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C07B05)

作品数:25 被引量:142H指数:8
相关作者:游翠红李远友王树启田丽霞刘永坚更多>>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汕头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5篇饲料
  • 11篇对虾
  • 9篇凡纳滨对虾
  • 8篇海藻
  • 7篇氨酸
  • 6篇应激
  • 5篇盐度
  • 4篇淀粉多糖
  • 4篇需要量
  • 4篇鱼粉
  • 4篇鱼粉饲料
  • 4篇饲料利用
  • 4篇体组成
  • 4篇抗应激
  • 4篇非淀粉多糖
  • 4篇非淀粉多糖酶
  • 3篇低盐
  • 3篇低盐度
  • 3篇度条件
  • 3篇石莼

机构

  • 15篇中山大学
  • 14篇暨南大学
  • 11篇汕头大学
  • 2篇广东工业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广东省教育厅
  • 1篇广东溢多利生...

作者

  • 13篇刘永坚
  • 13篇田丽霞
  • 10篇王树启
  • 10篇李远友
  • 10篇游翠红
  • 9篇阳会军
  • 4篇梁桂英
  • 3篇王小冬
  • 3篇徐树德
  • 3篇王艳
  • 3篇李宇明
  • 2篇陈明
  • 2篇孙建霞
  • 2篇牛津
  • 2篇聂湘平
  • 2篇廖伟
  • 2篇林朗聪
  • 2篇梁菊芳
  • 2篇王朝晖
  • 2篇白卫滨

