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K19B01)

作品数:22 被引量:423H指数:11
相关作者:武艳强吴建平江在森刘晓霞王长在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川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9篇地震
  • 7篇断裂带
  • 7篇震前
  • 7篇裂带
  • 6篇龙门山
  • 6篇龙门山断裂
  • 6篇龙门山断裂带
  • 5篇地震前
  • 4篇地壳
  • 3篇同震位移
  • 2篇地壳形变
  • 2篇地震活动
  • 2篇地震前后
  • 2篇形变
  • 2篇余震
  • 2篇震源
  • 2篇最小二乘配置
  • 2篇汶川8.0级...
  • 2篇GPS测量
  • 2篇GRACE

机构

  • 9篇中国地震局地...
  • 8篇中国地震局地...
  • 7篇中国地震局
  • 6篇四川省地震局
  • 2篇广东省地震局
  • 2篇云南省地震局
  • 2篇新疆维吾尔自...
  • 2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篇武艳强
  • 5篇刘晓霞
  • 5篇江在森
  • 5篇吴建平
  • 4篇王武星
  • 4篇王未来
  • 4篇龙锋
  • 4篇魏文薪
  • 4篇房立华
  • 4篇王长在
  • 3篇梁伟锋
  • 3篇杨婷
  • 3篇祝意青
  • 2篇苏有锦
  • 2篇陈石
  • 2篇杜方
  • 2篇刘芳
  • 2篇邹镇宇
  • 2篇唐兰兰
  • 2篇蔡妍

