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036304)

作品数:88 被引量:614H指数:15
相关作者:龚维明戴国亮黄茂松梁发云穆保岗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同济大学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天文地球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4篇建筑科学
  • 24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16篇载力
  • 16篇模型试验
  • 16篇承载力
  • 15篇桥梁
  • 15篇冲刷
  • 13篇桩基
  • 11篇群桩
  • 9篇砂土
  • 9篇桩基础
  • 9篇荷载
  • 8篇单桩
  • 7篇堆载
  • 7篇竖向
  • 7篇黏土
  • 6篇地基
  • 6篇桥梁工程
  • 6篇摩阻力
  • 6篇局部冲刷
  • 6篇冲刷深度
  • 5篇应力

机构

  • 58篇东南大学
  • 31篇同济大学
  • 5篇中交公路规划...
  • 5篇中国能源建设...
  • 3篇教育部
  • 3篇广州地铁设计...
  • 3篇中交第二航务...
  • 2篇河海大学
  • 2篇长安大学
  • 2篇中原工学院
  • 2篇中国石油
  • 2篇江苏省建筑设...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华东交通大学
  • 1篇江苏省建筑科...
  • 1篇南通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卧龙岗大学
  • 1篇安徽省高速公...
  • 1篇招商局蛇口工...

作者

  • 46篇龚维明
  • 39篇戴国亮
  • 17篇黄茂松
  • 11篇梁发云
  • 9篇穆保岗
  • 7篇张陈蓉
  • 6篇杨超
  • 6篇赵学亮
  • 6篇王磊
  • 5篇王琛
  • 5篇王磊
  • 4篇朱小军
  • 4篇木林隆
  • 4篇邓会元
  • 4篇霍少磊
  • 4篇王玉
  • 3篇徐江
  • 3篇俞剑
  • 3篇袁聚云
  • 3篇贾承岳

