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421404)

作品数:43 被引量:455H指数:13
相关作者:赵平简茂球蔡榕硕温之平齐庆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3篇降水
  • 11篇环流
  • 10篇气候
  • 9篇水汽
  • 9篇大气环流
  • 6篇水汽输送
  • 6篇夏季
  • 5篇年际
  • 5篇热带
  • 4篇亚洲-太平洋...
  • 4篇涛动
  • 4篇年代际
  • 4篇年代际变化
  • 4篇气旋
  • 4篇热通量
  • 3篇中国近海
  • 3篇水汽收支
  • 3篇年际变化
  • 3篇气候学
  • 3篇气旋活动

机构

  • 18篇中山大学
  • 10篇国家气象信息...
  • 8篇中国气象科学...
  • 6篇国家海洋局第...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广州市气象局
  • 2篇江西省气象局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江西省气候中...
  • 2篇福建省气候中...
  • 2篇惠州市气象局
  • 2篇海南省气象台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民用航空...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广东省气候中...
  • 1篇广东省气象台

作者

  • 10篇赵平
  • 8篇简茂球
  • 6篇蔡榕硕
  • 5篇齐庆华
  • 5篇温之平
  • 4篇张启龙
  • 3篇袁卓建
  • 3篇吴俊杰
  • 3篇廖荣伟
  • 2篇黎伟标
  • 2篇乔云亭
  • 2篇陈军明
  • 2篇梁昌霞
  • 2篇陈运光
  • 2篇周秀骥
  • 2篇吴蔚
  • 2篇蒋品平
  • 2篇邹海波
  • 2篇邹燕
  • 2篇钱钰坤

传媒

  • 7篇热带气象学报
  • 7篇Advanc...
  • 6篇气象学报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应用气象学报
  • 3篇台湾海峡
  • 2篇科学通报
  • 2篇高原气象
  • 2篇海洋学报
  • 2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灾害学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Journa...
  • 1篇Atmosp...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年份

