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6002-010-15)
- 作品数:8 被引量:151H指数:6
- 相关作者:李小军陈国兴王炳辉孙田周本刚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南京工业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 强风化花岗岩动力学参数的试验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地震反应分析通常采用等效非线性模型,动剪切模量G和阻尼比λ是该模型的两个重要参数。为研究目前在大型工程建设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强风化花岗岩的动力特性,利用固定-自由型共振柱(GDS RCA)对强风化花岗岩的剪切模量和阻尼比进行试验研究。GDS RCA为一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共振柱,具有良好的性能,利用其控制试样的固结围压和孔隙水压力,可以测得试样在不同有效应力状况下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对比研究不同有效应力下共振频率、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随剪应变的变化情况,给出其变化曲线。按照Hadin-Drnevich[1]所提出的双曲线模型,拟合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随剪应变的变化曲线。利用摩擦理论,对试样阻尼的产生机制进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剪应变的增加,试样系统的共振频率随之减小,试样阻尼比随之增大;试样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皆与试样固结时的有效应力有关,而试样阻尼比也受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 宋全杰李海波李俊如曲宏远张伟付河东
- 关键词:强风化花岗岩剪切模量阻尼比共振柱
- 中国东部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地震复发概率分布被引量:1
- 2016年
- 本文对中国大陆东部102个中强潜在震源区内1500a以来5—6级地震的复发间隔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中强地震复发间隔不仅受潜源内断层活动性影响,还与发震构造是否交汇及邻区构造活动等因素有一定关系。中强地震复发间隔大致满足指数分布,通过给出的概率模型可以计算出研究区内各潜在震源区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发震概率,为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 李姜一周本刚
- 关键词:潜在震源区中强地震复发间隔
- 基于C-SVC模型的土石坝裂缝震害评价系统被引量:4
- 2015年
- 系统介绍C-SVC模型,将之运用于土石坝裂缝震害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影响土石坝裂缝震害的六个训练属性:坝型、坝高、库容、施工质量、地震烈度、震中距,及训练标签:坝体裂缝,对训练属性和训练标签进行从定性到定量的赋值,建立了C-SVC的土石坝裂缝震害评价系统。选取汶川地震中100座水库土石坝的震害数据作为训练集,根据不同归一化方式下的预测分类准确率选择归一化预处理方式,采用K-fold交叉验证选取最佳核函数,结果表明:[-1,1]归一化预处理和多项式核函数适用于土石坝裂缝震害的预测。以绵阳市28座水库土石坝震害为实例,对水库土石坝进行裂缝震害评价,其中25座的震害评价结果与实际一致,这表明所建立的土石坝裂缝震害评价系统可以为除险加固的先后顺序提供参考意见。
- 阮滨陈国兴
- 关键词:水工结构
- 砂砾土抗液化强度的小型土箱振动台试验研究被引量:18
- 2015年
- 近来数次大地震中出现大量的砂砾土液化震害,饱和砂砾土的地震液化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针对砂砾土的抗液化强度问题,开展了4种砾含量、3种相对密度情况下,饱和砂砾土的小型土箱振动台试验研究。为获得较为合理的抗液化强度结果修正了由加速度计倾斜产生的加速度时程漂移,并描述了土体中加速度和动孔压发展特性。饱和砂砾土的抗液化强度结果显示:含砾量和相对密度对饱和砂砾土的抗液化强度均有明显影响。饱和砂砾土的抗液化强度随着含砾量和相对密度的增加明显增大,增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且明显高于相近相对密度的饱和砂土的抗液化强度。
- 王炳辉陈国兴孙田李小军
- 关键词:抗液化强度振动台试验相对密度
- 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作用基础隔震建筑位移反应分析被引量:19
- 2014年
- 以4层、9层和14层3个基础隔震结构为计算模型,选取了3条向前方向性效应速度脉冲及3条滑冲效应速度脉冲地震动记录,并以这些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的弹性反应谱作为目标谱分别合成6条无速度脉冲的地震动时程样本,对比分析了在有、无速度脉冲的地震动激励下基础隔震结构的位移反应.探讨了地震动的速度脉冲对基础隔震结构位移反应的影响,并详细分析了两类不同产生机制的速度脉冲对基础隔震建筑结构地震位移反应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速度脉冲使基础隔震结构位移反应明显增大,对于中低层基础隔震建筑的位移反应滑冲效应速度脉冲的影响更大一些,而向前方向性速度脉冲对高层建筑位移反应影响更大,滑冲效应速度脉冲使得结构底部变形更大,导致结构可能发生底层倒塌破坏.
