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B015)

作品数:12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张大新孙建杰乔丽张莉王俊玲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艺术
  • 4篇文学

主题

  • 4篇戏剧
  • 2篇剧场
  • 1篇导演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救赎
  • 1篇道德内涵
  • 1篇地方戏
  • 1篇地摊
  • 1篇东方美学
  • 1篇豆棚闲话
  • 1篇段落
  • 1篇新论
  • 1篇意蕴
  • 1篇隐喻
  • 1篇豫剧
  • 1篇杂剧
  • 1篇中国戏剧
  • 1篇中国戏剧史
  • 1篇田沁鑫
  • 1篇女性

机构

  • 11篇河南大学
  • 1篇中央戏剧学院
  • 1篇信阳职业技术...

作者

  • 3篇张大新
  • 2篇乔丽
  • 2篇孙建杰
  • 1篇王俊玲
  • 1篇张莉

传媒

  • 3篇信阳师范学院...
  • 3篇赤峰学院学报...
  • 2篇戏曲艺术
  • 1篇戏剧艺术
  • 1篇民族艺术研究
  • 1篇戏曲研究
  • 1篇汉语言文学研...

年份

  • 6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部惨烈的中国式家族奋斗史——《琵琶记》思想内涵新论
2017年
《琵琶记》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名作,描写了封建社会时期蔡氏家族在努力摆脱平民阶层、晋升精英阶层的艰难历程中,每位成员为了这一宏大目标都付出的沉重代价。蔡公蔡婆是最高指挥者,同时也是最大牺牲者;蔡伯喈是核心实施者,也是陷入两难境地的最大纠结者;赵五娘是最大受难者,更是最大得益者;牛小姐是既得利益维护者,也是新获利益的最大助力者。他们齐心协力,终得门楣光耀,为追求"风化体",共同演绎了一部惨烈的中国式家族奋斗史,也正是在这样的家族组团奋斗模式中,构成并造就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
乔丽
关键词:《琵琶记》家族利益精英阶层
“画地做场”与中国地方戏曲的发展——以河南地方戏曲为例被引量:1
2018年
"画地做场"是河南地方戏及其他省市地方戏经常采用的一种临时剧场,俗称之为"地摊戏"。它在地上直接铺摊做戏、随处可设、用后即撤,具有经济便利、流动性强等优点,深受戏班和民众欢迎。作为一种临时剧场,它培育、推进了河南地方戏剧种、班社的发展与成熟,并深刻地影响了民众戏曲观念的形成。它的存在,彰显了地方戏曲生存、发展中的民间智慧,体现了民间戏曲的生存之道。
孙建杰
关键词:剧场地方戏
女性主体意识觉醒时期鲜活的舞台群像——简论樊粹庭剧作女性形象塑造的方法和技巧
2016年
樊粹庭先生在四十年戏剧生涯中,殚精竭虑地创作导演了大量反映婚姻家庭生活题材的豫剧剧本,塑造了众多具有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谋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愿望的舞台形象。文章认为,樊粹庭先生塑造女性形象的方法和技巧突出地体现在三个方面:善于在戏剧冲突展开的过程中动态地展现女性形象的性格特征,擅长细致入微的心理摹写,熟练运用大众化语汇凸显人物的个性特色和人格内涵。
张大新
关键词:戏剧创作女性形象
近代河南茶园剧场考论
2018年
河南茶园剧场历史悠久。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叶,以开封为中心,河南出现了大大小小二十余座茶园剧场。它们在仿照北京、上海等传统茶园剧场的同时,时有新变,为河南新式舞台、戏院、剧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同时,它提升了河南地方戏在社会与剧坛的地位,帮助以河南梆子为代表的河南地方戏顺利登上城市戏曲舞台,并促使河南地方戏不断磨砺自身,提升艺术水平,在河南剧场演进的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孙建杰
关键词:茶园剧场
现当代豫剧变革和国际化的进程被引量:4
2018年
近百年来,河南土梆戏蹒跚前行,先是"现代豫剧之父""自负改革之任"对其施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提升,使其以雅俗共赏的成熟形态跨入现代化进程,跃升为国内第一大地方剧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代豫剧经由常香玉的唱腔改革、杨兰春开拓豫剧现代戏的路径,到李树建率团走出国门,挺进世界大舞台,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引起戏剧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的奥秘是值得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做出梳理归纳,并提升到理性认知和理论归纳层面的。
张大新
关键词:豫剧常香玉
论《豆棚闲话》中的“豆棚”意蕴
2014年
清初艾衲居士的《豆棚闲话》是一部声名不显但特色鲜明的拟话本短篇小说集。小说以人们在豆棚下乘凉时轮流说故事为枢纽,把十二则故事有机地串接在一起,结构别具一格。"豆棚"寓意深刻,意象多元。豆棚奠定了乡村场景与民间视野相融合的小说叙事基调,豆棚搭建起了如藤蔓缠绕般的故事结构,豆棚世界的存在与变化对全书有着多方面的隐喻和象征意义,豆棚世界建构了一个意蕴深厚的文化场。
王俊玲
关键词:《豆棚闲话》隐喻
从戏剧欣赏主体的禁抑考察清末戏剧新旧裂变
2015年
戏剧禁毁是中国戏剧史上既常见又独特的现象,涉及戏剧研究中丰富复杂的课题。禁毁与中国戏剧相伴相生,而清代的戏剧禁毁则为历代封建王朝之最。虽然清政府对人们欣赏戏剧做出了诸多限制,但却始终不能阻挡人们对传统戏剧的喜爱。清末国家剧变,社会动荡,戏剧欣赏主体(本文主要指女性观众、八旗子弟和戏曲研究者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出清末戏剧的新旧裂变。
乔丽
关键词:中国戏剧史八旗子弟满洲贵族戏园
儒商形象的成功塑造及其当代认知价值——秦简夫《东堂老》杂剧仁义道德内涵的再认识
2018年
伦理道德剧《东堂老》演绎于元末杂剧舞台,既折射出商人阶层在经济社会中地位的提升,也改变了以往对其"重利轻义"的道德评判。剧中对儒商李实重信然诺、挽救引导富家子弟善行义举的演绎褒奖,不仅打破了固有的重儒轻商观念,也为当下的子女家庭教育提供了有益的鉴戒。
王璐瑶
关键词:道德救赎悔过自新
樊粹庭戏曲结构规律被引量:1
2017年
通观樊粹庭现存49部戏曲作品,其结构规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构整体的有机统一,首先结构完整统一,其次情节段落间过渡自然,如剧情体制以"一人一事"为中心,行当布局以生旦贯穿;二是情节编排上正反搭配,在结构全局和局部之间、情节段落之间都遵循相反相成的原则;三是场面选择上主次分明,对戏剧效果突出的场面重点表现,在与主题、主线、戏剧性相关的情节中,选择最能准确表现事件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场面做重点开掘。
张莉
关键词:戏曲结构
樊粹庭戏剧导演思想研究
2018年
樊粹庭先生是著名的豫剧改革家,也是豫剧剧作家、戏剧导演,其在戏剧导演领域是一位锐意开拓的先行者。樊粹庭戏剧导演理念形成的原因:一是中国戏曲及传统文化底蕴为其戏剧导演理念的形成提供了能量和源泉;二是时代意识的影响和启示,奠定了其豫剧发展变革中"民众戏剧"观念的基础;三是人生境遇、内心情感潜移默化的影响。
焦资涵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