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MZ033)
- 作品数:15 被引量:64H指数:5
- 相关作者:吴兴帜谢菲陈永涛韦世艺邵媛媛更多>>
- 相关机构:云南民族大学桂林旅游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学更多>>
- 旅游场域之下的迪庆藏族锅庄传承现状考察被引量:3
- 2014年
- 流传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藏族锅庄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伴随社会变迁,特别是在旅游业的影响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迪庆藏族锅庄在其艺术表现形式与内容、文化功能、象征寓意及受众群体等方面均发生了一定的置换与变迁。文章将迪庆藏族锅庄置于旅游情境当中,对其传承现状进行考察,并对传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期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 董林
- 关键词:旅游传承现状
- 民族地区旅游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从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提升民族文化旅游品位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0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整体性、针对性、国际性、地方性的原则;在教学手段上,通过案例与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多层次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在课程教学评价上,真实性评价是适宜的、可行的。通过该课程的开设与教学,提升民族地区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方面的专业素养,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 谢菲
-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院校民族文化传承旅游资源开发
- 场域视野下的纳西族“三多节”再认识被引量:2
- 2016年
- 节日庆典既是族群文化的外显标识,也是族群记忆的潜在载体。在现代民族-国家背景下,民族节日庆典的强化与复苏一方面反映了族群意识的回归或彰显,另一方面则表明节庆作为一种周期性实践在文化传习上的强大功能。然而,被发明的节庆是否具有与传统节庆相似的文化传承功能?以丽江纳西族的"三多"信仰与庆典为研究对象,并引入场域和实践记忆的概念,从庆典实践的角度来看待文化主体对节庆文化的记忆、态度与承袭,可以获得对"三多节"庆典的新认知,亦为场域论与实践记忆论提供实证的新解读。
- 赵红梅
- 关键词:纳西族场域
- 手工艺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回顾与思考被引量:14
- 2015年
- 手工艺遗产因其"工"的可复制性,"品"的可消费性,"手"和"艺"的异文化性,而成为文化旅游消费主要对象之一,旅游消费既使手工艺遗产得到复兴,引起社会重新审视手工艺的价值;又在迎合旅游者的消费取向过程中,使得手工艺遗产存续发生异化。文章在梳理国内外关于手工艺遗产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手工艺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手"和"艺",即手工艺遗产的原生性主体和其对手工艺的实践、认知与价值内化,手工艺遗产保护传承应以手工艺品的原生性主体对其分类为指导,以"手、工、艺、品"四个层面为方法,从而实现手工艺遗产的活态、原真性保护传承。
- 吴兴帜罗沁仪
- 关键词:保护传承主体向度
- 文化旅游情境中的民族节庆遗产保护研究——以云南省西双版纳橄榄坝傣族园泼水节为例被引量:10
- 2015年
- 节庆遗产的参与性和娱乐性等特点,使其成为消费社会中文化旅游的主要对象,但旅游者的消费诉求和东道主原生性文化过程因时空错位,节庆遗产在旅游消费中出现"度日如年"式的天天节日。从遗产的属性出发,以"分类"作为认识论,以"东道主"为本体论,探讨在文化旅游的情境中,如何对节庆遗产进行活态性的保护传承。
- 吴兴帜
- 关键词:泼水节
- 文化生态视野下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困境及其保护路径——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庆竹刻为例被引量:5
- 2014年
- 民间手工技艺是一个整合的知识体系,兼具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内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庆竹刻的传承困境是历史境遇与现实发展交织的结果。地方政府和民间团体通过政策、资金支持以及技艺整合的实践运作,修复宝庆竹刻的文化生态,为后申遗时期民间手工艺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借鉴性参考。
- 谢菲
- 关键词:民间手工艺文化生态
- 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过程教育研究——基于旅游生产视角被引量:5
- 2014年
- 从西部地区遗产赋存体量、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区域文化战略引导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保护模式具有现实性。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经营与管理的生产过程,通过旅游从业者学校教育、行业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多途径介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构建一个过程性保护机制。
- 谢菲韦世艺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旅游情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边界研究——以阿细祭火仪式为例被引量:3
- 2016年
- 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以特定人群共同体的地方性文化为消费对象,以期对异文化进行感知、体验和认知,从而达到休闲、娱乐和自我叠加的消费过程。东道主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迎合旅游者的消费取向,一方面对地方性文化进行文化重组,另一方面也会以地方性知识体系为规训,自主地确定旅游者的消费边界,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表现为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文章以阿细祭火仪式在文化旅游情境中的境遇为例,分析地方人群共同体如何重组遗产、确定遗产的消费边界,从而实现遗产的自我活态存续。
- 邵媛媛吴兴帜
- 关键词:文化旅游阿细人
- 文化旅游与遗产保护的平衡点探究被引量:6
- 2014年
- 在文化旅游实践中,旅游者希望消费东道主的真实文化,但由于旅游者与东道主之间的时空错位,东道主为旅游者提供的文化消费往往是舞台化的遗产符号,使文化旅游资本遗产处于失真的境况。而遗产实践的根本性目的是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使文化按照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定性,活态真实地传承。如何在文化旅游情境中实现遗产的保护传承,从根本上讲是遗产的"真实性"问题。
- 吴兴帜
- 关键词:旅游管理文化旅游
-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体置换研究——基于云南丽江的调查与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世界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使遗产与旅游的结合成为一种必然。随着遗产旅游在中国各遗产地的发展,遗产原真性、遗产整体性、遗产归属权等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而与此同时遗产地大规模主体置换的问题也逐渐浮出。云南丽江古城遗产地主体置换的生态失衡,不仅使遗产原生主体与遗产收益权分离,更使得遗产原生主体从遗产持有者转变为"土地持有者",从而丧失了解读、表述及保护遗产的话语权。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停留在仅对遗产本身孤立性保护的理念之下,必须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去重新审视。
- 唐婷婷吴兴帜
-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