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2229)

作品数:13 被引量:53H指数:5
相关作者:张建宁刘丽王亮王晓楠王东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人民医院大港油田集团职工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内皮
  • 10篇祖细胞
  • 10篇内皮祖细胞
  • 8篇细胞
  • 5篇创伤
  • 4篇外周
  • 4篇外周血
  • 4篇脑损伤
  • 3篇血管
  • 3篇血内
  • 3篇外周血内皮祖...
  • 3篇颅脑
  • 3篇脑创伤
  • 2篇血管新生
  • 2篇人外周血
  • 2篇细胞培养
  • 2篇细胞生成素
  • 2篇颅脑损伤
  • 2篇内皮细胞
  • 2篇梗死

机构

  • 13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长治医学院附...
  • 1篇天津市人民医...
  • 1篇天津市第五中...
  • 1篇天津市神经病...
  • 1篇大港油田集团...

作者

  • 12篇张建宁
  • 7篇刘丽
  • 5篇王亮
  • 3篇刘庆国
  • 3篇王东
  • 3篇王晓楠
  • 2篇陈芳莲
  • 2篇郭新宾
  • 2篇崔维韻
  • 2篇尉辉杰
  • 1篇贾叶华
  • 1篇高剑峰
  • 1篇任静
  • 1篇韩振营
  • 1篇崔维韵
  • 1篇张安玲
  • 1篇熊建华
  • 1篇周子伟
  • 1篇李盛杰
  • 1篇陈通恒

