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730080)

作品数:21 被引量:389H指数:10
相关作者:费梁叶昌媛王应祥冯祚建冯庆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湖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两栖
  • 8篇两栖纲
  • 7篇蛙科
  • 5篇亚种
  • 4篇蛙属
  • 4篇无尾
  • 3篇雀形目
  • 3篇无尾目
  • 3篇系统发育
  • 3篇系统学
  • 3篇锄足蟾科
  • 2篇新亚种
  • 2篇新种记述
  • 2篇亚科
  • 2篇中国林蛙
  • 2篇社鼠
  • 2篇林蛙
  • 2篇描记
  • 2篇棘蛙
  • 2篇分化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成...
  • 1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日本京都大学

作者

  • 12篇叶昌媛
  • 12篇费梁
  • 5篇王应祥
  • 4篇冯祚建
  • 4篇李成
  • 4篇冯庆
  • 4篇谢锋
  • 4篇江建平
  • 3篇邓先余
  • 3篇魏辅文
  • 2篇牛屹东
  • 2篇李胜全
  • 2篇蒋学龙
  • 2篇王祖望
  • 2篇雷富民
  • 2篇屈延华
  • 2篇李明
  • 1篇周开亚
  • 1篇松井正文
  • 1篇尹祚华

传媒

  • 9篇动物分类学报
  • 7篇Zoolog...
  • 4篇Curren...
  • 1篇遗传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2
  • 9篇2001
  • 9篇2000
  • 3篇199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雪雀属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雀形目:文鸟科)被引量:6
2001年
雪雀属Montifringilla 7种 36个形态特征作为分类单元 ,进行支序分析。以麻雀属Passer、石雀属Petronia部分种类作为比较外群 ,讨论雪雀属的分类地位及其与近缘属麻雀属、石雀属系统发育关系 ;分析了雪雀属内种间的系统发育。支序分析的结果表明雪雀属为单系群 ,建议将雪雀属划分成两个亚属 ,讨论了雪雀属种类在进化上的位置。在 3个近缘属的系统发育关系中 ,麻雀属类群较原始 ,雪雀属类群较进化 ,石雀属在进化中介于二者之间。
雷富民屈延华尹祚华
关键词:雀形目文鸟科支序分析系统发育
中国西北地区中国林蛙各居群的分类学研究(两栖纲:蛙科)被引量:26
2000年
采用形态学比较和数值分类相结合 ,对中国西北部分布的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各居群间 (包括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原定种或亚种 )的差异水平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 :分布于中国西北部高原地区的各居群其形态特征和数值分析之间非常相近 [其中包括原定名为Ranaamuren siskukunoris(Nikol′skii,1918,青海湖 ) ,R .weigoldi(Vogt,192 4 ,四川甘孜和德格 ) ,R .chensinen sishongyuanensis(Huetal.,1985,四川红原 ) ,R .c.kangdingensis (Weietal.,1991b ,四川康定 )和R .c .lanzhouensis(Weietal.,1991b ,甘肃兰州 ) ]而与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的模式居群陕西户县标本有明显区别 ,建议将中国西北部青藏高原地区的林蛙各居群恢复为有效种 ,即高原林蛙R .kukunorisNikol′skii,1918。
谢锋叶昌媛费梁江建平松井正文
关键词:两栖纲蛙科中国林蛙居群
相岭山系大熊猫和小熊猫对生境的选择被引量:98
1999年
1994年至 1 996年 ,作者在冕宁县冶勒自然保护区设点 ,对同域分布、以同种竹子为食的大熊猫和小熊猫的生境利用进行了历时两年多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虽然它们在生境选择上有部分重叠 ,但是其微生境利用方式明显不同 ,主要表现如下 :大熊猫喜欢选择坡度平缓的山坡 ,小熊猫则喜欢选择较陡的山坡 ;大熊猫喜欢选择密度适中的竹林 ,小熊猫则选择较密的竹林 ;大熊猫常选择竹子基径较粗、老笋或幼竹比例较高的竹林 ,小熊猫则选择竹子较矮且较细的竹林。
魏辅文冯祚建王祖望
关键词:熊猫生境选择微生境
中国西部华西雨蛙Hyla annectans的种下分类(两栖纲:雨蛙科)
对中国西部原定名为华西雨蛙Hyla annectans的46个居群3200多号标本进行了形态学比较研究,并核对了华西雨蛙的原始描述及有关文献,根据其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区可将中国境内各居群分为5个类型,其中2类已分别定名为...
叶昌媛费梁李胜全李成
关键词:两栖纲雨蛙科
