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J01077)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3
相关作者:叶舟陈宇熹常颖萃牛蓉张月珠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高校产学合作科技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竹荪
  • 2篇土壤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微生物
  • 2篇连作
  • 2篇连作障碍
  • 1篇毒素
  • 1篇多糖
  • 1篇芽孢杆菌
  • 1篇抑菌
  • 1篇抑菌活性
  • 1篇藻蓝蛋白
  • 1篇生育
  • 1篇生育期
  • 1篇双水相
  • 1篇双水相萃取
  • 1篇水相
  • 1篇土壤酶
  • 1篇土壤酶活
  • 1篇土壤酶活性

机构

  • 6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福建省林业科...

作者

  • 6篇叶舟
  • 4篇陈宇熹
  • 2篇常颖萃
  • 2篇张月珠
  • 2篇牛蓉
  • 1篇蒋文静
  • 1篇石妍
  • 1篇齐清华
  • 1篇林世强

传媒

  • 2篇武夷科学
  • 1篇种子科技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热带农业科学
  • 1篇智慧农业导刊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双水相法分离螺旋藻藻蓝蛋白与多糖被引量:2
2015年
以螺旋藻为原料,采用PEG2000-硫酸镁双水相体系对螺旋藻粗提液中的藻蓝蛋白和多糖进行分离。分别探讨了PEG2000质量分数、硫酸镁质量分数、离子强度、体系pH及萃取次数对双水相体系萃取藻蓝蛋白与多糖的影响,设计正交试验优化萃取条件,并考察了螺旋藻的反萃取体系条件。结果表明:当硫酸镁质量分数为14%,PEG质量分数为6%,KCl质量分数为0.5%,体系为p H4.0时,为优化双水相萃取体系。螺旋藻水提液通过双水相萃取,藻蓝蛋白富集于上相,萃取率为93.91%;下相中糖类萃取率为59.58%。收集上相,采用12%PEG,6%硫酸镁的双水相体系对藻蓝蛋白进行反萃取,藻蓝蛋白反萃取率为99.06%。螺旋藻水提液经过PEG2000-硫酸镁双水相体系萃取与反萃取,藻蓝蛋白回收率达92.66%,藻蓝蛋白纯度由0.78提高到2.64。
齐清华陈宇熹叶舟
关键词:双水相萃取藻蓝蛋白多糖
我国螺旋藻产业面临的困境与发展思路被引量:2
2021年
2012年初媒体报道的“螺旋藻铅超标”事件暴露了螺旋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导致螺旋藻产品市场萎缩,企业效益下滑。文章剖析了螺旋藻产业发展应正视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应对措施。
陈宇熹阴浩谢雯婷涂秋金叶舟
关键词:螺旋藻铅污染
竹荪连作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以新地、连作地栽培竹荪,采集土壤样品,分别测定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种植年限增加,细菌、放线菌和真菌菌量都有增加,细菌增幅不显著,放线菌、真菌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土壤中好氧性纤维素分解菌、厌氧性自生固氮菌、反硝化细菌、亚硝酸细菌、氨化细菌分别增加了2.70、16.53、3.20、0.35、0.11倍,而厌氧性纤维素分解菌、好氧性自生固氮菌分别减少了49.55%、91.05%。连作竹荪的土壤对脲酶、过氧化氢酶具有促进作用,分别增加了84.23%、17.14%,而对多酚氧化酶、蛋白酶则呈抑制作用。结论为竹荪连作会破坏土壤微生物种群平衡。
陈宇熹吕杨兰常颖萃雷美玲吴艺岚叶舟
关键词:竹荪连作障碍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
竹荪连作土壤拮抗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被引量:5
2018年
通过分离鉴定竹荪连作土壤中拮抗细菌,研究其抑菌作用。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测序分析等方法分离、鉴定竹荪菌拮抗细菌,用平板对峙试验探究该菌对竹荪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从竹荪连作地土壤中分离出1株对竹荪菌丝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经鉴定,该菌株为巨大芽孢杆菌。平板对峙试验表明,该菌及其发酵液均对竹荪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58.37%、64.81%,而经高温灭菌和过滤膜除菌后的发酵液对竹荪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大大降低,说明发酵液所产生的抑菌物质可能是一种对高温敏感的蛋白质,该结论为竹荪连作障碍的全面解析提供理论依据。
张月珠蒋文静常颖萃牛蓉叶舟
关键词:竹荪巨大芽孢杆菌抑菌活性连作障碍
黄曲霉毒素B_1人工抗原的制备、鉴定与免疫特性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采用EDC法制备获得黄曲霉毒素B1人工抗原AFB1-BSA。对AFB1-BSA紫外扫描,结果表明其图谱与黄曲霉毒素B1和BSA的图谱有明显差异,其红外扫描结果与BSA的图谱也有明显差异,表明BSA与黄曲霉毒素B1偶联成功。以不同摩尔比的AFB1-BSA人工抗原免疫小鼠,制备了特异性的鼠抗AFB1多克隆抗血清。综合评价不同起始摩尔比反应所得人工抗原的免疫特性和AFB1转化率,当AFB1与BSA的起始摩尔比为40∶1时,AFB1与BSA的偶联产物摩尔比为4.93∶1,AFB1的转化率达12.33%;用间接ELISA法测其抗血清的效价,经过四次免疫之后,抗血清的效价最高,高达1∶1 056 000。
陈宇熹方振霞雷美玲吴艺岚张月珠牛蓉叶舟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人工抗原ELISA
竹荪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动态变化被引量:8
2013年
2010年4~7月,在竹荪不同生育期测定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3种微生物的数量,研究竹荪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竹荪生育初期,新地块土壤细菌总量小于连作地,真菌、放线菌总量大于连作地,但数量差异不大;之后,细菌、真菌数量有小幅变化,放线菌数量变化较大,连作地块放线菌总量和变化幅度皆大于新地块;竹荪生长逐渐进入出菇高峰期,新地块土壤真菌总量出现与竹荪菌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连作地块土壤真菌总量未出现大幅增长现象。土壤细菌、放线菌在竹荪菌生长达到出菇高峰期时,出现总量降低并达到低点的现象。竹荪出菇高峰期回落、生长减缓后,土壤细菌总量逐渐增大、达到峰值并随之出现延后降低的现象。连作地竹荪及土壤微生物代谢物累积量增加引起的土壤物质组成变化,是造成竹荪连作障碍的重要因素。
常颖萃蒋文静石妍林世强叶舟
关键词:竹荪生育期土壤微生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