传媒

  • 4篇地震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震地质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震学报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5
  • 4篇2014
  • 11篇2013
  • 5篇201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2年新疆新源M_s6.6地震余震序列精定位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2012年6月30日5时7分(tL京时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交界处发生Ms6.6级地震(以下简称新源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的结果,
房立华吴建平王长在王未来杨婷
关键词:地震台
sPn震相特征及在震源深度测定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通过理论地震图模拟,研究sPn震相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sPn与Pn震相的初动极性关系在不同台站方位角呈现不同特点,基于sPn震相的深度定位方法更适合于中强地震。以2012年9月7日12时16分彝良M_S 5.6地震为例,利用南北地震带南段密集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数据,采用波形互相关方法拾取Pn波走时,应用滑动时窗相关法识别sPn震相,通过sPn与Pn震相走时差,测定震源深度为9.6 km。
孙茁吴建平蔡妍
关键词:震源深度SPN震相
1991-2004年GPS观测到的中国大陆地壳动态变形特征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1991-2004年间的GPS资料和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计算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变形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91-2004年间中国大陆整体运动特征变化不大;西部特别是青藏高原及川滇地区应变速率存在显著高值;不同期的GPS资料显示地壳的动态变化与区域强震活动相关,如2004年的GPS资料明显指示出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的震后变形特征。
曹建玲王辉王辉武艳强刘晓霞
关键词:GPS观测地壳变形最小二乘配置
Preliminary results pertaining to coseismic displacement and preseismic strain accumulation of the Lushan M_S7.0 earthquake,as reflected by GPS surveying被引量:33
2013年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seismic displacement and pre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s of the Lushan MS7.0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April 20,2013.The results are based on GPS observations along the Longmenshan fault and within its vicinity.The coseismic displacement and preseismic GPS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the strain release of this earthquake,the thrust rupture is dominant and the laevorotation movement is secondary.Furthermore,we infer that any possible the rupture does not reach the earth’s surface,and the seismogenic fault is most likely one fault to the east of the Guanxian-Anxian fault.Some detailed results are obtainable.(1)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is locked preceding the Lushan earthquake.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the strain accumulation rate in the southeast direction accelerates in the epicenter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and the angle between the principal compressional strain and the seismogenic fault indicates that a sinistral deformation background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seismogenic fault precedes the Lushan earthquake.Therefore,it is evident that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accelerated the pregnancy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2)The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reflected by GPS data are mainly located in a region that is 230 km(NW direction)×100 km(SW direction),and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larger than 10 mm lie predominantly in a100-km region(NW direction).(3)On a large scale,the coseismic displacement shows thrust characteristics,but the associated values are remarkably small in the near field(within 70 km)of the earthquake fault.Meanwhile,the thrust movement in this70-km region does not correspond with the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in release,indicating that the rupture of this earthquake does not reach the earth’s surface.(4)The laevorotation movements are remarkable in the 50-km region,which is located in the hanging wall that is close to the earthquake fault,and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in this case correlate with the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
WU YanQiangJIANG ZaiSenWANG MinCHE ShiLIAO HuaLI QiangLI PengYANG YongLinXIANG HePingSHAO ZhiGangWANG WuXingWEI WenXinLIU XiaoXia
关键词:地震发生同震位移GPS测量震前龙门山断裂带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现今构造变形特征被引量:27
2013年
基于1999—2007年GPS水平速度场资料,利用块体模型和跨断层速度剖面,并结合断裂带两侧应变场的分布,分析了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分段及整体运动变形特征。结果表明:托莱山与冷龙岭断裂的滑动性质为走滑兼挤压;金强河断裂变形最显著,剪切应变积累程度最高;毛毛山-老虎山断裂中的毛毛山段比老虎山段应变积累大;海原断裂(狭义)左旋走滑速率为5 mm/a,海原地震至今仍以蠕滑调整为主;六盘山北段有2.4 mm/a的挤压量,其挤压应变积累相对显著,而六盘山中南段变形不明显。海原-六盘山断裂带由西向东整体呈现出走滑兼挤压-走滑-挤压的构造转换样式。
李强江在森武艳强赵静魏文薪刘晓霞
关键词:GPS滑动速率
柯坪塔格断裂带重复地震识别及其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根据互相关系数不小于0.8的波形互相关意义上重复地震的定义,利用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的乌什和巴楚台记录的区域地震波形数据,识别并研究了新疆柯坪塔格断裂带及其周缘的板内重复地震.对所有相互距离不超过30km的地震事件的垂直分量采用0.5—5.0Hz带通滤波后进行波形互相关计算.其中乌什台共识别出460例重复地震,组成重复地震对和多重地震对共171组,占总事件数的15.5%;巴楚台共识别出822例重复地震,组成重复地震对和多重地震对共298组,占总事件数的21.2%.对重复地震的分析表明,台站分布的不同和波形事件记录质量的差异,是造成两个台站识别出的"重复地震"数目和比例不同的原因.对重复地震复发的时间间隔统计表明,重复间隔从数分钟到数百天不等,最长重复间隔达10年.
唐兰兰孔祥艳龙锋冯建刚
关键词:重复地震
四川芦山Ms7.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被引量:113
2013年
使用三维速度模型,测定了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级地震的主震位置.使用双差方法对芦山地震的主震和2464个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获得了2405个地震的重定位结果,平均定位误差在E-W,N-S,U-D方向分别为0.30,0.29和0.59km.主震位置为30.291°N,102.983°E,震源深度为17.6km.余震展布长度约35km,宽度约16km,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范围在10~20km之间,浅部地震很少.震源深度剖面显示断层面向北西倾斜,浅部倾角较陡,深部略缓,表现为"铲形"逆冲断层的特征.尽管余震震中主要沿双石-大川断裂地表出露位置的两侧分布,但根据震源深度剖面推测的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其东侧的一条盲逆冲断层.重定位结果揭示,余震区存在一条向南东倾斜的余震带,它与发震断层相交成y字型,推测它是逆冲推覆构造中常见的反冲断层,芦山地震触发了这条反冲断层的活动.
房立华吴建平王未来吕作勇王长在杨婷蔡妍
关键词:余震序列地震定位双差龙门山断裂带
GPS监测的芦山7.0级地震前应变积累及同震位移场初步结果被引量:57
2013年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的GPS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四川芦山"4.20"7.0级地震震前变形场及同震位移场特征.结合震前GPS资料分析认为,这次地震以逆冲破裂为主兼有少量左旋错动,且破裂可能未达地表,发震断层很可能为灌县-安县断裂东侧的一条断层.具体结果:①发生芦山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一直处于闭锁状态,汶川地震后南东向挤压应变积累速率明显加大,且主压应变率方向使发震断层呈逆冲兼左旋剪切变形状态,表明汶川地震的发生加速了此次芦山地震的孕育过程;②GPS检测出同震位移的范围在垂直发震断裂带方向约为230km、平行发震断裂带约为100km,其中同震位移超过10mm的测点分布于垂直发震断层方向的100km范围内;③同震位移场在较大范围主要表现为发震断层逆冲错动的应变释放特征,但在靠近发震断层约70km范围逆冲位移显著偏小,不符合断层错动的位移衰减特征,推断地震破裂未达地表;④在靠近发震断层的上盘约50km范围显示有典型的断层左旋错动位移衰减特征.
武艳强江在森王敏车时廖华李强李鹏杨永林向和平邵志刚王武星魏文薪刘晓霞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
玉树地震震源区速度结构与余震分布的关系被引量:33
2013年
利用玉树震区21个应急流动地震台站和青海省地震台网固定地震台站的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2010年4月14日至6月15期间发生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并反演得到了玉树地震震源区的三维速度结构.重定位结果揭示余震主要沿NW向成窄带状分布在断层的两侧,表明脆性破裂应力释放主要集中于一个狭窄的区域内.在西北端,余震偏离玉树—甘孜断裂分布,在SW向也有分布,推测可能与南西向次级断裂有关.双差层析成像得到的速度结构在浅部与地表地质构造相一致,中上地壳的速度结构显示巴颜喀拉地块为高速异常,羌塘地块为低速异常.玉树地震余震分布与特定的速度结构存在相关性:主震发生在高低速过渡带偏高速体的一侧,余震主要分布在高速体外围,高速体内部几乎没有余震分布.一般说来,中上地壳的高速体通常具有较高的强度,可以积累较强的孕震能量.主震发生后,高速体内积累的弹性能量向周边释放,可能是导致高速体周边余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王长在吴建平房立华王未来
关键词:玉树地震
玉树地震前后不同时空尺度的重力变化研究
2012年
收集、整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及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重力资料,给出玉树地震前后不同时空尺度的重力场时空变化结果和具有构造活动意义的重力场动态图像。
祝意青刘芳梁伟锋
关键词:地震前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环境监测网络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