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2951)

作品数:26 被引量:79H指数:5
相关作者:何晓顺鞠卫强王东平巫林伟朱晓峰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肝移植
  • 10篇术后
  • 6篇并发
  • 5篇移植术
  • 5篇移植术后
  • 5篇器官
  • 5篇供肝
  • 4篇缺血
  • 4篇细胞
  • 4篇护理
  • 4篇肝移植术
  • 4篇肝移植术后
  • 3篇营养支持
  • 3篇手术
  • 3篇术后早期
  • 3篇缺血预处理
  • 3篇冷保存
  • 3篇并发症
  • 2篇胰腺
  • 2篇手术后并发症

机构

  • 25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20篇何晓顺
  • 19篇王东平
  • 19篇鞠卫强
  • 18篇朱晓峰
  • 18篇巫林伟
  • 17篇黄洁夫
  • 14篇邰强
  • 12篇郭志勇
  • 8篇胡安斌
  • 7篇周健
  • 7篇马毅
  • 6篇王国栋
  • 5篇叶海丹
  • 4篇豆秋江
  • 3篇韩明
  • 3篇吴志鹏
  • 2篇陈公云
  • 2篇曾巧玲
  • 2篇谈雅莉
  • 2篇唐决

传媒

  • 6篇中华器官移植...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广东医学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移植杂志...
  • 1篇Hepato...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11篇2012
  • 12篇2011
  • 1篇2010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胃肠道瘘的营养支持及护理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胃肠道瘘的营养支持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15例早期并发胃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护理要点。结果肝移植术后早期胃肠道瘘的发生率为1.2%(15/1 173)。其中,胃瘘为0.42%(5/1 173),十二指肠瘘为0.08%(1/1 173),空肠瘘为0.34%(4/1 173),回肠瘘为0.08%(1/1 173),横结肠瘘为0.34%(4/1 173)。本组胃肠道瘘发生的时间为术后7~24d。采取"三阶梯"不同热量的营养支持及手术和综合治疗后,7例肠瘘患者死亡,死亡率为46.6%(7/15)。其余8例康复出院。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胃肠道瘘的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合理的营养支持及护理方案对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豆秋江叶海丹廖苑陈公云陈璐
关键词:肝移植胃肠道瘘营养支持护理
缺血预处理减轻大鼠供肝冷保存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
2012年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冷保存供肝细胞质膜胆固醇含量和Na+-K+-ATP酶活性的影响,以探讨缺血预处理减轻大鼠供肝冷保存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将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冷保存组、缺血预处理组、30和100μmol/L阿托伐他汀处理组(A30组和A100组),共5组,每组5只。分别测定5组大鼠肝细胞质膜胆固醇含量、磷脂含量及Na+K+-ATP酶活性。结果对照组、冷保存组、缺血预处理组、A30组及A100组大鼠肝组织细胞质膜的胆固醇含量分别为(310.4±27.5)、(187.7±13.1)、(394.3±25.9)、(201.8±14.6)和(122.6±7.7)nmol/mg蛋白,Na+K+-ATP酶的活性分别为(46.55±3.20)、(27.4±2.81)、(52.71±3.02)、(30.67±2.78)和(19.64±2.11)μmol Pi·mg蛋白-1·h-1,5组问细胞质膜胆固醇含量及Na+-K+-ATP酶的活性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组间细胞质膜磷脂含量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细胞质膜胆固醇含量和NatKtATP酶活性下降是造成供肝冷保存损伤的因素之一,而缺血预处理可以明显改善细胞质膜Na+K+-ATP酶的活性,并升高细胞质膜胆固醇含量。使用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细胞质膜胆固醇的合成,使Na+K+-ATP酶的活性明显下降,从而减轻供肝的冷保存损伤。
鞠卫强吴志鹏何晓顺郭志勇巫林伟王东平朱晓峰黄洁夫
关键词:器官保存缺血预处理
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消化道漏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并发消化道漏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完成1173例次尸体肝移植,61例术后早期并发消化道漏。其中男性55例,女性6例,年龄36-61岁,中位年龄45岁。包括胆漏46例,胃漏5例,十二指肠漏1例,空肠漏4例,回肠漏1例以及横结肠漏4例。其中10例胃肠道漏患者肝移植术前曾有过1-3次腹部外科手术史。28例胆漏行腹腔引流,其中8例还给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鼻胆管引流术并放置支架;另外18例胆漏采用再次开腹行胆漏修补术。13例胃肠道漏采用单纯穿孔处修补术,1例十二指肠漏行憩室部位切除、修补术,1例严重空肠漏行空肠部分切除、吻合术。本组病例均给予充分的营养支持治疗。结果本组消化道漏发生率为5.20%(61/1173)。6例胃肠道漏患者肝移植术中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损伤。