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2000)

作品数:9 被引量:43H指数:4
相关作者:康庆林贾亚超柴益民陈红浩徐佳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吻合
  • 3篇血栓
  • 3篇延长术
  • 3篇术后
  • 3篇牵张
  • 3篇骨延长
  • 3篇骨延长术
  • 3篇成骨
  • 2篇血栓形成
  • 2篇术后血栓形成
  • 2篇牵张成骨
  • 2篇缺损
  • 2篇外固定
  • 2篇外固定支架
  • 2篇外科
  • 2篇微血管吻合
  • 2篇显微血管
  • 2篇显微血管吻合
  • 2篇内皮
  • 2篇骨科

机构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9篇康庆林
  • 7篇贾亚超
  • 6篇柴益民
  • 6篇陈红浩
  • 5篇徐佳
  • 2篇陆联松
  • 2篇曾炳芳
  • 2篇王亚洲
  • 1篇薛峰
  • 1篇张长青
  • 1篇梁川

传媒

  • 3篇中华显微外科...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基础医学教育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肥大型骨不连断端组织成骨潜能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肥大型骨不连断端及其周围区域组织的结构特点,评估其成骨潜能。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2年因肥大型骨不连在我院行手术治疗患者的骨不连断端标本共25例,通过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不同区域的组织结构特点和微观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检测BMP-2的表达,在高倍镜(400倍)下对阳性细胞进行观察并计数,并作统计分析。结果肥大型骨不连断端区域呈现出不同的组织类型,中心区主要是纤维化组织,其内可见大量的成纤维样细胞;边缘区可见大量的软骨细胞,可见少量的新生血管形成;骨痂区见有一定量的成骨细胞及丰富的新生血管。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肥大型骨不连断端中心区、周围区及骨痂区组织BMP-2的表达明显不同(P<0.05)。结论肥大型骨不连断端区域的组织及细胞类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BMP-2含量减少使得不同区域的成骨潜能不同。
陆联松徐佳康庆林薛峰张长青柴益民
关键词:肥大型骨不连骨痂成骨潜能BMP-2
内皮祖细胞在血管吻合术后血栓预防及血管修复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血管吻合术后吻合口血栓形成及血管修复过程,并评估内皮祖细胞在上述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建立三种常用血管吻合模型,通畅实验检测吻合口是否阻塞,取吻合口标本行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检测,检查血栓形成及血管...
贾亚超
关键词:血管吻合术内皮祖细胞内皮损伤血管修复
文献传递
微型外固定支架牵张成骨技术治疗手外伤后掌指骨缺损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技术治疗手外伤后掌指骨骨缺损以及残指短缩的效果,并介绍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优势。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5年12月治疗的16例手外伤后骨缺损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1例,女5例;年龄20~45岁,平均32.5岁。16例患者共20处掌指骨骨缺损,8例单根掌骨骨缺损,2例同侧第2、3掌骨骨缺损,6例患指残端修整术后指骨短缩(其中拇指4例,示指1例,示指及中指1例)。掌指骨骨缺损1.0~3.1cm,平均1.8cm。在影像增强器的帮助下,采用手背侧切口,安装Orthofix单边延长外固定支架,近端(18指)或远端(2指)截骨延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9~26个月(平均12.2个月)随访。所有掌骨骨缺损均得以重建,所有短缩指骨均延长至满意的长度,延长区骨痂完全钙化。延长长度1.0~3.1cm,平均1.9cm;延长百分比26%~51%,平均34%;骨延长指数为60.0~87.1d/cm,平均70.9d/cm。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评定试用标准中手指总活动度(TAM)评定手部关节活动范围:优13处,良4处,可2处,差1处;优良率为85.0%。结论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骨延长与重建治疗掌指骨创伤后骨缺损方法可靠,可以有效地对缺损骨重建以及残指延长,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有助于恢复手指的外观与功能。
陈红浩贾亚超康庆林
关键词:骨延长术骨缺损
骨外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讨
2015年
随着医疗水平及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在原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之上推陈出新,培养出更适合当今时代的合格医生。就培养骨外科研究生的心得浅谈一下自己的培养理念、具体的培养方案,并对未来骨科研究生的培养前景进行了展望。
康庆林
关键词:骨科学研究生教育
序贯式带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 探讨序贯式带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效果与手术技术. 方法 2006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序贯式带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共12例,其中4例伴有跟腱损伤,修复缺损面积4.8cm×3.5 cm ~ 4.0 cm×10.0 cm.序贯式手术包括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位修复足踝缺损,继发的供区再采用局部菱形带蒂皮瓣修复,不需要额外的植皮手术. 结果 移植的全部皮瓣共24个完全成活,手术时间平均约1h,随访6~16个月,移植皮瓣无臃肿、质地好,无片状的皮肤瘢痕,外形平整自然,无皱褶和色素沉着.踝关节伸屈功能均优于手术前,2例跟腱坏死者在皮瓣移植术后6~8个月再次接受肌腱移位手术,全部患者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结论 序贯式带蒂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是一种实用的手术方法,节省手术时间,避免了皮瓣供区植皮,修复效果好.
康庆林贾亚超王亚洲徐佳陈红浩龚子凌柴益民曾炳芳
关键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穿支皮瓣软组织缺损
