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2009GB2F000318)

作品数:5 被引量:49H指数:3
相关作者:蒲宗君杨梅廖晓虹郑建敏饶世达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小麦
  • 2篇抗病
  • 2篇抗病性
  • 2篇高产
  • 1篇氮量
  • 1篇冬小麦
  • 1篇冬小麦产量
  • 1篇有效穗
  • 1篇杂交
  • 1篇杂交小麦
  • 1篇杀雄剂
  • 1篇施氮
  • 1篇施氮量
  • 1篇适应性
  • 1篇穗粒
  • 1篇穗粒数
  • 1篇欧式距离
  • 1篇千粒重
  • 1篇区试
  • 1篇稳产

机构

  • 5篇云南农业大学
  • 5篇四川省农业科...

作者

  • 5篇饶世达
  • 5篇郑建敏
  • 5篇廖晓虹
  • 5篇杨梅
  • 5篇蒲宗君
  • 3篇李浦
  • 1篇李式昭

传媒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高产、双抗型小麦新品种‘川麦51’产量、抗病性等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为了明确新品种的增产潜力和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实现新品种的应用价值,通过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小麦新品种——‘川麦51’的产量、抗病性等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川麦51’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一个中筋小麦品种,该品种在2年的区试试验中分别比对照增产12.6%和14.2%,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增产11.4%。采用DPS软件进行区域试验分析的结果表明,‘川麦51’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稳定性。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川麦51’高抗条锈病和中抗白粉病,能够抵御频繁爆发条锈病和偶发白粉病的四川气候条件。综合评价认为‘川麦51’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郑建敏廖晓虹杨梅饶世达蒲宗君
关键词:小麦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病性
高产·双抗型小麦新品种川麦51密肥与播期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加快新品种川麦51的推广应用速度,明确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实现其应用价值。[方法]在四川省广汉连山地区和四川省金堂县分别开展了川麦51的密度、施肥量试验和播期试验。[结果]在广汉连山地区,施氮量达到12 kg/667m2,基本苗为14.32×104/667 m2时,产量最高,适宜播期为10月26日;在四川省金堂县,施氮量达到15kg/667 m2,基本苗为16.1×104/667m2时,产量最高,最佳播期为10月28日。[结论]川麦51适宜在四川省内各麦区及云南、贵州、湖北、陕西汉中等部分麦区种植,一般在10月底播种,基本苗保持在16×104/667 m2以上。
郑建敏廖晓虹杨梅饶世达蒲宗君
关键词:小麦施氮量播期
化控两系杂交小麦——川麦59产量、品质、抗病性等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为加快川麦59的推广应用,本文对化控两系杂交小麦新品种———川麦59的产量、品质、抗病性等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川麦59在两年的区试中比对照分别增产19.2%和30.9%,在大区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增产23.5%,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川麦59对条锈病具有较好的抗性。品质检测结果表明,川麦59达到国家中筋小麦标准,籽粒饱满,蛋白质含量较高,硬度中等。由此表明,川麦59是一个新型高产中抗中筋小麦强优势组合。
郑建敏李浦廖晓虹杨梅饶世达蒲宗君
关键词:杂交小麦化学杀雄剂抗病性
利用变异系数法和欧式距离值法分析四川省小麦区试试点分辨力被引量:4
2012年
为了比较目前四川省小麦区试试点对参试品系的区辨力,本文利用2010~2011年四川小麦区试5个组共计60个参试品系的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和欧式距离法对8个试点的区辨力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变异系数法与欧式距离值法整体趋势一致,四川省小麦区试试点分辨力大小顺序是:绵阳>射洪>资中或内江>乐山>宜宾>双流>南充。笔者认为,欧式距离值侧重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相对较为准确。
郑建敏李浦廖晓虹杨梅李式昭饶世达蒲宗君
关键词:小麦区试分辨力
四川冬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初步分析被引量:34
2012年
小麦的产量构成因子包括有效穗、千粒重、穗粒数,三者的相对重要性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问题。利用2008~2009年与2009~2010年的小麦区试结果,采用成组数据均值差异性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3种方法对产量构成要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与实际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是影响实际产量的最重要因素,其微小的变化可引起实际产量的显著提高。但从高产育种角度看,应在优先考虑有效穗增加的基础上,兼顾千粒重和穗粒数的提高。
郑建敏李浦廖晓虹杨梅饶世达蒲宗君
关键词:小麦有效穗千粒重穗粒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