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P04038)

作品数:4 被引量:33H指数:2
相关作者:王津义潘文蕾高林彭金宁刘光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南方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地质
  • 2篇地质条件
  • 2篇油气
  • 2篇油气地质
  • 2篇油气地质条件
  • 2篇成藏
  • 1篇地质特征
  • 1篇断裂带
  • 1篇岩组
  • 1篇油气显示
  • 1篇源岩
  • 1篇体数据
  • 1篇天然气成藏
  • 1篇烃源
  • 1篇烃源岩
  • 1篇烃源岩演化
  • 1篇中泥盆统
  • 1篇晚期
  • 1篇下古生界
  • 1篇裂带

机构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长江大学

作者

  • 4篇王津义
  • 2篇刘光祥
  • 2篇彭金宁
  • 2篇高林
  • 2篇潘文蕾
  • 1篇曾华盛
  • 1篇武蔚文
  • 1篇王彦青
  • 1篇贺自爱
  • 1篇付孝悦
  • 1篇王彦清
  • 1篇涂伟

传媒

  • 4篇石油实验地质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黔西北地区下古生界盖层条件研究被引量:14
2007年
黔西北地区与四川盆地同为刚性稳定基底,对比四川盆地钻探实践,黔西北地区仅保留中、下含油气系统,对黔中地区而言,有现实意义的只有下含油气系统。下组合盖层中以娄山关群膏质岩和金顶山组、牛蹄塘组泥岩最为重要,它们是保持勘探潜力的关键因素,构成整体封盖。特别是晚期经历了多期、多次构造运动,娄山关群膏质岩仍能完好保存,对下含油气系统构成整体封盖,发挥压力封闭作用;泥岩盖层亦具有较强的封闭性能,突破压力大于15.97 MPa,属Ⅰ类盖层。研究表明,黔西北地区压力封盖仍存在可能性,这是因为黔中隆起晚期抬升幅度虽较大,但-C1—-C2-3整体封盖系统未被破坏,与威远气田类似,仍具有效封盖功能。在封存有效的前提下,成藏最有利部位是黔中隆起主轴大方—金沙构造带及其南北两翼斜坡部位。
王津义付孝悦潘文蕾贺自爱
黔西北地区天然气成藏地质特征被引量:18
2008年
黔西北地区是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烃源岩主要发育分布区。对关岭、织金珠藏、金沙岩孔等3个地区烃源岩演化史研究表明,金沙岩孔地区油气生成演化速度慢,成油期持续时间长,干酪根充分降解,对油气生成十分有利,证实黔西北地区具备良好的油气生成条件。黔西北地区主体构造是在以黔中隆起为主导的古构造作用控制下演变和发展的,油气成藏以近源成藏为主,靠近生油中心的黔中隆起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区带,古隆起提供的大型岩性—构造复合圈闭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加里东末期抬升剥蚀使早期油气藏被改造或破坏,燕山期后构造运动是造成早期油气藏破坏与保存的关键因素。因此,保存条件是本区晚期油气成藏的关键。据钻井资料揭示,黔西北地区寒武—志留系压力系统仍然存在,现今仍可能有保存完好的油气单元。
王津义涂伟曾华盛潘文蕾武蔚文
关键词:油气地质条件烃源岩演化天然气成藏
贵州南部中泥盆统油气地质条件及成藏史分析
2013年
贵州南部槽盆相沉积的中泥盆统独山组泥质烃源岩分布广泛,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含量平均3.02%,干酪根显微组分显示以Ⅱ1型为主,少量为Ⅰ型,显示极好的生烃条件。碳酸盐岩和砂岩储层晶间、粒间孔隙及裂缝均十分发育,储集性能较好。盖层广泛分布,保存完好,具有较强的封盖性。油气显示表明,中泥盆统碳酸盐岩储层及砂岩储层中,均可见到不均匀有机质浸染或沥青充填。独山组中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该区具有两期油气充注。泥盆纪末期,贵州南部正处于紫云运动的抬升隆起区,成为早石炭世生油高峰阶段油气充注的有利区域,油气沿断裂向台地、台地边缘礁滩相灰岩储层及滨岸相砂岩储层运聚,可形成一定规模的油气藏。
王津义王彦青彭金宁刘光祥高林
关键词:油气显示成藏史中泥盆统
贵州南部印支晚期—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被引量:2
2012年
贵州南部构造变形分带明显,贵阳—贵定—三都以北,断裂带呈近南北走向分布;包裹体数据证实,现今断裂带主活动期在印支晚期—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符合雪峰山由东向西推覆产生的递进(衰减)变形的总体规律。断裂带岩组样品揭示,岩石主要受到了上盘面理向下盘面理的挤压扭动作用,断层性质多为压性。断裂带以脆性形变为主,伴生少量韧性变形;贵阳—贵定—三都以南,属于雪峰山由东向西推覆作用下的中弱或弱变形带,且受垭紫罗挤压、走滑构造带共同影响,形成北东走向宽缓的背向斜构造格局。这反映了在地史演化过程中,该区北东部所承受的构造应力与西南部之间存在的巨大构造差异。现今,在构造弱变形带内的安顺凹陷、长顺凹陷可能是油气运移聚集最为有利的勘探区。
王津义彭金宁王彦清刘光祥高林
关键词:断裂带构造形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