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0155)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常朝阳江丹丹周晶张建茹曾妮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植物
  • 2篇种子形态
  • 2篇分类学
  • 2篇分类学意义
  • 1篇雄蕊
  • 1篇绣线菊
  • 1篇绣线菊属
  • 1篇绣线菊属植物
  • 1篇植物种
  • 1篇植物种子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种皮
  • 1篇种皮纹饰
  • 1篇种子
  • 1篇物种
  • 1篇系统发育
  • 1篇系统学
  • 1篇小檗
  • 1篇小檗科

机构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4篇常朝阳
  • 1篇徐朗然
  • 1篇郭泽坤
  • 1篇刘培亮
  • 1篇李云霞
  • 1篇兰芙蓉
  • 1篇曾妮
  • 1篇刘小林
  • 1篇周晶
  • 1篇张建茹
  • 1篇江丹丹

传媒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植物研究
  • 1篇植物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中国绣线菊属植物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被引量:12
2015年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25种4变种绣线菊属(Spiraea L.)植物的种子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绣线菊属植物种子外观上呈窄线形至椭圆形,表面有光泽和条纹,种子颜色为红棕色至深褐色;种皮纹饰可分为网纹、复网纹、负网纹和链状网纹4种类型。种子按长宽比的划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该属传统的组下系的划分;种皮纹饰在种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可作为中国绣线菊属植物种的分类依据。本研究为绣线菊属的分类及系统学研究提供了种子形态及种皮微观形态方面的新资料,对进一步完善该属属下分类具有借鉴意义。
江丹丹周晶常朝阳
关键词:绣线菊属种子形态分类学
中国小檗科5属植物种子形态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利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对小檗科5属(小檗属、十大功劳属、鬼臼属、山荷叶属和红毛七属)40种2变种植物种子形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小檗科植物种子颜色多为黄褐色、红棕色至黑色,形状多样;种皮纹饰可分为网纹型、网纹—梯纹型、梯纹型和嚼烂状4种类型,其中网纹型又可划分为7个亚型。种子球形、种脐位于种子侧面近中部可作为红毛七区别于其他属种子的重要形态特征。根据种皮微形态特征,探讨了种子形态在小檗科内的系统学意义,并推测了种皮纹饰的可能演化路线。种子形态支持小檗属和十大功劳属的近缘关系,认为鬼臼属(八角莲属)较山荷叶属分化更早,但不支持Ahrendt对小檗属下组和亚组的划分。
张建茹曾妮常朝阳
关键词:小檗科种子形态种皮纹饰
单蕊黄耆雄蕊管的假单体性质及其分类学意义
2010年
通过单蕊黄耆(Astragalus monadelphus Maxim.)雄蕊管横断面的切片研究,发现旗瓣雄蕊花丝与其他9枚之间不是细胞或组织的融合,只是两者表面粘着在一起,因此单蕊黄耆的雄蕊花丝不是真正的单体,而应是假单体。单体或假单体都具有稳定的遗传性状,故在种的水平上具有重要分类价值.但由于不同假单体雄蕊的种群往往也出现在不同进化枝上,故仅以此特征作为分组(Section)和亚属(Subgenus)的依据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报道黄耆属中存在的这一假单体雄蕊现象。
刘小林刘培亮常朝阳徐朗然
基于ITS和trnL-F序列的青藏高原棘豆属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青藏高原棘豆属植物的系统学关系,为该属植物的研究提供分子系统学方面的资料。【方法】以青藏高原16种棘豆属植物27个地理种群标本为试材,提取其总DNA后,分别对ITS序列和trnL-F序列进行PCR扩增、纯化及测序,并对所测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用Kimura 2-parameter距离模型计算各序列间的进化距离,以乌拉特黄耆(Astragalus hoantchy)和多枝黄耆(A.polycladus)为外类群,利用MEGA软件构建基于ITS序列和trnL-F序列的青藏高原棘豆属植物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ITS序列对位后长度为710bp,有58个简约信息位点,G+C平均含量为54.3%,该序列的平均进化距离为0.016,但进化距离总体较小。trnL-F序列对位后长度为867bp,有94个简约信息位点,G+C平均含量为33.7%,该序列的平均进化距离为0.018,总体进化距离较ITS序列大。ITS序列较叶绿体trnL-F序列含有较多的系统发育信息。在基于2个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大花棘豆亚属除少数居群外均形成单系分支,说明以心皮有无隔膜来划分棘豆属属下分类系统可以较好地获得分子系统学的支持;但在其他亚属及组水平上,并不构成单系。【结论】棘豆属各类群间系统发育信息含量明显较低,说明棘豆属物种分化发生较晚,尤其是在青藏高原这样一个始于第三纪造山运动的年轻区域,其棘豆属物种的新近起源和形态的快速分化还难以在遗传水平上固定下来。
李云霞兰芙蓉常朝阳郭泽坤
关键词:棘豆属ITS序列TRNL-F序列系统发育青藏高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