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371)

作品数:6 被引量:23H指数:4
相关作者:袁祖贻刘艳刘治全岸本千晴刘豫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日本京都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心肌
  • 5篇心肌炎
  • 5篇肌炎
  • 4篇细胞
  • 4篇免疫
  • 4篇PPARΓ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心肌炎症
  • 2篇炎症
  • 2篇细胞免疫
  • 2篇活化
  • 2篇PPARΓ配...
  • 1篇蛋白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紧张
  • 1篇血管紧张素
  • 1篇血管紧张素转...

机构

  • 7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日本京都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京都大学附属...

作者

  • 7篇袁祖贻
  • 6篇岸本千晴
  • 6篇刘治全
  • 4篇刘艳
  • 2篇张继军
  • 2篇盐路圭介
  • 2篇刘豫
  • 2篇刘豫
  • 2篇刘艳
  • 2篇张继军
  • 1篇廖杰
  • 1篇马爱群
  • 1篇张卫萍
  • 1篇刘淑红
  • 1篇横出正之
  • 1篇刘建勋
  • 1篇范明
  • 1篇吕艺
  • 1篇葛学铭
  • 1篇任建勋

传媒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医杂志

年份

  • 1篇2008
  • 4篇2004
  • 3篇200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免疫球蛋白Fc区介导抑制脂蛋白E基因敲除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2003年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治疗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抑制作用 ,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6周龄的脂蛋白基因敲除鼠 (apoEKnockout,apoE-/ -)高脂餐喂养 8周或 16周 ,分别诱导早期脂质条纹和进展的复合粥样斑块形成。同时腹腔注射 1g·kg-1·d-1的人类免疫球蛋白 (IG)或免疫球蛋白Fab片段 (F(ab′) 2 ) 8周或 16周 ,观察其对早期脂质条纹形成和进展粥样斑块的抑制作用。离体实验检测IG对单核 /巨噬细胞株U937细胞表面Fc受体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IG治疗显著降低脂质条纹面积 ( 4 2 %± 2 0 %vs 13 6 %± 4 8%,P <0 0 1)和进展复合斑块面积 ( 8 1%± 2 7%vs2 1 5 %± 3 9%,P <0 0 1) ;而F(ab′) 2 片段治疗组血管病灶面积无明显降低 (脂质条纹面积12 1%± 3 7%;粥样斑块面积 2 0 6 %± 4 8%) ,与对照组相比均P >0 0 5。免疫组化显示 ,IG治疗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浸润 ,而CD+4 、CD+8T淋巴细胞和I Ab +浸润细胞百分数无明显变化。血清脂质谱也无明显差异。离体实验表明 ,IG抑制细菌脂多糖 (LPS)诱导的单核 /巨噬细胞表面FcγⅡ受体表达。结论 IG治疗显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其机制与抑制Fcγ受体介导的炎症作用有关。
袁祖贻刘艳岸本千晴盐路圭介横出正之刘治全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动脉粥样硬化载脂蛋白E类免疫疗法
痰瘀同治法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凝血/纤溶活性平衡的影响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观察痰瘀同治法对动脉粥样硬化(AS)家兔血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血小板聚集性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5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地奥心血康组(0.02g/kg)、痰瘀同治方大、小剂量组(7.5g/kg,15g/kg)。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后4周开始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4周后处死动物,测定血脂、t-PA与PAI、血小板黏附与聚集性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结果痰瘀同治方大、小剂量组能显著改善AS家兔血脂变化,升高t-PA并降低PAI,抑制血小板第1分钟聚集率及最大聚集率,降低全血高切变率及低切变率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小板黏附率与血沉。结论痰瘀同治法可通过改善血脂异常,提高纤溶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方面来防治AS。