文献传递
西藏东南部棘蛙属一新种记述(两栖纲:蛙科)被引量:4
2001年
对产于西藏东南部察隅和墨脱的察隅棘蛙通过形态特征和数值分类作了进一步比较研究。结果认为 :产于察隅的察隅棘蛙是一个有效种 ,而产于墨脱的标本应为一个新种 ,即墨脱棘蛙Paamedogensissp .nov .。
费梁叶昌媛
关键词:两栖纲蛙科棘蛙属
中国臭蛙属两新种记述(无尾目:蛙科)被引量:4
2001年
对云南臭蛙Odorrana andersonii各地居群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原定名为云南臭蛙的9个地区标本分为3个形态型。这3个形态型被确定为3个不同的种,即云南臭蛙和2个新种:景东臭蛙O.jingdongensis sp.nov.和海南臭蛙O.hainanensis sp.nov.。海南臭蛙Odorrana hainanensis sp.nov.,正模CIB64Ⅲ3916,雄性成体59.5?mm;采自海南白沙县鹦歌岭,海拔520?m;1964年8月25日。景东臭蛙Odorrana jingdongensis sp.nov.,正模CIB581505,雌性成体体长90.4?mm;采自云南景东县新民乡,海拔1?480?m;1958年5月29日。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费梁叶昌媛李成
关键词:无尾目蛙科臭蛙属
云南臭蛙的分类学研究(无尾目:蛙科)(英文)
2001年
作者采用形态特征比较、标准判别分析方法和DNA指纹技术对云南臭蛙Odorranaandersonii 9个居群进行了综合研究 ,结果表明 :9个居群可以分为以云南龙陵、景东、海南标本为代表的 3个形态型 ,它们的形态特征差异明显 ;3者的标准判别分析和DNA指纹图谱结果均有明显不同 ,印证了形态性状研究结果。据此上述 3个形态型标本被确定为 3个种 ,其中包括 2新种 ,本文对原隶属于云南臭蛙的各地标本的分类地位作了讨论 .
李成叶昌媛费梁
关键词:无尾目蛙科DNA指纹
红头噪鹛一新亚种描记(雀形目:鹲科:画眉亚科)被引量:3
2002年
红头噪鹛 (Garrulaxerythrocephalus)全世界有 14个亚种 ,中国有 5个亚种 ,云南原记录有 3个亚种。采自云南近中部哀牢山脉景东、双柏、新平等县境内的红头噪鹛 7号成鸟标本与记录的各亚种有显著区别 ,并且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分布区域。因而鉴定为一新亚种 ,命名为红头噪鹛哀牢山亚种 (Garrulaxerythrocephalusailaoshanensis)。
杨岚
关键词:新亚种雀形目画眉亚科
中国叶猴类的分类、现状与保护被引量:62
1999年
中国的叶猴据记载可能有5种:长尾叶猴(Semnopithecusentellus)(含2亚种)、戴帽叶猴(Trachypithecuspileatus)、灰叶猴(Trachypithecusphayrei)(含2亚种)、黑叶猴(Trachypithecusfrancoisi)(含2亚种)和(?)金叶猴(Trachypithecusgeei)。对这些叶猴的属、种分类颇有争议:在属级水平上,曾使用过Pithecus、Semnopithecus、Presbytis和Trachypithecus作为属名,我国绝大多数学者迄今一直用Presbytis作为属名。本文采用Semnopithecus(长尾叶猴)和Trachypithecus(其他叶猴)作为属名;在种级水平上,Allen(1938)记述的云南西南部的巴氏叶猴(Pithecusobscurusbarbei),我们认为是灰叶猴的掸邦亚种(Trachypithecusphayreishanicus);T’an(1957)订的白头叶猴(Presbytisleucocephalus)应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叶猴在我国的分布系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的替代分布。5种叶猴在我国均系濒危物种而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据近期调查,我国叶猴的数量分别是:长尾叶猴约1000只,戴帽叶猴500~600只,灰叶猴5000~6000只,黑叶猴3200~3500只(其中白头亚种1200~1400只),金叶猴在我国是否确有分布尚待核实。80年代以来,我国多数叶猴的栖息地已划出32个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其栖息环境有所改善,人为捕杀已被禁止,数量趋于稳定。
王应祥蒋学龙冯庆
关键词:叶猴
川西白腹鼠的亚种分化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应用SPSS软件包中的主成份分析(PCA)和判别分析(DA)方法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川西白腹鼠标本的头骨数据进行聚类研究分析,发现采自云南腾冲、云龙、玉龙雪山及哀牢山等地的川西白腹鼠标本聚在一起,而川西和滇西北白腹鼠标本聚成另一类群,证实了前文报道的滇西亚种Niviventer excelsior tengchongensis为一有效亚种。
邓先余冯庆王应祥
关键词:主成份分析亚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