  • 4篇2014
  • 11篇2013
  • 8篇2012
  • 8篇2011
  • 7篇2010
  • 8篇2009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3年夏季华南持续高温天气过程及热力诊断被引量:16
2011年
利用华南观测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03年6月29日—8月15日华南持续高温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动力和热力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6月29日—8月15日华南大范围持续高温的前2段高温峰期与副高有关,第3段高温期大陆高压有关,而且3次高温过程都与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有密切联系,而前2次持续高温的缓解都与热带气旋登陆和影响华南地区有密切联系。热力诊断发现,3段持续高温期间,近地层大气的局地增温主要是由非绝热加热作用(白天地表感热通量和地面长波辐射加热)造成的,水平温度平流对局地增温作用有负贡献。高温天气过程的晴空少云天气背景有利于白天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并可造成明显的地面感热通量和地面长波辐射加热近地面层大气,从而导致了持续高温天气过程。
方宇凌简茂球
关键词:持续高温非绝热加热
南海表层水温场的时空特征与长期变化趋势被引量:23
2009年
本文利用月平均表层水温(SST)、850hPa经向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资料分析了南海表层水温距平(SSTA)场的时空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并探讨了SST的年际和长期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南海SSTA场分别存在着以全域同位相振荡和东南一西北向反位相振荡的两个主要模态.其中,前者是主要模态,以年际振荡为主,而后者则是次要模态,以季节振荡为主.进一步分析发现,南海中部的SST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在1981年前后发生了一次由低到高的气候转变,而且南海中部SST的长期变化趋势非常明显,在1950—2006年间增温0.92℃.相关和合成分析表明,南海SST的年际和长期变化可能是由南海上空的经向风异常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纬向变动引起的.
蔡榕硕张启龙齐庆华
关键词:物理海洋学表层水温ENSO
西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持续时间、强度及活动区域的相互关系
2010年
中国是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西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活动的演变特征备受关注.过去的研究工作大多关注热带气旋活动频数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其他海气系统的联系,而对热带气旋活动气候特征的各个方面,
黎伟标杜勤博陈淑敏
关键词:热带气旋频数西太平洋地区持续时间热带气旋活动全球气候变化
秋季亚洲-太平洋涛动与中国近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被引量:7
2011年
采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台风最佳路径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秋季(9—10月)亚洲-太平洋涛动(APO)强度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太平洋大气环流的关系,探讨了APO与西北太平洋和中国近海热带气旋(TC)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APO年际变化与同期西北太平洋和中国近海TC活动关系紧密,即当APO偏强(弱),西北太平洋TC活跃区明显偏西(东),中国近海TC偏多(少);APO可以通过影响中国近海对流层纬向风垂直切变、低层辐合和对流层中层引导气流等,从而影响西北太平洋和中国近海TC活动;当APO偏强(弱)时,东亚大槽偏弱(强),东亚冬季风偏弱(强),使得侵入中国近海和热带西北太平洋的冷空气活动偏弱(强),有(不)利于这些海域TC的生成和发展;此外,在APO偏强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偏西,其南侧偏东气流加强,有利于TC在偏强的偏东气流引导下向西移动或者其转向点偏西;而在APO弱年,副热带高压脊偏弱和偏东,偏东引导气流减弱,不利于TC西行或有利于其转向点偏东。
邹燕赵平
关键词:亚洲-太平洋涛动秋季东亚大气环流热带气旋
西太平洋热通量变化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量异常的联系被引量:4
2010年
利用EOF方法分析了1951~2008年间西太平洋湍动热通量的时空特征,并探讨了中国夏季降水异常与同期西太平洋潜热通量时空格局的联系.结果显示,西太平洋潜热和感热通量距平场具有较相似的空间分布以及显著的年际变化,但潜热通量的变化幅度较感热通量大;潜热通量距平场的空间变化存在明显季节差异.冬季潜热通量变化的显著区域位于黑潮流域,而夏季则见于西太平洋暖池区.冬、夏季潜热通量除了具有准4a振荡周期外,还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增强的长期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夏季西太平洋潜热通量变异主要存在着偶极型、同一型和三极子型模态,其时间系数分别具有显著的准4a、准2a和29a的周期变化,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中国夏季降水量异常的分布,而大范围的潜热通量负异常则与中国江淮流域大部和华北北部地区的降水偏多相对应.这为中国降水量的异常及机理研究提供了必要基础.
齐庆华蔡榕硕张启龙李翠华
关键词:物理海洋学西太平洋潜热通量感热通量降水量
东亚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对中国近海生态的影响被引量:21
2010年
回顾了近几十年来中国近海赤潮的发生,利用长时间序列NCEP、ERA-40、HadISST和SODA等大气海洋高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以及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了近50a来东亚气候的异常变化,包括东亚夏季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东亚大气环流散度场、中国近海表层海温(SST)和经向海面风应力的时空特征及其与中国近海环境和生态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大陆东部和东海近岸从长江口至台湾海峡附近海域上空的低层大气辐合表现为年代际增强,与该海域赤潮的发生在气候态时间尺度上有显著的对应关系,而低层大气辐合的偏强则有利于该海域上升流的形成和加强,易促使沉积于海底的营养盐和蛰伏的赤潮藻孢囊(休眠细胞)运移至海水表层;并且,近30a来中国近海出现了SST持续上升和经向海面风应力不断减弱等有利于赤潮发生以及海洋生物地理分布变化的年代际气候异常现象.这表明东亚海洋大气的年代际异常可能是该海域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赤潮等生态灾害频发和中国近海海洋生物地理分布变化尤其是鱼类物种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蔡榕硕谭红建
关键词:物理海洋学东亚气候中国近海SST赤潮
中国南方地表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被引量:5
2014年