应用外固定支架急性短缩成角二期延长治疗小腿复合组织缺损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采用外固定支架急性短缩成角二期延长治疗小腿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8月采用外固定支架急性短缩成角二期逐渐延长技术治疗6例小腿复合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5例,女1例;年龄23。65岁,平均38.8岁。骨折按Gustilo分型:ⅢA型2例,ⅢB型4例。其中4例为急诊首诊,2例为外院治疗后转入。在生命体征稳定的基础上,彻底清创,然后根据皮肤缺损的方位折弯,以求最大限度地关闭伤口。4例折弯后创面直接闭合,1例残留创面经换药后愈合,另1例自体皮片移植消除剩余创面。将预构的环形外固定支架安装在折弯的小腿上,待伤口完全愈合后2~3周开始矫正畸形,并通过牵张成组织技术重建组织缺损。结果6例患者创面均顺利愈合,不需实施额外的显微皮瓣或骨移植手术,折弯后重建的软组织区域愈合平整,质地和周围皮肤一致。随访时间为8~24个月,平均16.8个月。平均延长长度为8.0cm,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平均为17.3个月,骨延长指数为2.3个月/cm,根据Paley骨与功能分级评定肢体功能恢复结果:优2例,良4例。x线片示骨缺损区完全重建,骨愈合良好,下肢机械轴完全恢复。患肢行走负重功能完全恢复。结论采用急性短缩成角二期延长治疗小腿软组织与骨复合缺损不需借助显微皮瓣和骨移植技术,避免了供区并发症,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适合急性与亚急性开放性损伤的快速处理。
康庆林徐佳贾亚超陈红浩陆联松柴益民
关键词:外固定器骨延长术ILIZAROV技术
胸腺素β4介导牵张成骨区骨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胸腺素B4对大鼠牵张成骨区骨生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B、C3组。分别于左股骨行截骨术外固定建立牵张成骨模型,牵张期结束时A组不予处理,B组于牵张成骨区注射磷酸盐缓冲液,C组于牵张成骨区注射等量胸腺素B4。术后第22、29、43天分别处死大鼠,取材行X线、Micr-CT、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牵张成骨区的骨生成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X线检测显示C组术后第22、29、43天成骨优于A、B组。Micro-CT检测显示C组术后第22、29、43天取材标本骨体积、骨矿化密度、骨体积分数高于A、B组,C组术后第43天骨表面体积分数小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C组局部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A、B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组成骨区毛细血管密度增多以及成骨细胞在截骨断端募集,均高于A、B组。RT—PCR检测C组第22天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OsterixmRNA的转录水平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牵张成骨区局部应用外源性胸腺素B4可促进成骨区新生血管形成与骨生成,可能与牵张成骨区eNOS、Osterix的表达增高有关。
陈红浩贾亚超康庆林梁川柴益民
关键词:胸腺素骨延长术骨生成牵张
显微血管吻合术后血栓形成的防治进展被引量:11
2015年
随着显微外科的不断发展,其临床应用已从最初的断指(肢)再植、再造发展到外观、功能并重的组织修复与功能重建.显微血管吻合技术作为显微外科的技术核心,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显微血管是指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的血管,直径一般为0.2~3.0 mm.尽管显微血管吻合术的成功率不断提高,但仍有约5%的游离组织移植物及10%~30%的再植断指无法成活[1-4].血管吻合口血栓形成以及吻合口血栓脱落导致下游微循环障碍是引起移植物坏死的主要原因[5].临床上常规使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及纤维溶解药物防治术后血栓形成,然而各种药物的临床效果尚不明确,对于如何合理选用药物达到最佳的效果尚未形成一致意见.近年来,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的综合管理以防治术后血栓形成的观念逐渐引起重视.此外,各种新的无创血管吻合技术不断涌现.本文通过总结当前预防显微血管吻合术后血栓形成的新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贾亚超康庆林柴益民
关键词:术后血栓形成药物防治断指(肢)再植显微外科技术
转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基因预防显微血管吻合术后血栓形成
2015年
目的 探讨局部转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基因预防显微血管吻合术后血栓形成的效果. 方法 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SDF-1α基因重组质粒.使用体质量300~350 g的SD大鼠60只,其中15只大鼠左下肢肌肉内分别注射重组SDF-1α质粒、空载质粒及生理盐水,注射前及注射后第3、7、14、28天,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SDF-1α水平;另外45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注射重组质粒、空载质粒及生理盐水.注射后第7天,将所有大鼠左侧股动脉挤压离断后行端端血管吻合.术后15 min、30 min及2h,利用通畅实验检测吻合口是否堵塞;术后2h取吻合口股动脉标本采用HE染色、扫描电镜检测血栓形成情况,RT-PCR检测相关基因转录水平. 结果 大鼠下肢局部注射重组SDF-1α质粒后外周血SDF-1α水平短暂升高,第7天达到高峰,第28天基本恢复正常水平.术后2h,重组质粒组通畅率(60%)高于空载质粒组及生理盐水组(均为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显示重组质粒组血栓堵塞面积百分比为(52.00±36.27)%,小于[生理盐水组(84.30±22.59)%和质粒对照组[(85.40±1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发现术后2h,重组质粒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录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提示重组质粒组血栓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局部转染SDF-1α基因能够抑制显微血管吻合术后吻合口血栓形成,提高吻合口通畅率,可能与局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转录水平增高有关.上述结果为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术后血栓的预防提供新的方法.
贾亚超陈红浩龚子凌王亚洲徐佳康庆林柴益民曾炳芳
关键词: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血管吻合血栓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模型制作技巧被引量:2
2017年
目前,较大的长骨骨缺损、先天性胫骨假关节、肢体不等长、身材矮小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肢体不等长畸形一直是骨科治疗的难点。Ilizarov在1989年提出张应力原理,即缓慢而有规律地牵伸活组织产生一种应力,可刺激某些组织的再生和活跃生长,能够调动和促进机体自身修复和再生的潜能,即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能有效地治疗肢体不等长等多种骨科疑难疾病。
陈红浩康庆林贾亚超徐佳
关键词:先天性胫骨假关节ILIZAROV肢体不等长骨科治疗身材矮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