本组患者治疗后共有11例死于严重腹腔感染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为18.0%(11/61);其中胆漏4例,病死率为8.6%(4/46);胃肠道漏7例,病死率为7/15。其余50例经过1-3个月的综合治疗,康复出院。随访6-84个月,无消化道漏再发。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消化道漏的发生率低,但病死率高,尤以胃肠道漏为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既往腹部手术史及术中医源性损伤可能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综合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周健鞠卫强何晓顺巫林伟朱晓峰王东平马毅胡安斌王国栋邰强黄洁夫
关键词:肝移植手术后并发症超声检查综合疗法
Genistein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genistein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54只SD大鼠完全随机分成3组。A组为I/R组:70%热缺血60 min及再灌注;B组为I/R genistein(GST)预处理组;C组为假手术组。于成模后2,6,12 h取大鼠血清和肝组织,检测血清AST,ALT浓度和肝组织MDA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casepase-3蛋白的表达,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I/R组相比,genistein预处理血清中AST及ALT浓度明显降低,肝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肝组织casepase-3蛋白表达及MDA浓度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genistein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唐决王东平鞠卫强巫林伟陈茂根胡安余伟儇何晓顺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GENISTEIN凋亡CASPASE-3
肝移植术后二次腹腔大出血:抗凝过度?被引量:1
2011年
腹腔内出血是肝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但是,因术前长期服用大量抗凝药物,导致术后2次发生致命性腹腔大出血的情况,临床上不多见。我院近期完成的1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就曾发生上述情况,经过及时抢救治疗,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周健鞠卫强何晓顺王东平朱晓峰巫林伟邰强马毅胡安斌王国栋黄洁夫
关键词:肝移植术后腹腔大出血腹腔内出血肝移植患者抗凝药物长期服用
Campath-1H诱导在小肠移植免疫抑制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Campath-1H诱导在小肠移植免疫抑制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1例小肠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采用Campath-1H静脉注射诱导,术后予以FK506加MMF加激素三联免疫抑制方案。Campath-1H诱导后淋巴细胞及白细胞数目明显减少.经提升白细胞治疗和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后逐渐恢复正常。术后早期,患者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无严重感染症状,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康复出院。结论Campath-1H术中诱导.术后小剂量FK506加MMF加激素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可有效控制小肠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和GVHD的发生。
周健鞠卫强何晓顺王东平朱晓峰巫林伟邰强马毅胡安斌王国栋黄洁夫
关键词:小肠移植免疫抑制排斥反应
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的合理用药方案。方法收集本中心共实施的10例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手术病例,其中5例为上腹部肿瘤伴腹腔多发转移病灶患者接受了肝脏、胰腺及上消化道全切除术后行器官簇移植,5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单纯肝切除术后行器官簇移植。10例患者均采用巴利昔单抗+他克莫司+激素+霉酚酸酯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肝脏、胰腺及十二指肠功能恢复良好。5例肿瘤患者最长存活326d,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肿瘤复发。5例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除1例于术后4周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外,其余4例均存活,最长生存时间已超过21个月。随访期内及至患者死亡,10例患者均未发生排斥反应。结论采用巴利昔单抗+他克莫司+激素+霉酚酸酯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可以有效预防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
鞠卫强何晓顺郭志勇朱晓峰王东平巫林伟邰强唐决黄洁夫
关键词:移植物排斥
