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2012B070200015)

作品数:5 被引量:101H指数:3
相关作者:薛捷张振刚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企业
  • 2篇知识
  • 1篇动荡
  • 1篇元学
  • 1篇元学习
  • 1篇知识特征
  • 1篇知识网
  • 1篇知识网络
  • 1篇中介
  • 1篇中介作用
  • 1篇市场动荡
  • 1篇区域创新环境
  • 1篇中心性
  • 1篇绩效
  • 1篇绩效关系
  • 1篇顾客
  • 1篇顾客满意
  • 1篇顾客满意度
  • 1篇SNA
  • 1篇差异化

机构

  • 5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

  • 5篇薛捷
  • 1篇张振刚

传媒

  • 2篇科技进步与对...
  • 1篇情报学报
  • 1篇科学学研究
  • 1篇管理学报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SNA视角下的知识网络研究现状梳理与未来研究展望被引量:2
2015年
基于社会关系构建的知识网络对于网络主体的知识相关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重视,但现有研究多关注特定分析层面上的某些知识网络特征对于知识相关活动的影响,而缺乏一个全面的框架来系统组织、梳理和比较分析这些文献。根据现有研究文献中探讨的四种知识网络特征、三类知识相关活动和三个知识网络分析层面(情境),以不同分析层面上知识网络特征与知识相关活动的关系作为文献梳理的框架,识别出在不同研究层面上理论观点和实证结论的一致与冲突,找到尚未得到探讨的领域,并据此指出知识网络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薛捷
关键词:知识网络知识特征
区域创新环境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双元学习的中介作用被引量:57
2015年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学习和创新与成熟的大中型科技企业有着根本不同。以区域创新系统作为区域创新环境的基本分析框架,本研究探讨了区域要素环境、文化环境和政策环境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双元学习和创新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基于对珠三角地区253家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创新环境的三个维度对于探索性学习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区域要素环境和政策环境对于应用性学习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探索性学习对于创新产品差异化和顾客满意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区域创新环境的三个维度对创新产品顾客满意度的影响中有着完全的中介效应,同时在区域政策环境对于创新产品差异化的影响中有着完全的中介效应,而在区域要素环境和文化环境对创新产品差异化的影响中有着部分的中介效应;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应用性学习仅对创新产品顾客满意度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区域要素环境和政策环境对创新产品顾客满意度的影响中有着完全的中介效应。
薛捷
关键词:区域创新环境差异化顾客满意度
基于先导知识与过程视角的企业动态学习能力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基于探索性学习、转化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构建动态学习能力概念框架,并结合先导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对上述3类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转化及其内在联系进行探讨。基于对珠三角地区223家工业企业的调查研究,采用高阶因子分析对动态学习能力的概念框架进行实证检验,厘清动态学习能力的组成结构和3个学习过程中所包含的学习活动,为动态学习能力理论发展提供概念框架和经验证据。
薛捷
技术及市场环境动荡中企业动态学习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学习活动是企业培育动态能力的重要机制,基于探索性学习、转化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过程构建了企业动态学习能力概念框架,并基于对珠三角地区223家工业企业的调查研究,实证检验了动态学习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探索性学习、转化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为了检验动态能力在动荡环境中能够体现更大价值这一观点,进一步探讨了技术和市场动荡对于动态学习能力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一观点:技术动荡和市场动荡对于探索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有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但对转化性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关系没有调节效应,这一结论也体现了珠三角地区工业企业创新模式的特点。
薛捷张振刚
关键词:创新绩效市场动荡
破坏性创新理论述评及推进策略被引量:33
2013年
通过厘清破坏性技术和破坏性创新的概念内涵,分析破坏性创新的本质特征,在总结了破坏性创新的2种基本类型和与之对应的3种不同的市场侵入模式后,对破坏性创新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来源进行了探讨。为了使潜在的破坏性创新成为可能,从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提出了推进破坏性创新的策略。
薛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