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RK007)

作品数:15 被引量:216H指数:8
相关作者:祁新华陈烈程煜朱宇林小阳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人居
  • 6篇人居环境
  • 6篇城市
  • 5篇边缘区
  • 5篇城市边缘
  • 5篇城市边缘区
  • 5篇大城市
  • 5篇大城市边缘区
  • 4篇人居环境系统
  • 3篇地城
  • 3篇实证
  • 3篇实证研究
  • 2篇企业
  • 2篇区位
  • 2篇区位理论
  • 2篇区位特征
  • 2篇中小企业
  • 2篇就地城镇化
  • 2篇工业区
  • 2篇工业区位

机构

  • 15篇福建师范大学
  • 6篇中山大学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作者

  • 11篇祁新华
  • 7篇程煜
  • 7篇陈烈
  • 4篇林小阳
  • 4篇朱宇
  • 2篇周燕萍
  • 2篇王国栋
  • 1篇胡喜生
  • 1篇朱子明
  • 1篇沈鸿
  • 1篇余鑫鹏
  • 1篇罗栋燊
  • 1篇吴双霞
  • 1篇张抚秀

传媒

  • 2篇经济地理
  • 2篇地理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人文地理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科技信息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创新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动力机制--以广州市为例被引量:14
2008年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作为城市化前沿地带,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探讨其动力机制可以为人居环境优化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以广州市为例,从不同角度将人居环境演变动力划分为三类,宏观层面的动力(城市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发展、市场体制的确立);政府层面的驱动力(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城镇发展政策、城市空间重构、产业结构调整、行政区划调整、大型项目投资);城市内部不同地域相互作用力(核心区推力、乡村推力、边缘区自身吸引力),并构建了综合动力机制的概念模型。
祁新华程煜陈烈
关键词: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动力机制
乡村劳动力迁移的“双拉力”模型及其就地城镇化效应——基于中国东南沿海三个地区的实证研究被引量:67
2012年
针对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未通过大规模人口迁移而实现转型的就地城镇化现象,选择3个就地城镇化发达地区,在问卷调查数据的支撑下,构建了"乡村拉力—城市拉力"("双拉力")概念模型,探讨乡村劳动力迁移行为、迁移意愿及其城镇化效应。结果显示,居民迁移行为不太频繁,且多数为就地就近的近距离迁移;同时迁移意愿不够强烈,并且倾向于近距离的中小城镇。在"双拉力"模型分析框架内,乡村拉力主要表现为就业机会、收入水平(预期收入)、社会保障与乡土情节,城市拉力包括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居住环境、子女教育等,乡村拉力作用强度远大于城市拉力。在这个来源于乡村的动力机制的作用下,当地居民出于个人比较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更倾向于选择就地转型,由此导致了与西方传统城市化模式迥异的就地城镇化现象。进一步论证了就地城镇化产生与发展的本地性与客观必然性,深化了对就地城镇化现象微观机制的认识。
祁新华朱宇周燕萍
关键词:迁移意愿就地城镇化
云南省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定位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随着泛珠区域合作向纵深推进,正确认识省情,明确云南省在泛珠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并据此制定恰当的合作战略,对云南省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交通体系、现代化水平、新经济指数、人口和经济生态位等因素的比较分析,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云南省在泛珠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对有效整合资源,实现区域整体效益最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祁新华程煜陈烈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狼群效应”——以郑州与泉州市为例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经济实力分析、基尼系数和区位商的方法,对郑州市与泉州市所辖县域经济体的"狼群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郑州市与泉州市所辖县域经济体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各县市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产业、部门各具优势,并且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狼群效应"不仅能够避免极化理论的缺陷,而且能够增强区域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郑州市与泉州市所辖县市的这种区域发展策略,有利于减小地区差距,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农民的就近就地非农转化,而且能够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富裕。郑州市与泉州市所辖县市的发展模式为当前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树立了典范。
王国栋余鑫鹏朱宇
关键词:区域经济
基于Moran'I的闽南三角洲空间发展研究被引量:31
2009年
采用GIS空间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闽南三角洲的空间发展现状;运用MoranI’和LISA聚类图,探讨了闽南三角洲空间发展特征。研究表明:尽管总体上闽南三角洲的空间正相关效应不显著,但局部空间关联明显,存在较强的规律性,空间发展形态主要表现为点轴式初级阶段和阶梯状分布。最后,对结果进行讨论,并对闽南三角洲空间发展提出了建议。
朱子明祁新华
中小企业迁往欠发达地区的实证研究——以福建泉州市为例被引量:1
2010年
企业迁移历来是企业区位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但国内有关中小企业迁往欠发达地区的实证研究较少。本文以泉州市(晋江和惠安)的100家中小企业为调查样本,进行企业迁移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泉州中小企业迁往欠发达地区的意愿并不如梯度理论分析中的那么活跃,而更多地显露出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滞后性。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导致这种滞后性的原因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解决这种滞后性的政策建议。
林小阳
关键词:企业迁移中小企业欠发达地区梯度理论
中国中部和东部就地城市化的差异——基于中原城市群与海西城市群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中国的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就地城市化的演进模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性。中原城市群和海西城市群的就地城市化演进机理和地域特征各不相同,两者的就地城市化在区位禀赋、动力机制和演进行为绩效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王国栋
关键词:就地城市化中原城市群海西城市群
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生态-地理过程——以广州市为例被引量:19
2010年
生态-地理过程(Eco-geographic process,EGP)是现代生态学、地理学与人居环境科学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研究方向。阐述了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内涵,并指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一般是从乡村人居环境,到边缘区人居环境,再到核心区人居环境,由此形成一个不可逆的演替序列。在此基础上,以广州市为例,综合运用生态学与地理学等分析方法,从边缘区与核心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将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生态-地理过程划分为4类,即入侵(渗透、跳跃、蚕食、延伸)、竞争(分化和共生)、反应和调控,并构建了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生态-地理过程概念模型。生态-地理过程研究对理解大城市边缘区演变机理与生态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祁新华程煜胡喜生陈烈林小阳周燕萍
关键词: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生态调控
蚁族城市租住区位规律研究——以福州市为例被引量:14
2012年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租房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本文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福州市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在三个层面租房区位的选择进行调查。结果认为:作为理性经济人,大学毕业生在在租房区位选择时希望通过最小的成本付出,能实现效用的最大化,而且对不同层面的区位选择表现出不同的区位规律。宏观区位偏好表现为:希望租住在鼓楼区的最多,台江区和仓山区次之,晋安区最少;区位特征及空间规律变现为贴合各区区位优势差异及现居住地"地理惯性"大。中观区位偏好及区位特征表现为:希望租住在距离工作地近的、交通便利的区位。微观区位偏好及区位特征表现为:希望租住在安全的、厕所和洗澡等生活设施完善和房东友好、有熟人在的小区。
吴双霞祁新华罗栋燊
人居环境系统生态流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人居环境各子系统之间或它们与系统外部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且通过生态流(Flow)的集聚与扩散形式联接起来,以此实现人居环境各种功能的正常发挥。将生态流的作用机制概括为人口迁移、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消耗)、信息传递和货币增殖,并构建人居环境系统生态流作用机制模型,以此加深对生态流的作用机制的认识,有助于人居环境的优化调控和可持续发展。
祁新华程煜陈烈
关键词:人居环境系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