传媒

  • 21篇岩土力学
  • 14篇岩土工程学报
  • 7篇中国公路学报
  • 4篇土木工程学报
  • 4篇施工技术
  • 4篇地下空间与工...
  • 4篇公路工程
  • 3篇建筑结构学报
  • 3篇水运工程
  • 2篇建筑结构
  • 2篇结构工程师
  • 2篇中国港湾建设
  • 1篇水利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建筑技术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工程勘察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9
  • 8篇2018
  • 19篇2017
  • 15篇2016
  • 17篇2015
  • 19篇2014
  • 8篇2013
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桥墩不均匀冲刷对简支桥模态影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1
2013年
大多数桥梁损毁是由于桥墩基础受到洪水冲刷导致桥墩基础承载能力降低而造成的。在桥–桩–土的系统中,基桩裸露程度对该系统的整体刚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系统的模态特性。对三跨简支桥动力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简支桥桩基础的冲刷深度与其动力特性的关系,分析简支桥在同跨下两墩受到不均匀冲刷时简支桥振动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对于桥梁冲刷深度的无损检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玉贾承岳梁发云姚笑青
关键词:模态数值模拟简支桥
砂土中负摩擦力群桩效应系数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群桩负摩擦力室内模型试验,探讨负摩擦力的群桩效应。结果表明:桩身轴力随着土载的增大而逐步增大,砂土固结完成后,随土载增大桩中性点位置逐步下移,最终基本位于距桩顶0.8~0.9倍桩长处;负摩擦力群桩效应系数随着桩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当桩间距达到6倍的桩外径时,群桩效应系数接近1.0。
缪云戴国亮黄挺
关键词:负摩擦力群桩效应系数模型试验
黏性-砂性土层中群桩基础冲刷特性波流水槽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由黏性与砂性土层交互而成的复合地层在我国具有较为广泛的工程地质背景,目前对此类地层中的桩基础冲刷机理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波流水槽试验,对黏性-砂性土层的局部冲刷机理进行了研究。在单桩试验中,上覆黏性土层分别采用0.5 cm和1.0 cm的两种厚度;在双桩的串排和并排试验中,均采用厚度1.0 cm的上覆黏性土进行冲刷试验,并与砂性土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由于上部黏性土层产生一定的束缚作用,黏性-砂性土层中的冲刷往往比单一砂性土层的最终冲刷深度小;而冲刷发展过程中,由于黏性-砂性土分层界面的存在,使得冲刷曲线存在临界转折点,该临界点前后冲刷速率发生明显变化,这种突变在工程中存在着安全隐患。
梁发云王琛王玉黄茂松
关键词:冲刷深度
钢管斜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根据南京长江夹江跨江步行桥的工程特点,为适应长江中下游冲刷水流的水文条件,确定其基础形式为钢管斜桩,采用打桩船锤击钢管斜桩,完成该步行桥的基础施工。钢管斜桩在目前国内为数不多,与普通钢管桩相比,施工及测试难度较大。为了确定钢管斜桩的承载力,国内首次采用自平衡法对2根钢管斜桩进行现场试验。试验表明,其中1根钢管斜桩承载力不够,使用打桩船对其进行锤击,其后进行第2次自平衡静载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霍少磊朱小军龚维明
关键词:桩基础钢管桩斜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
厚垫层-砂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以瓯江北口大桥南锚碇巨型沉井场地地基处理为科研背景,研究厚垫层-砂桩复合地基的适用性及其承载力的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的垫层材料、垫层厚度和砂桩间距共进行了9组静载试验。为得到砂桩施工对周围已完成砂桩的影响程度,还进行了砂桩施工相互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厚垫层-砂桩加固软土地基效果非常好,是大型沉井地基处理较为理想的方式;垫层含水率、垫层材料和垫层厚度对其承载力的影响程度均大于砂桩间距;砂桩施工过程对周围已完成砂桩的影响和对周围土体的影响具有很大差别,利用传统沉桩挤土理论分析砂桩施工对周围已完成砂桩的影响将产生较大偏差;砂桩施工对周围已完成砂桩会产生较大影响,最大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下1/3桩长范围内,影响程度与土层的种类和性质有密切关系,土性越好,影响程度越小;可利用增大砂桩间距和已有砂桩的阻隔效应减小影响程度。
王正振龚维明戴国亮王晓阳李亮亮肖刚
关键词:复合地基静载试验影响因素
砂土中沉井加桩复合基础水平静力及循环模型试验被引量:4
2015年
采用自主设计的水平循环加载装置进行模型试验研究,探讨了水平静力及循环加载下单体沉井及沉井加桩复合基础承载变形性能。试验研究表明:与单体沉井基础相比,沉井加桩复合基础的水平刚度耦合了沉井及群桩刚度,改善了水平荷载作用下基础的位移响应模式,其水平承载力明显高于单体沉井基础。水平双向对称循环加载后,基础的水平刚度、承载力均有所提高,并且循环加载后沉井加桩复合基础的承载力高于单体沉井基础。因此,针对水平循环加载而言,沉井加桩复合基础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基础形式。
张勋黄茂松
关键词:模型试验砂土
减沉桩在沉管隧道中应用的室内模型试验
2015年
为了优化减沉桩在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中的应用,根据相似理论,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设置了桩距、桩长、垫层厚度、有无桩帽4个影响因素和3个水平,完成了19组室内模型试验。借助于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方差分析对试验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桩长对沉降影响最为显著,对减沉效果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桩长、桩距、垫层厚度、桩帽;各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较小,皮尔逊相关系数显示在荷载较小时,桩距与沉降相关度较大,随着荷载的增大,桩长与沉降的相关度增强;减沉桩设计中桩长、桩距、垫层厚度均存在着合理的范围,桩帽可以取消。所得结论为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节省了工期和造价。
穆保岗张立聪龚维明
关键词:隧道工程沉管隧道方差分析减沉桩
开口钢管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被引量:9
2016年
开口钢管桩存在复杂的土塞作用,准确地计算其承载力是工程设计的关键。介绍了开口钢管桩的承载机理、土塞效应以及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包括总竖向承载力、侧阻力以及端阻力的计算方法。列举了一工程算例进行对比分析,可为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陈新奎戴国亮龚维明
关键词:开口钢管桩土塞效应竖向承载力
沉井下沉期荷载分布特征的细观试验被引量:11
2014年
为了准确分析沉井下沉期荷载分布特征可能受到的施工行为影响,设计了3组不同尺寸的沉井模型模拟下沉。在试验箱内分层铺设彩色标准砂,采取吸砂等助沉措施,利用CCD技术连续跟踪拍摄,观测地表沉陷范围、颗粒流动趋势,测量侧壁土压力,并采用二维颗粒流程序PFC2D对试验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沉井下沉期的地表沉陷范围与沉井平面尺寸相关,由于吸砂形成的应力松弛影响,沉井侧壁的土压力在深度方向分布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PFC程序分析的结果与室内模拟的规律较为一致;沉井下沉期间荷载分布特征不同于现行规范规定的线性分布,应考虑取土下沉的扰动行为对其荷载分布特征的影响。
穆保岗别倩赵学亮龚维明
关键词:桥梁工程细观试验颗粒流
悬索桥分体组合式沉井锚碇基础的设想与模型试验被引量:3
2017年
为降低传统沉井的下沉难度,同时保持传统大型沉井锚碇基础良好的承载性能,提出了一种下沉期分开设置、运营期组合共同承载的分体组合式沉井锚碇基础,并进行多组模型试验验证。基于大型锚碇基础的受力特点和相同下沉体积的原则,选取长、宽、高分别为400,200,800mm的分体沉井,对钢制模型沉井在相同密实度的砂体中开展水平加载模型试验,以确定分体式沉井的合理间距;对比分析在相同水平荷载下传统沉井和分体组合式沉井在承载能力、位移方面的异同;测试并分析分体式沉井周边的土体抗力分布、位移变化以及在短期及长期加载情况下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分体组合式沉井是一种可能替代传统大型沉井锚碇的基础形式,分体式沉井比传统沉井具有更好的水平承载性能;模型试验中前井承担的水平荷载比例为65%,远高于后井承担比例;在长期水平荷载作用下,与普通沉井破坏阶段的变形以转动为主不同,分体式沉井平动产生的位移比例约为60%;沉井变形达到稳定所需时间是土压力达到稳定时间的2倍左右,沉井前方土体的最终位移约为初始位移的3倍,且其参与程度随离开沉井的距离而衰减;研究结果为分体式沉井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初步依据。
穆保岗朱智荣龚维明赵学亮
关键词:桥梁工程承载力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