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304B14)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宁新昌符文忠张美焕许平更多>>
相关机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境界
  • 2篇形而上
  • 2篇形而上学
  • 2篇境界形而上学
  • 1篇儒释
  • 1篇儒释道
  • 1篇社会
  • 1篇社会转型
  • 1篇社会转型期
  • 1篇生存悖论
  • 1篇释道
  • 1篇视阈
  • 1篇自然境界
  • 1篇悖论
  • 1篇《肇论》
  • 1篇存在论

机构

  • 4篇佛山科学技术...

作者

  • 4篇宁新昌
  • 1篇符文忠
  • 1篇许平
  • 1篇张美焕

传媒

  • 2篇佛山科学技术...
  • 1篇学术研究
  • 1篇渭南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儒释道视阈中的境界形而上学被引量:1
2011年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释道本质上属于境界形而上学,故它不同于西方哲学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实体形而上学。境界形而上学是基于对"仁"、"道"、"空"等存在的觉悟,而实体形而上学则是立足于对"是"的分析。所以,在儒释道中存在论和境界观是统一的。虽然说,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有本质主义的倾向,但是它仍认为"性"和"理"是相互内在的,所谓"性即理也",即宇宙本体的"理"存在于人的"性"中,并能通过人的境界体现出来。陆王心学的"宇宙便是吾心"是典型的存在论和境界观的统一。在道家那里,"道"是存在,也是境界。在佛教那里"空"也有存在和境界两重含义。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属于境界形而上学。
宁新昌
关键词:境界形而上学儒释道
《肇论》的境界形而上学意义
2006年
就本质而言佛教哲学属于境界形而上学之列,就境界形而上学的“学”来说,它不仅具有“学问”的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觉悟”的意义。僧肇哲学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它首先在“学问”意义上建立无执的存在论,说明世界本身是“空”的;其次从“物不迁”方面进一步论证世界“空”的性质;最后则从“般若”智慧出发,通过“觉悟”说明如何走向“空”的境界。
宁新昌许平
关键词:境界形而上学
信仰迷失与生存悖论——对社会转型期人之精神状况的一种解读被引量:2
2006年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人对世界的把握分为四种基本方式:科学的、艺术的、实践——精神的和宗教的,据之可以把人的精神划分为知、情、意、信四种社会意识形式,由之而形成的则是真、善、美、仰四种思想境界。而信仰乃是人的最高境界,是人的生命的着落处。中国社会当代信仰的迷失是迷于形而下,失于形而上,即沉迷于形而下的意义,热衷于相对和有限的存在,而丢掉了对形而上的信仰,失去了对绝对和无限的兴趣。由之而导致的是生存的悖论:自我和真我的分离,存在和意义对立。在许多学者情钟于后现代的境况下,笔者却愿去从传统中寻找失去的价值。
符文忠宁新昌
关键词:生存悖论
论嵇康的“自然”境界被引量:1
2006年
嵇康的“自然元气论”是他的哲学本体论,也是他人学思想的出发点。他的“自然”范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然概念,其主要含义乃是自是和自在。所以,在人学的意义上“自然”就是自由境界,“自然元气论”是他的哲学出发点,“越名教而任自然”则是他的哲学的归宿。
宁新昌张美焕
关键词:境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