传媒

  • 8篇第九届世界华...
  • 4篇生态科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光谱实验室
  • 1篇海洋渔业
  • 1篇饲料研究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动物营养学报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Chines...
  • 1篇Journa...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 1篇植物学报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 18篇2014
  • 16篇2013
  • 6篇201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石莼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黄斑蓝子鱼生长以及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海藻越来越多的在水产饲料中得到应用,但是由于饲料中添加海藻易引起水产动物对饲料的消化率降低等原因,所以,大型海藻在配合饲料中的添加比例一般不超过10%-15%。为探讨酶制剂是否有助于提高黄斑蓝子鱼对石莼海藻饲料的消化利用...
李茜王树启游翠红李远友
关键词:非淀粉多糖酶海藻饲料饲料利用率
急性应激下黄斑蓝子鱼血清肾上腺素、葡萄糖和脑HSP70 mRNA水平的变化及牛磺酸的抗应激作用
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 )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植食性海水养殖鱼类。该鱼受到刺激后的应激反应较强烈,容易造成鱼体受伤甚至死亡,给养殖生产带来损失。木研究报道黄斑蓝子鱼受到短暂(4 min)浅...
卢玉标游翠红王树启李远友
关键词:急性应激肾上腺素葡萄糖HSP70牛磺酸
文献传递
凡纳滨对虾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鸟氨酸对其生长性能和体组成的影响
以初始重0.65 g的凡纳滨对虾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凡纳滨对虾低鱼粉饲料中鸟氨酸的适宜需求。设计6种不同鸟氨酸水平(0.69、0.85、1.05、1.26、1.48和1.62 g/kg)的配合饲料,每...
谢诗玮刘永坚田丽霞阳会军梁桂英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鸟氨酸体组成
低盐度条件下的凡纳滨对虾幼虾亮氨酸营养需求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探讨低盐度(0.6~0.8 g/L)条件下初始体质量为(0.38±0.004)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的亮氨酸需求量,以鱼粉、花生麸和L-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配制含粗蛋白400 g/kg的6种等氮饲料,标记为L7~L12组,各组亮氨酸水平分别为15.95、17.95、19.95、21.95、23.95和25.95 g/kg(饲料干物质).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虾,进行56 d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幼虾的增重率随饲料亮氨酸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当亮氨酸水平达到23.95 g/kg(L11组)时,增重率达到最高值(1143.11±36.40)%,显著高于L7组(P<0.05);亮氨酸水平继续提高,增重率变化不显著(P>0.05).幼虾的蛋白质效率、全虾体蛋白沉积率和血淋巴总蛋白随着饲料亮氨酸水平的升高呈现升高趋势,最高值出现在L11组,并显著高于L7组(P<0.05).各实验组饵料系数、血淋巴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和尿素氮含量则呈现降低的趋势,最低值出现在L11组,且显著低于L7组(P<0.05).以增重率为指标,根据折线模型可知,低盐度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幼虾的亮氨酸最适需要量为24.80 g/kg饲料,即61.99 g/kg饲料蛋白.
刘福佳李雪菲刘永坚田丽霞杜震宇张志豪李宇明阳会军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低盐度
球形棕囊藻的生长、囊体形态以及囊体细胞的分布被引量:8
2012年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是中国近海海区常见有害藻华原因种,其异型生活史中包含单细胞和球形囊体两种形态。游离单细胞直径一般为几微米,囊体最大直径可达3cm,巨大的体积可能导致囊体具有特殊的结构和细胞分布。以球形棕囊藻汕头株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囊体直径、囊体细胞丰度和游离单细胞丰度,并探讨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态与细胞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囊体形态在其异型生活史中占优势,囊体对生物量的贡献介于38%-95%之间,在对数生长期的后期和稳定期,囊体细胞与单细胞相比占绝对优势。囊体细胞数量与囊体直径的对数呈线性相关,回归线斜率为1.34,该值显著低于世界海区其它球形棕囊藻株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汕头株单位囊体表面上分布的细胞数更少。中国海区的球形棕囊藻囊体结构和细胞分布与其它株系不同,在爆发球形棕囊藻的海区,巨大的囊体能够有效地抵御摄食,可能对区域海洋食物链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
黄天吾王小冬王艳
关键词:有害藻华生活史球形棕囊藻单细胞
饲料中不同水平龙须菜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抗应激能力影响
为探究龙须菜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抗应激能力影响,本实验在以鱼粉、豆粕等为主要蛋白源的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龙须菜粉(0%、1%、2%、3%、4%),喂养初始均重为0.43±0.01g的凡纳滨对虾8周。实验结果表明,添加...
陈文东田丽霞刘永坚刘福佳李宇明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抗应激
氧化还原电位交替变化-淋洗去除滩涂中重金属被引量:8
2014年
利用水槽模拟户外农田实验,通过调控土壤淹水时间来控制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研究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然后通过淋洗对去除土壤中Cd、Cr、Pb、Cu、Zn等重金属的影响。实验设有2个处理,每个处理有2个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氧还原电位是处理1:-50 mV、-100 mV,处理2:-100 mV、-200 mV。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氧化还原电位下,经过淋洗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去除率不一样,以Cd、Cr的去除效果最佳,处理1淋洗去除率达到34.94%、19.56%;处理2达到56.49%、39.17%,整体上处理2的去除效果比处理1好,说明随着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降低,淋洗去除土壤重金属效果呈递增趋势。
刘针铃李取生李慧李贤罗进群
关键词:重金属氧化还原电位滩涂土壤
食用海藻种属特异性多重PCR鉴定
2014年
为了对食用海藻进行种属特异性分子特征鉴定,采用试剂盒提取4种常见的食用海藻(石莼、龙须菜、海带、螺旋藻)样品DNA后,用常规PCR技术进行引物特异性验证,运用双重PCR技术检测引物的灵敏度。结果表明,4种食用海藻(石莼、龙须菜、海带、螺旋藻)得到相应的不同大小单一条带,说明引物具有特异性;在双重PCR体系螺旋藻、石莼以及龙须菜、海带组合,得到石莼的检测限为362 pg,龙须菜的检测限为100 pg。
白卫滨邹游曹春廷邱瑞霞孙建霞吴希阳
关键词:食用海藻种属特异性多重PCR
布洛芬对黄颡鱼Ⅰ相代谢酶及其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使用环境相关浓度水平(0.05、0.5、5、50μg·L-1)的布洛芬(Ibuprofen,IBU)对黄颡鱼进行水体暴露,研究IBU对黄颡鱼Ⅰ相代谢酶及其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IBU对黄颡鱼肝脏Ⅰ相代谢P450酶系的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PND)、红霉素-N-脱甲基酶(ERND)、7-乙氧基-异吩唑酮-脱乙基酶(EROD)和Ⅱ相代谢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均表现出先诱导后抑制的作用.暴露24h时,IBU浓度为5μg·L-1实验组对I相代谢酶APND和ERND的诱导程度最大.当暴露时间达到168h时,0.5μg·L-1浓度组中APND和ERND活性均受到极显著抑制.I相代谢酶EROD活性在暴露24h后,除0.05μg·L-1浓度组无明显变化外,其它浓度组皆受到显著诱导,随着暴露时间延长到168h时,逐渐恢复到初始水平.GST活性在暴露24h后,除0.05μg·L-1浓度组外,其它浓度组均受到最大程度的诱导,过氧化氢酶(CAT)在暴露168h时被显著诱导.各浓度组丙二醛(MDA)含量在暴露24h时较对照组显著下降,72h时其含量达到最高值.其中,ERND响应较为敏感,适合作为布洛芬暴露的生物标记物.
武小燕彭颖廖伟李义刚苏甜欧瑞康陈昆慈李凯彬聂湘平
关键词:布洛芬黄颡鱼生物标记物
Removal of Cypermethrin with Seaweed Gracilaria lemaneiformis被引量:1
2015年
The removal of cypermethrin with a red macroalga, 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was studi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idue contents with G. lemaneiformi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corresponding groups without the algal thalli after 96 h treatment. The removal rate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s, which were about 50% without G. lemaneiformis after 96 h exposure, and increased to 89%, 73%, and 66% in flasks with G. lemaneiformis 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10, 100, and 1000 μg L-1, respectively. The amount of biosorption(absorption and adsorption) by G. lemaneiformi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and exposure time. Adsorption was the main process for the removal by G. lemaneiformis, which accounted for 75%–97% of the total biosorption. However, biosorption only contributed 0.5%–19.3% to the total losses of cypermethrin, which was more efficient under the low concentration. Natural losses contributed the largest portion of losses, which was over 65% in all treatments during the experiment. The unknown pathway of removal, which might be the bio-decomposed by microorganisms attaching the algal thalli, also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total removal.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cultivation of G. lemaneiformis could significantly remove cypermethrin, especially at low concentrations, and large-scale cultivation of G. lemaneiformis has considerable potential of biorestoration of eutrophic and cypermethrin-polluted coastal sea areas.
WANG ZhaohuiYUE Wenjie
关键词:高效氯氰菊酯龙须菜微生物分解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