利用测站常规观测资料及经验公式计算得到我国南方地区地表感热通量资料,并分析了地表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一年四季中,南方西部地区的感热通量基本都是呈线性增加趋势,而中、东部地区的感热通量则是线性减小的;南方地区感热通量的时间变化以年际变化为主。地气温差是决定地表感热通量逐年变化的最主要因子,近地面风速次之。地表感热通量年际分量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结果表明,四季感热通量异常的第一种主要变异模态皆为全区同号的分布型,而第二主要变异模则是呈东西反号的分布型。
李玉梅彭玉麟简茂球曾沁
关键词:气候学感热通量年际变化
华南冬春降水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水汽输送的联系被引量:10
2012年
利用1960—2008年华南47个基准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华南冬春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输送的联系。结果表明,1960年代—1970年代和1990年代末至今,华南冬、春降水明显偏少。华南冬春降水异常以"全区冬春同号型"居多,且冬春连旱频率较高。影响华南冬春连续旱/涝的水汽输送存在季节性差异,冬季水汽输送变化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春季水汽输送变化则来源于南海和我国北方。进一步探讨海温异常的影响发现,与华南冬春连续旱(涝)事件相关的Ni o3.4海温存在正、负异常型,海温异常中心分别偏向Ni o4(Ni o3)区和Ni o3(Ni o4)区。Ni o3.4区海温正异常时,孟加拉湾和南海水汽输送与华南冬春连续旱涝有密切联系;Ni o3.4区海温负异常时,冬季自西北太平洋经南海的水汽输送及春季自菲律宾海经南海的水汽输送和北方水汽输送对华南冬春连续旱涝有重要影响。以上水汽输送在两种海温异常情况下,连涝(旱)年均异常偏强(弱)。因此,Ni o3.4海温异常的变化及分布与华南冬春持续旱/涝事件存在联系,在此气候背景下,水汽输送异常是影响华南冬春降水异常的重要物理因子,其中南海是水汽输送异常显著相关区。
吴蔚温之平陈运光崔少萍
关键词:气候学年际变化水汽输送海温异常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Warmer-Continent-Related Lower-Layer Equatorial Westerly Wind on Tropical Cyclone Initiation被引量:5
2012年
Global climate models predict that the increasing Amazonian-deforestation rates cause rising tempera- tures (increases of 1.8℃ to 8℃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and Amazonian drying over the 21st century. Observations in the 20th century also show that over the warmer continent and the nearby western South At- lantic Ocean, the lower-layer equatorial westerly wind (LLEWW) strengthens with the initi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 (TCs). The warmer-continent-related LLEWW can result from the Coriolis-force-induced deflection of the cross-equatorial flow (similar to the well-known heat-island effect on sea breeze) driven by the enhanced land-sea contrast between the warmer urbanized continents and relatively cold ocean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processes relating the warmer-continent-related LLEWW to the TC initiation and demonstrates that the LLEWW embedded in trade easterlies can directly initiate TCs by creating cyclonic wind shears and forming the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In addition to this direct effect, the LLEWW combined with the rotating Earth can boost additional updraft vapor over the high sea-surface temperature region (factor 1), facilitating a surface-to-midtroposphere moist layer (factor 2) and convective instability (factor 3) followed by diabatic processes. According to previous studies, the diabatic heating in a finite equatorial region also activates TCs (factor 4) on each side of the Equator with weak vertical shear (factor 5). Factors 1-5 ar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initiation of severe TCs. Statistical analyses show that the earliest signal of sustained LLEWW not only leads the earliest signal of sustained tropical depression by >3 days but also explains a higher percentage of total variance.
袁卓建钱钰坤戚锦典吴俊杰
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与中国近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被引量:18
2009年
采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台风最佳路径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Asian-PacificOscillation,简称APO)与东亚近海-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APO与中国近海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简称TC)活动的关系。研究表明:(1)夏季APO强弱与同期西北太平洋及中国东部近海TC活动存在密切关系,即在APO强(弱)年,西北太平洋TC活动偏西(东)和偏北(南),中国东部近海TC明显增多(减少);(2)当APO偏强(弱)时,中国东部近海大气环流有(不)利于TC的维持和发展,表现为低层存在异常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对流层高低层纬向风垂直切变减小(增大),且对流加强(减弱);(3)APO强弱也影响着TC引导气流的方向:在APO强(弱)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偏北和偏东(偏南和偏西),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减弱(加强),有利于TC的向西北行或在偏北(南)纬度西行,进入中国东部近海的TC增多(减少);(4)APO强弱也影响着南海—热带西太平洋TC源地上空的大气环流,在APO强(弱)年,南海—热带西太平洋季风槽偏北、偏西(偏南、偏东),热带西太平洋TC活动偏北和偏西(偏南和偏东),有利于进入中国东部近海TC的增多(减少)。
邹燕赵平
关键词:亚洲-太平洋涛动热带气旋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