肝移植后近期并发胃肠道漏营养支持经验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受者术后近期并发胃肠道漏应用三阶梯热量递减方案营养支持的经验。方法 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1173例次尸体肝移植中术后近期并发胃肠道漏15例(1.2%),确诊后给予禁食、腹腔引流、抗感染、手术和营养支持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其中营养支持采用三阶梯热量递减方案。第一阶:禁食状态下使用全营养混合液提供患者每日所需热量。总热量为167~209kJ.kg-1.d-1,其中蛋白质为1.3~1.95g.kg-1.d-1,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55%,脂肪占总热量的30%~35%,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热量比约为2:1。第二阶:经口进食流质后直至恢复正常饮食。所给肠外营养的总热量减为125~146kJ.kg-1.d-1,蛋白质为1.0~1.2g.kg-1.d-1;碳水化合物、脂肪所占总热量的比例维持不变。第三阶:患者恢复正常饮食后,继续给予口服肠内营养素(瑞素)500mL/d,持续5~7d。结果 8例康复出院,随访12~48个月,无胃肠道漏再发;感染较重的7例(46.6%)综合治疗后仍死亡。结论肝移植后近期并发胃肠道漏的发生率低,但病死率高。三阶梯热量递减营养支持方案对治愈胃肠道漏有重要作用。
周健鞠卫强何晓顺郭志勇巫林伟朱晓峰王东平马毅胡安斌王国栋邰强黄洁夫
关键词:肝移植营养支持预后
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消化道瘘的护理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消化道瘘的护理体会。方法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完成1173例次尸体肝移植,61例术后早期并发消化道瘘。回顾性分析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护理要点。结果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消化道瘘的发生率为5.20%。其中胆瘘发生率为3.90%,胃瘘为0.42%,十二指肠瘘为0.08%,空肠瘘为0.34%,回肠瘘为0.08%,横结肠瘘为0.34%。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消化道瘘的时间为3~24d,临床表现有:发热,腹痛,腹胀,肠蠕动减弱,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实验室检查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或下降、肝酶学及总胆红素升高等。经保守或手术治疗后,4例胆瘘患者死亡,7例肠瘘患者死亡。其余50例康复出院。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消化道瘘的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争取早期诊断,及时恰当处理,以有效提高肝移植并发消化道瘘的治疗效果。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等,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豆秋江罗新春叶海丹曾巧玲高丽陈公云
关键词:肝移植消化道瘘护理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供肝在肝移植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HBsAg阳性供肝在成人肝移植中应用的安全胜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23例接受HBsAg阳性供肝的成人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全部为男性,中位年龄42.5岁(29~61岁),原发病均为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其中13例术前HBsAg、HBeAg和抗-HBc为阳性,10例术前HBsAg、抗-HBc和抗-HBc为阳性。供体HBsAg均为阳性,术后口服恩替卡韦0.5nag,1次/d,静脉滴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术后1周每天滴注2000IU。术中及术后采用无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术后第1、7、14、21、30天检测患者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 DNA水平,并行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个月后每月检测及检查1次,并记录患者术后肝功能、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感染、血管并发症、胆道并发症、乙型肝炎复发、肿瘤复发及患者生存等数据。结果围手术期2例患者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其余21例患者随访至2010年12月(10~3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乙型肝炎未转阴,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5个月因胆道缺血再次行肝移植,3例肿瘤患者分别于术后9、14、18个月死于肿瘤复发,18例患者生存,肝功能良好,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显示肝脏形态、质地良好,HBV DNA监测显示其均为阴性。随访期内,23例患者的生存率为78.3%(18/23),移植肝生存率为73.9%(17/23),未出现乙型肝炎复发所致的肝功能异常、移植肝丢失和病死患者。结论HBsAg阳性供肝可以安全地应用于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的患者。
鞠卫强何晓顺王东平邓荣海巫林伟郭志勇朱晓峰黄洁夫
关键词:肝移植乙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