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2304)

作品数:11 被引量:108H指数:6
相关作者:燕铁斌彭源向云金冬梅庄志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电刺激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6篇脑梗死大鼠
  • 6篇梗死
  • 5篇功能性
  • 5篇功能性电刺激
  • 4篇蛋白
  • 3篇源性
  • 3篇内源
  • 3篇内源性
  • 3篇内源性神经
  • 3篇中枢神经
  • 3篇卒中
  • 3篇细胞
  • 3篇脑卒中
  • 3篇干细胞
  • 2篇蛋白表达
  • 2篇低频电
  • 2篇低频电刺激

机构

  • 7篇中山大学孙逸...
  • 4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郑州大学
  • 1篇十堰市太和医...

作者

  • 11篇燕铁斌
  • 7篇彭源
  • 6篇庄志强
  • 6篇金冬梅
  • 6篇向云
  • 4篇刘慧华
  • 3篇郑修元
  • 2篇李胜活
  • 1篇谭志梅
  • 1篇赵俊红
  • 1篇何晓阔

传媒

  • 7篇中华物理医学...
  • 3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功能性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及梗死侧皮质巢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梗死侧顶叶皮质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FES治疗在脑梗死后早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分子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电刺激组、安慰刺激组、对照组,每组20只,每组大鼠再分为治疗1,3,7,14d共4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参照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急性脑梗死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电刺激组与安慰刺激组于MCAO后第3天开始治疗。电刺激组以表面电极刺激偏瘫侧前肢,FES参数设置的强度以前肢能发生明显的伸腕、伸趾动作为宜。安慰刺激组将FES治疗仪的治疗电极放在偏瘫侧前肢伸肌群的运动点上,但关闭电源不予以电刺激,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所有大鼠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3,7,14天给予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定,同时,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大鼠脑梗死侧周围远隔区顶叶皮质nesti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结果治疗3d后,电刺激组与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大鼠的mNS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7d和14d后,电刺激组大鼠mNSS评分显著高于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P〈0.05);但安慰刺激组与对照组之间mNSS评分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14d后电刺激组大鼠脑梗死侧周围顶叶皮质nesti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较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之间在各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远隔区顶叶皮质nestin的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ES治疗脑梗死早期大鼠偏瘫肢体可显著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FES治疗可促进梗死灶周围nestin的表达,这可能说明了FES治疗的另一个分子机制。
郑修元李胜活燕铁斌刘慧华向云庄志强金冬梅彭源
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脑梗死神经功能巢蛋白
积极推广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在中枢神经损伤中的应用被引量:37
2007年
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 stimulation,NMES)在国外用于中枢神经损伤的治疗有4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康复治疗技术。国内最近几年来开始出现一些临床应用和基础方面的报告,本期发表的几篇论文即是一个佐证,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需要积极推广这方面的临床应用并加强临床与基础方面的研究。
燕铁斌
关键词:神经肌肉电刺激中枢神经损伤电刺激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基础方
功能性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和缺血半影区与镜区突触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和缺血半影区与镜区突触素(SY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Longa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MCAO造模步骤结束后,在大鼠偏瘫侧上肢埋置金属导线连接FES治疗仪。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似手术组、安慰电刺激组和FES组,每组又分为0d、3d、7d、14d 4个亚组,每亚组6只。FES在术后3d开始,使大鼠偏瘫上肢产生伸腕和伸指动作,每天1次,每次10min。在FES刺激前后的各个时间点进行网屏实验以观察各组的运动功能变化;应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缺血半影区和镜区SYN蛋白表达。结果:FES组在刺激7d和14d后运动功能较安慰电刺激组明显改善(P<0.05)。脑缺血半影区在刺激3d、7d、14d后、镜区存刺激7d、14d后,FES刺激组较安慰电刺激组SYN蛋白表达水平叫显增高(P<0.05)。结论:FES可以改善急性腑梗死大鼠的运动功能,并增强恼梗死周围缺血半影区和镜区SYN的蛋白表达,即增强脑的可塑性,但半影区的可塑性出现早于镜区,且表达强于镜区。
金冬梅庄志强燕铁斌向云彭源
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脑梗死
低频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bFGF、EGF表达和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观察低频电刺激(LFES)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的影响,探讨LFES治疗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机制.方法 选择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FES治疗组、安慰刺激组和假手术组,每组又根据观察时间点分为治疗第3,7,14天3个亚组.LFES治疗组和安慰刺激组大鼠制作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术后第3天,LFES治疗组开始接受LFES治疗(频率30 Hz,脉宽250μs,强度为3 mA,每次10 min),观察在治疗第3天、第7天、第14天大鼠海马齿状回和室管膜下区NSC巢蛋白的表达水平,检测梗死侧脑组织bFGF、EGF总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同时采用网屏试验评价大鼠运动功能.结果 LFES治疗组大鼠巢蛋白阳性细胞数在治疗第7天、第14天明显高于安慰刺激组(P<0.05);梗死侧脑组织bFGF、EGF总蛋白和mRNA表达量在治疗第7天、第14天明显高于安慰刺激组(P<0.05);LFES治疗组网屏试验评分在治疗第14天明显高于安慰刺激组(P<0.05).结论 LFES能促进急性脑梗死大鼠脑部内源性NSC的增殖和bFGF、EGF的表达,并改善大鼠运动功能,增强脑的可塑性.
向云燕铁斌金冬梅庄志强彭源
关键词:低频电刺激