- 贺秋梅李小军杨宇
- 关键词:近断层速度脉冲基础隔震建筑
- 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砂砾土的破坏机理与动强度被引量:34
- 2015年
- 不同研究者对砂砾土动强度影响因素的认识存在相互冲突之处。针对含砾量、相对密度、初始有效固结应力和固结比4个主要因素,对10组不同含砾量的饱和砂砾土开展了系列循环三轴试验,提出了砂砾土破坏评价准则;引入二元聚集模型,研究了饱和砂砾土的不排水动力特性及其动强度的量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试验条件下砂砾土存在两类破坏机理,即均等固结条件下表现为达到零有效应力状态的循环液化,非均等固结条件下表现为过大累积轴向变形的循环失效;引入砂砾土骨架结构孔隙比概念,砂砾土动强度CRR随砂砾土骨架结构孔隙比的增大而降低,且其降低趋势呈良好的指数函数关系。
- 陈国兴孙田王炳辉李小军
- 关键词:动强度孔隙比
- 最近20年地震中场地液化现象的回顾与土体液化可能性的评价准则被引量:63
- 2013年
- 回顾了1994年美国Northridge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1999年土耳其Kocaeli地震、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2010年智利Maule地震、2010~2011新西兰Darfield地震及余震、2011年东日本地震中大量的、不同类型的液化实例调查与研究,发现这些地震的液化具有以下特点:(1)罕见的特大地震(Mw9.0)使远离震中300~400 km的新近人工填土发生严重的大规模液化;(2)特大地震(Ms8.0、Mw8.8)使远离震中的低烈度Ⅴ~Ⅵ度地区发生严重液化;(3)海岸、河岸附近地区的新近沉积冲积、湖积土,填筑时间不到50年的含细粒、砂砾人工填土,容易发生严重液化;(4)天然的砂砾土层液化发生严重液化;(5)发生了深达20 m的土层液化现象;(6)松散土层液化后可以恢复到震前状态并再次发生液化;(7)高细粒(粒径≤75 ?m)含量≥50%或高黏粒(粒径≤5 ?m)含量≥25%的低-中塑性土严重液化,对介于类砂土与类黏土之间的过渡性态土,有时地表未见液化现象;(8)液化土层的深度较深或厚度较小时,容易出现地面裂缝而无喷砂现象;有较厚的上覆非液化土层时,场地液化不一定伴随地表破坏。液化实例证明,第四系晚更新世Q3地层可以发生严重液化;黏粒含量不是评价细粒土液化可能性的一个可靠指标;低液限、高含水率的细粒土易发生液化,采用塑性指数PI、含水率wc与液限LL之比作为细粒土液化可能性评价的指标是适宜的。综合Boulanger和Idriss、Bray和Sincio、Seed和Cetin等的液化实例调查与室内试验研究成果,建议细粒土液化可能性的评价准则如下:PI <12且wc/LL>0.85的土为易液化土,12<PI≤20和/wc/LL≥0.80的土为可液化土;PI >20或wc/LL<0.80的土为不液化土。
- 陈国兴金丹丹常向东李小军周国良
- 关键词:地震土体液化细粒土塑性指数
- 有关我国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间的探讨被引量:17
- 2012年
- 几十年来许多研究者从地貌、最新沉积和构造等方面,对中国的新构造运动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大家对新构造运动的含义却有着非常不同的认识。其关键问题是对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间的看法差异很大,时间跨度从始新世晚期(40Ma)到中更新世(0.73Ma),因此严重影响了新构造运动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现拟从动力条件方面探讨中国新构造运动的起始时间。通过分析中国现今地壳水平运动和现代构造应力场压应力轴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条件,得出它们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而二者分布方向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推挤是形成中国现今地壳运动和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要动力。然而在古近纪时中国东部和西部处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西部挤压、东部拉张。直到中新世中期青藏高原东部的川滇、巴颜喀拉—松潘等地块被侧向挤出,它们自北而南往北东—南东方向滑移并推挤中国大陆东部的地壳块体向前运动,才开始把中国西部和东部逐渐联成一个构造运动的统一体。这不仅得到中国东部一系列相应构造事件的印证,而且还从导致中国新生代地质构造发育的动力学环境变化方面进行了讨论。中国新构造运动开始于中新世中期,即距今约15~10Ma.
- 徐杰计凤桔周本刚
- 关键词:新构造运动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