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GZ01-07-01)

作品数:6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王斌孙烈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自然科学总论交通运输工程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铁路
  • 2篇胶济铁路
  • 1篇锻造
  • 1篇锻造水压机
  • 1篇对华技术转移
  • 1篇压机
  • 1篇张之洞
  • 1篇水压机
  • 1篇晚清
  • 1篇晚清时期
  • 1篇万吨水压机
  • 1篇相互作用
  • 1篇路人
  • 1篇模仿
  • 1篇幕僚
  • 1篇技术转移
  • 1篇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王斌
  • 1篇孙烈

传媒

  • 2篇工程研究——...
  • 1篇自然科学史研...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争议铁路人:晚清时期德国工程师锡乐巴
2017年
德国工程师锡乐巴于1891年来华,服务于德国驻京使馆。1892年起为张之洞效力,参与修建大冶铁路、汉阳铁厂等。后经张之洞推荐,被盛宣怀聘为中国铁路总公司参赞。1897年德国侵占胶州湾,翌年锡乐巴到山东主持胶济铁路的勘测和建设,前后担任总办达十年之久,1908年辞职回国。主持胶济铁路的建设和运营,是他在华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贡献,也是他整个职业生涯的高峰,他为此收获了巨大的财富和荣耀。他获得张之洞等人的高度赞赏,也遭到袁世凯等人的强烈反对。以锡乐巴为代表的西方工程师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和对华技术转移中扮演了双重角色,他们一方面作为工程技术人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事业,另一方面也常成为帝国主义的代言人和帝国扩张事业的实践者。
王斌
中国走出自制重大技术装备困境的一次尝试——上海1.2万吨锻造水压机的设计与制造
2011年
上海万吨水压机的建成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尝试从仿造走向自行设计制造的一个标志。通过对水压机的本体,特别是立柱、横梁和工作缸的技术方案的分析,探讨沈鸿领导研制上海1.2万吨水压机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主要技术困难、技术路线及相关举措。上海万吨水压机的成功表明,模仿、模型与实验等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及多层次技术的集成,可以成为中国自制重大技术装备的有效手段。
孙烈
关键词:万吨水压机模仿
从胶济铁路的修建看近代对华技术转移中的冲突与适应被引量:3
2013年
1897年德国以武力占领胶州湾,1899年德国辛迪加成立山东铁路公司,负责胶济铁路的修筑和运营。筑路初期,德国人野蛮粗暴的行为方式导致与当地民众的多次暴力冲突。1900年袁世凯与山东铁路公司签订的《胶济铁路章程》有利于规范铁路公司的行为。义和团运动期间,筑路冲突达到顶峰。分析可知,引起筑路冲突的原因主要可归为文化因素(风水和坟墓文化)和利益因素(土地产权和农田排水)。山东铁路公司通过与山东官府和士绅合作,解决上述问题,并在一些重要城镇修建了通往火车站的公路。胶济铁路建设中的冲突与适应是殖民地与境下技术转移双方相互作用的表现和结果。
王斌
关键词:胶济铁路技术转移相互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