低频电刺激对急性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及梗死边缘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研究低频电刺激对急性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和梗死边缘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低频电刺激治疗促进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5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低频电刺激组、模型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每组18只,每组动物再分为治疗3,7和14d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参照Longa等的线栓法制成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低频电刺激组于造模术后3d开始进行低频电刺激治疗,模型对照组应用相同的低频电刺激仪治疗,但不予以电流刺激,假手术组不予任何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时间点给予平衡木行走测评、转棒上行走测评和网屏试验等功能评定;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梗死边缘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低频电刺激组大鼠运动功能较模型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低频电刺激组缺血性半影区的GFAP阳性率较模型对照组高(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能促进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其中一个重要机制可能是低频电刺激能增强GFAP的表达,促进缺血后脑的可塑性变化,构成了脑梗死后功能恢复的物质基础。
彭源燕铁斌金冬梅庄志强向云刘慧华郑修元
关键词:低频电刺激脑梗死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功能性电刺激促进急性脑梗死大鼠脑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学和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的影响。探讨FES治疗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机制。方法54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ES治疗组、安慰刺激组和假手术组(每组各18只)。行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制作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后第3天,FES治疗组开始接受FES治疗(10min/d,每天1次),安慰刺激组阻断动脉但不予电刺激。在FES治疗后3、7、14d评价大鼠行为学功能(平衡木行走测评、转棒上行走测评、网屏试验1,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和室管膜下区NSCs巢蛋白(nestin)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梗死侧脑组织nestin总蛋白表达量。结果FES治疗组网屏试验评分在治疗后14d时低于安慰刺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S治疗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和室管膜下区nestin阳性细胞数和梗死侧脑组织nestin总蛋白表达量在治疗后7d、14d时均高于安慰刺激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ES能促进急性脑梗死大鼠脑部内源性NSCs的增殖并改善大鼠行为学功能,这可能是FES治疗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机制之一。
向云燕铁斌庄志强金冬梅彭源
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脑梗死巢蛋白
不同电刺激方式促进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2年
目前已有研究证实,中枢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结构和/或功能上的重组能力,即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有研究显示,电刺激具有脑保护作用,可促进脑卒中后的功能恢复。基于此,本文对不同电刺激方式促进脑卒中功能恢复的机制研究作一综述。
刘慧华燕铁斌李胜活赵俊红
关键词: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脑保护作用电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和缺血半影区微管相关蛋白-2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0
2009年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和缺血半影区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FES安慰治疗组和FES治疗组共三组,每组又分为治疗0d、3d、7d、14d四个亚组,每亚组共6只,术后3天开始FES治疗。FES治疗引起瘫痪侧伸腕伸指动作,每天1次,每次10min。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各个时间点采用网屏试验评定运动功能,评定后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半影区MAP-2变化。结果:治疗7d和14d后,FES治疗组的运动功能较安慰治疗组明显改善(P<0.05)、MAP-2阳性细胞数和光密度值明显增加(P<0.01)。结论:FES治疗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的运动功能,并增强脑梗死周围缺血半影区MAP-2的蛋白表达,增强脑的可塑性。
金冬梅庄志强燕铁斌向云彭源郑修元
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脑梗死微管相关蛋白
功能性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及室管膜下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和室管膜下区(SVZ)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及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法制作急性腑梗死大鼠模型212只,其中128只大鼠符合入选标准,最终108只完成实验。将这108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假刺激组和FES组,每组36只,每组再按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治疗1、3、7和lgd四个亚组,每亚组9只大鼠。术后第3天开始以表面电极刺激瘫痪侧前肢,治疗强度(约4~5mA)以引起瘫痪侧出现伸腕伸指动作为准,每日1次,每次治疗15min。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各时间点,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法评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变化情况;采用免疫组织荧光化学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SVZ的BrdU^+/GFAP^+、BrdU^+/DCX^+、BrdU^+/NeuN^+阳性细胞表达的动态改变。结果治疗第7天和第14天,FES组的mNSS评分与其余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单独行运动功能项目的评分比较,FES组的评分与其余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S组大鼠梗死侧SVZ的BrdU^+细胞数目在FES治疗第7天达到高峰;FES组BrdU^+/GFAP^+阳性细胞数目表达在治疗第7天和第14天分别与假刺激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rdU^+/DCX^+细胞数目随着时间延长增加,在治疗第14天时FES组阳性细胞数日均高于假刺激组和对照组(P〈0.05);BrdU^+/NeuN^+仅在治疗第14天时有少量表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ES治疗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促进SV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刘慧华燕铁斌谭志梅何晓阔
关键词:电刺激疗法脑梗死功能性电刺激神经干细胞室管膜下区
脑卒中康复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被引量:15
2009年
脑卒中是目前人类常见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的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统计,2005年全世界大约有570万脑卒中患者死亡,约6 200万脑卒中患者幸存[1].且大部分幸存者均遗留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这些功能障碍是妨碍脑卒中患者回归家庭及社会的最主要原因,故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社会及临床意义.
彭源燕铁斌
关键词:康复治疗世界卫生组织回归家庭幸存者致残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