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CMAGJ2012M12)

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CMAGJ2012M12)

作品数:4 被引量:38H指数:4
相关作者:李孝泽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降水
  • 3篇极端降水
  • 2篇极端降水事件
  • 2篇降水事件
  • 1篇低涡
  • 1篇东北冷涡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系统
  • 1篇数值预报产品
  • 1篇切变
  • 1篇切变线
  • 1篇夏季
  • 1篇冷涡
  • 1篇降水预报
  • 1篇干旱
  • 1篇干旱半干旱
  • 1篇半干旱
  • 1篇暴雨
  • 1篇暴雨事件
  • 1篇MCS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李孝泽

传媒

  • 1篇冰川冻土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内蒙古气象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带2012年“720”极端暴雨事件的特征及成因被引量:21
2013年
2012年7月下旬,处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带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端降水事件,使该区气象与气候预测面临新问题.7月20日河套地区出现大范围暴雨天气,其中两个台站日降水量超历史极值,一个台站超历史阈值,属极端天气事件.利用常规及精细化监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此次极端降水天气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天气背景看,贝加尔湖低槽内冷空气侵入副高西侧的暖空气中,在对流层低层激发出低涡系统,低涡前侧的南风急流使南来水汽到达41°N以北,并在河套地区聚集.对流层低层水汽通量维持在8~10 g·cm-1·hPa-1·s-1,大气比湿达12~17g·kg-1,为极端降水事件提供了丰沛的水汽.该事件是通过MCC强烈发展形成的,河套西北部不断有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展东移,河套南部新生的β中尺度系统发展并入MCS中,MCS系统发展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MCC中心的TBB值达-40~-83℃.近地面雷达监测显示,河套东北部、中部存在强雷达回波群,回波群内对流单体中心的反射率因子均达到50~55dbz,构成超级对流单体.地面上,不断新生的中尺度辐合线长时间存在于河套东北部并促发对流性暴雨.暴雨前期对流层低层增温作用显著,中高层"干侵入"使大气不稳定能量进一步增加.冷锋前暖空气强烈的上升运动促发了大气不稳定能量释放.该事件很可能与当前全球变暖密切相关,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冰量减少,夏季风增强,雨带北移,使得中纬度内陆干旱-半干旱带发生前所未有的极端降水事件过程.
宋桂英李孝泽孙永刚陈磊江靖荀学义
2013年夏季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区两次极端降水事件对比被引量:5
2016年
2013年夏季,内蒙古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多次出现极端降水事件,引发气象灾害。为探寻其特征及成因,选择"6·30"、"7·14"两次典型极端降水事件,从天气尺度系统、中尺度对流系统、热力动力条件、水汽来源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6·30"暴雨是华北小高压前的切变线产生;"7·14"暴雨是"北槽南涡"与台风北上共同作用的结果。2两次暴雨都是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S)发展的结果。"6·30"暴雨突发性强,具有局地特点;"7·14"暴雨具有列车效应,持续时间长。3两次暴雨水汽来源不同。"6·30"暴雨水汽来源于南海;"7·14"暴雨是"北槽南涡"加上远距离台风输送的结果。4"6·30"暴雨是高压切变线西侧干、东侧湿,在锋区附近产生上升运动促发不稳定能量释放;高空"干侵入"是"7·14"暴雨的促发机制。5东亚夏季风偏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北,是内蒙古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区极端降水事件的重要原因。
宋桂英李孝泽江靖刘林春
关键词:极端降水夏季
东北冷涡背景下数值预报产品对内蒙古地区降水预报的检验和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收集2011年有代表性的4次东北冷涡过程的EC和T639模式的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及实况,进行形势场的天气学检验;选择T639、德国、日本数值预报模式降水产品,经过数据离散化、统一化处理后,针对东北冷涡天气背景,对内蒙古地区降水预报进行24、48h预报质量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EC和T639模式的形势场预报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其中EC模式比T639模式稳定;T639、德国、日本模式的降水预报产品对冷涡降水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对各量级降水预报均存在空报和漏报现象,对中雨及其以上量级降水预报能力较差,各模式对东北冷涡背景下的强降水预报量级偏小。
江靖宋桂英迎春
关键词:东北冷涡数值预报产品降水
2012年7月内蒙古极端降水事件及成因被引量:12
2015年
2012年7月下旬内蒙古中部出现罕见的极端降水事件(简称"7·27"暴雨)。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和精细化监测等资料分析了"7·27"暴雨成因。结果表明:(1)贝加尔湖低涡异于常年。巴尔喀什湖到鄂霍茨克海为阻塞高压,其底部横槽加深生成贝加尔湖低涡。低涡内有冷空气活动,在对流层低层及地面激发出低涡和气旋。(2)该过程的中尺度特征明显。地面中尺度切变线不断新生、稳定维持,形成多个中尺度雨带。高空β中尺度对流云团不断新生、合并加强,形成对流复合体M CS。河套西北部、河套南部、锡林郭勒盟中西部三个暴雨区均是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 CS发展的结果。(3)垂直方向上,暴雨发生前到暴雨期从地面至700 h Pa的大气比湿达10~22 g·kg-1,且850~700 h Pa水汽垂直输送达到最强;水平方向上,南风风力辐合,末端到达45°N以北,河套南部地区为"水汽汇"。(4)对流层高层大气涡旋运动是该过程的直接诱因。大气涡旋运动由200 h Pa向700 h Pa传播,正涡度平流在700 h Pa到200 h Pa随高度增加,高层水平辐散、低层补偿辐合,大气强迫上升产生暴雨。(5)对流层中层持续"干侵入",低层持续的暖湿输送,大气不稳定能量不断重建,这是极端暴雨过程的热力机制。(6)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亚洲夏季风加强,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向东亚副热带地区输送加强,水汽输送进一步向北扩展到我国华北内陆地区,是"7·27"暴雨过程的重要原因。
宋桂英李孝泽江靖荀学义陈磊马素艳
关键词:极端降水事件切变线中尺度系统MC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