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2JJD770025)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徐畅赵兴胜陈洪友梁家贵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南京大学阜阳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篇地权
  • 1篇孙中山
  • 1篇农村
  • 1篇农村土地问题
  • 1篇平均地权
  • 1篇清末
  • 1篇清末新政
  • 1篇现代性话语
  • 1篇乡村
  • 1篇乡村研究
  • 1篇辛亥革命
  • 1篇辛亥革命前
  • 1篇民变
  • 1篇耕者有其田

机构

  • 2篇山东大学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2篇徐畅
  • 1篇赵兴胜
  • 1篇梁家贵
  • 1篇陈洪友

传媒

  • 1篇历史研究
  • 1篇中国农史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徐州工程学院...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近代以来华北乡村研究中的惯性表述及困境——以济南冷水沟村为例被引量:5
2015年
百余年来的华北乡村研究,已经形成一套惯用话语体系。长时段视野下村落传统的形成与变迁的梳理、经验与理论的互证表明,冷水沟村借助优势传统和地近省城的便利,与外部市场联系不断增强,村落个性日趋鲜明,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既往研究却常常批评其封闭、保守、贫穷、落后。现代性主导下的乡村研究,形成了一套惯用话语体系,切割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地域性、连续性与整体性,误解甚至曲解村落历史与村落性质。要解决现代性话语困境问题,需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特别是要从长时段视野下考察,重视历史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凸显基层社会实践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赵兴胜
关键词:现代性话语
试论20世纪30年代华北的碱地改良被引量:1
2012年
20世纪30年代,为了消灭土盐,维护国税,消除社会冲突,复兴农村经济,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指导下,冀鲁豫三省的地方政府及盐务管理部门在华北进行大规模的碱地改良。由于计划周密,措施得力,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抗战的爆发,导致该项工作的中断。
陈洪友徐畅
孙中山农村土地问题的理念:从“平均地权”到“耕者有其田”被引量:2
2013年
孙中山农村土地问题理念,既来源于其感性经历和现实观察,又得益于学理分析和中外相关学说。"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存在内在逻辑联系,"平均地权"应包括农村土地在内。"耕者有其田"实质是在土地国有制下,让农民拥有使用权。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手段,是用和平方法创设。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具有超前性、模糊性、改良性、软弱性、空想性等特征,这些特点对国共两党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不同路径选择产生了深刻影响。
徐畅
关键词:孙中山农村土地问题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略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的山东社会
2013年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的山东民众生活日趋艰辛,清王朝内忧外患,统治岌岌可危,再加上官吏贪腐、"民怨"沸腾,社会控制力越来越弱。"民变"时时发生,社会骚乱不断,社会失范日趋严重。这一时期的山东社会力量出现了分化、组合,社会分裂严重,有组织的反政权力量日益强大,原有的社会秩序濒临瓦解。山东与全国其他省区一同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形成、发展及高潮的到来,是全国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梁家贵
关键词:民变清末新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