传媒

  • 4篇中国现代神经...
  • 2篇国际神经病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并比较75例体检健康者及14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01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107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D-D水平,用ROC曲线评价D-D的诊断性能。结果健康人对照组及UAP组、NSTEMI组、STEMI组患者血浆D-D水平分别为329(126,537)、634(200,1 333)、771(299,1 400)和1 160(388,2 418)μg/L;1支、2支和≥3支血管病变组患者血浆D-D水平分别为817(200,1 751)、1 002(262,2 418)和1 276(322,2 341)μg/L。STEMI组患者血浆D-D水平高于UAP组和NSTEMI组(U分别为198.1、96.5,P均<0.01);≥3支血管病变组高于单支血管病变组(U=459.9,P<0.01)。D-D诊断STEM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6(95%CI:0.793~0.939),当cut off值为793μg/L时,D-D诊断STEMI的敏感性为84.8%,特异性为69.3%。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血浆D-D水平增高是ACS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 ACS患者血浆D-D水平显著增高,特别是在辅助诊断STEMI时有较高的敏感性,且具有预后判断的参考价值。
任静姚朱华
关键词:D-二聚体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血栓
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分离培养与鉴定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诱导分化的实验方法,为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外周血10ml,密度梯度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后于倒置相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133、CD34和凝血因子Ⅷ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133-FITC和CD34-PE双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及CD34-PE单阳性细胞所占比例。结果倒置相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至第2天时,呈贴壁生长;至第4~6天时细胞集落形成,集落周围有内皮样细胞,细胞质和细胞膜呈红色和绿色双色荧光,细胞核呈蓝色荧光,提示内皮祖细胞特异性吸附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FITC标记的Ⅰ型荆豆凝集素,具有内皮细胞功能。免疫荧光染色CD133、CD34和凝血因子Ⅷ表达阳性;流式细胞术检测CD133-FITC和CD34-PE双阳性细胞所占比例为38.30%,CD34-PE单阳性细胞所占比例为82.60%。结论初步确立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诱导分化的实验方法,为内皮祖细胞的移植研究奠定了基础。
郭新宾崔维韵刘庆国张建宁刘丽
关键词:干细胞内皮细胞细胞分离细胞培养技术
脑创伤后炎症反应与循环内皮祖细胞的关系
2010年
目的:探讨脑创伤后炎症反应与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对71例脑创伤患者,根据其体温、血中白细胞数量等指标分为炎症组和非炎症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时间点的外周血EPC,并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创伤后24 h内外周血中的白细胞均显著升高,而EPC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伤后4 d开始升高,7 d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伤后第4、7、14天炎症组患者白细胞数均显著高于非炎症组,但两组间血中EPC数量在第4、7天无显著差异,仅在伤后第14天,炎症组外周血中EPC明显高于非炎症组(P<0.001);非炎症组逐渐下降并回归正常。结论:炎症组相对于非炎症组脑创伤患者,炎症期外周血中EPC明显升高,可能为抗炎因子动员所至,为机体自身保护的启动。
高剑峰王亮郭新宾张建宁崔维韻
关键词:脑创伤内皮祖细胞白细胞炎症因子
脑损伤大鼠内皮祖细胞与早期血管新生的关系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大鼠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变化及创伤区早期动态血管新生情况。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创伤组及假手术组,每组各35只,两组于伤前及伤后3、6、24、48、72、168h随机取7只大鼠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同时于伤前及伤后1、4、7、14d各随机取5~7只大鼠取脑,行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创伤区血管的新生情况。结果脑创伤大鼠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表现于3h先降低(P<0.01),在6h升高达峰(P<0.05),后逐渐降低达基础水平。创伤区周围CD31+细胞与对照组相比于1d开始增多(P<0.01),于7d左右达到平台高峰;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变化与创伤区周围血管的数量变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同时微血管呈逐渐增多的趋势。结论脑创伤后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明显增加,归巢到创伤区,参与了创伤区血管的新生和损伤组织的修复。
王亮焦俊峰王晓楠王东刘庆国尉辉杰刘丽张建宁
关键词:脑创伤内皮祖细胞血管新生血管发生
促红细胞生成素与内皮祖细胞在脑损伤中的应用前景被引量:5
2010年
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其可以参与出生后新生血管的生成,加速受损组织修复的作用得到广泛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很强的动员内皮祖细胞的作用,同时可以提高其自身生物学功能,而且有抗凋亡、下调炎症反应、抗氧化等非干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所以将内皮祖细胞的作用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有机的结合,应用在脑创伤患者上应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王亮张建宁
关键词:创伤性颅脑损伤内皮祖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动员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点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背景: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可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内皮祖细胞有动员作用,促进血管的新生和损伤组织修复。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提取Wistar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单核细胞进行培养,分别在培养基中加入0,4,8U/mL不同浓度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培养。培养7d后,对内皮祖细胞利用FITC-UEA-1和Dil-Ac-LDL共同染色方法进行鉴定;同时利用CD34和CD133共同标记,以流式细胞仪进行鉴定;采用黏附实验、迁移实验及MTT实验对其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与结论:培养到7d左右,细胞形态变化完全,细胞之间形成联接,并可以围成似管腔状形态,十二三天时,细胞融合,形成铺路石样。培养细胞荧光染色显示内皮祖细胞呈双阳性染色,经流式细胞仪鉴定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可以结合CD133和CD34。黏附实验、迁移实验及MTT实验显示,促红细胞生成素呈剂量依赖性提高内皮祖细胞的黏附、迁移和增殖能力。说明在0~8U/mL浓度内,促红细胞生成素呈剂量依赖性提高内皮祖细胞的黏附、迁移和增殖功能。
王东王亮刘庆国王晓楠尉辉杰张建宁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培养血管组织工程
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2009年
内皮祖细胞(EPC)可促进血管生成及组织修复。很多学者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来源的EPC作为标准,揭示具有典型免疫标志的细胞的病理生理学特性,但对EPC的定义却并不明确。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
崔维韻张建宁张安玲刘丽陈芳莲
关键词: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生理学特性血管生成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变化趋势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急性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的变化趋势。方法分别于发病24h,以及第4、7、14和 21天时提取30例成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和CD133表达水平,计数内皮祖细胞数目。结果不同处理组患者各观察时间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脑梗死后24 h,脑梗死组和颈动脉硬化组患行外周血大皮祖细胞数目均低于对照组(P=0.000);脑梗死后第7天,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减少至最低水平(P=0.001),至第21天外毒血内皮祖细胞数目接近颈动脉硬化组水平(P=0.901),但仍低于正常值范围(P=0.000)。内皮祖细胞数目的变化与血小板计数之间不具有相关性(R^2=0.852,P=0.895)。结论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所致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低于正常值范围,且于急性期可能存在骨髓动员抑制,同时需要消耗大量内皮祖细胞以进行损伤内皮的修复,使得患者在急性期出现短暂性内皮祖细胞数目减少。
牛荣东刘丽周广喜张建宁
关键词:脑梗死动脉硬化颈内动脉流式细胞术
rhG-CSF对颅脑损伤大鼠神经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颅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和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36只成年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只。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液压打击法制作颅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颅骨钻孔后不进行液压打击。治疗组打击后3h内皮下注射rhG-CSF50μg/ks,1次/d,连续注射5d。对照组打击后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4、7、14、21d对三组大鼠神经功能进行mNss评分。术后21-25d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记录大鼠每日逃避潜伏期和目标象限百分率。结果液压打击后,大鼠的神经功能受损,空间学习记忆功能降低。术后14、21d治疗组大鼠mN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第24、25天逃避潜伏期及目标象限百分率均好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rhG—CSF对颅脑损伤后大鼠的神经和认知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王晓楠王亮刘丽王东张建宁
关键词:颅脑损伤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创伤性与非创伤性应激对大鼠内皮祖细胞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大鼠在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应激状态下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的变化,探讨可能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接受颅脑创伤、电休克和冷水游泳刺激,分别于应激前(0h)及应激后3h、6h、24h、48h、72h和7d采集内眦球后静脉丛血,分离单个核细胞,CD34和CD133双荧光标记内皮祖细胞,流式细胞术计数内皮祖细胞数目。结果颅脑创伤组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于伤后3h即明显减少(P=0.000);随后迅速增加,至6h达峰值水平(P=0.005);至24h降至正常值范围(P=0.728)。而非创伤性应激(电休克和冷水游泳)后3h,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即开始增加(P=0.000,0.019);至24h达峰值水平(P=0.000,0.004);随后逐渐减少,至72h恢复至正常值范围(P=0.999,0.055)。对照组大鼠各观察时间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激反应可以促进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创伤性应激后内皮祖细胞数目先减少后增加的特征与非创伤性应激明显不同,其短暂性减少可能与组织损伤修复导致的内皮祖细胞消耗有关。
熊建华焦峻峰刘丽贾叶华张建宁
关键词:电休克应激内皮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