张卫萍任建勋袁祖贻刘建勋
关键词:痰瘀同治动脉粥样硬化凝血纤溶活性血小板聚集性
活化PPARγ抑制细胞免疫减轻心肌炎症
<正>目的:持续的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性损伤是病毒性心肌炎演变成扩张性心肌病的主要机制。已有的研究表明,细胞免疫机制在心肌炎和随后的心肌病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与人类暴发性心肌炎相像,其发病由自身反应...
刘艳袁祖贻刘豫张继军岸本千晴刘治全
比格列酮和15d-PGJ_2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减轻自身免疫性心肌炎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在急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PPARγ配体治疗能否减轻心肌炎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6周龄雄性Lewis大鼠24只诱导自身免疫性心肌炎,随机分为阳性对照、15d-PGJ2治疗组及比格列酮治疗组(各组8只),正常大鼠8只作为正常对照。观察PPARγ配体15 d-PGJ2 注射(200 μg·kg-1·d-1)和比格列酮口服(10 mg·kg-1·d-1)治疗对心肌炎症程度的影响;免疫组化检测心肌PPARγ表达、免疫杂交检测IκBα、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核酸酶保护法检测心肌组织促炎细胞因子mRNA表达、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检测NF-κB的DNA结合活性。结果 ①PPARγ在炎症心肌组织中表达增强,主要定位在炎性浸润细胞的核和核周围区;②15d-PGJ2和比格列酮治疗使心肌炎症得到减轻,心重/体重、炎症分级严重程度明显减轻;③PPARγ配体15d-PGJ2和比格列酮治疗明显降低心肌组织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及降低心肌内上调的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肌炎阳性对照组心肌NF-κB的DNA结合活性增加5.6倍,15d-PGJ2和比格列酮治疗降低增强的NF-κB结合活性。⑤心肌炎阳性对照组心肌细胞核内NF-κB抑制物IκB蛋白含量明显降低;与心肌炎组相比,15d-PGJ2和比格列酮治疗分别增加IκB蛋白含量2.2?
袁祖贻刘艳刘豫张继军岸本千晴王燕妮马爱群刘治全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心肌炎PPARΓ配体促炎细胞因子IΚBΑ
活化PPARγ抑制细胞免疫减轻心肌炎症
目的:持续的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性损伤是病毒性心肌炎演变成扩张性心肌病的主要机制。已有的研究表明,细胞免疫机制在心肌炎和随后的心肌病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与人类暴发性心肌炎相像,其发病由自身反应性T细...
刘艳袁祖贻刘豫张继军岸本千晴刘治全
特莫普利上调心肌硫氧化还原蛋白表达减轻心肌炎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特莫普利是否能通过加强氧化还原调节机制减轻心肌炎。方法 Lewis大鼠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及离体培养的心肌细胞 ,免疫杂交检测特莫普利治疗前后硫氧化还原蛋白 (TRX)表达 ,及其对心肌炎的影响。结果 特莫普利加强心肌细胞胞质定位的TRX表达 ,但对线粒体定位的TRX2 表达则无明显改变。超氧化物歧化酶表达也无明显变化。特莫普利治疗从第 1~ 2 1天 ,可减轻心肌炎的严重程度和降低氧化蛋白含量 ;但治疗从第 15~ 2 1天 ,则无明显效果。本组心肌炎模型炎症大致从第 15天开始 ,到 2 1d达高峰 ,特莫普利从第 1~ 2 1天治疗 ,可看做有 2周的预治疗来上调心肌细胞TRX表达 ,通过加强TRX表达减轻心肌炎症。结论 TRX和经TRX修饰的氧化还原状态在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特莫普利治疗通过加强心肌TRX表达减轻心肌炎症。
袁祖贻刘艳岸本千晴盐路圭介淀井淳司刘治全
关键词:心肌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PPARγ配体对小鼠急性心肌炎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 (PPARγ)在急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 ;PPARγ配体治疗对急性心肌炎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6周龄Lewis大鼠注射猪心肌球蛋白诱导自身免疫性心肌炎 (EAM)大鼠 36只。分为正常对照、阳性对照、15d PGJ2 治疗组及比格列酮治疗组 ,每组 9只。 2 2天后大鼠麻醉状态下开胸 ,用免疫组化法观察PPARγ在炎症心肌中的表达及PPARγ配体 15d PGJ2 注射 (2 0 0 μg·kg- 1 ·d- 1 )和比格列酮口服 (10mg·kg- 1 ·d- 1 )治疗对心肌炎症程度 ,及对致敏T细胞的增殖、活化和致心肌炎能力的影响。结果 PPARγ在炎症心肌组织中表达增强 ,主要定位在炎性浸润细胞的核和核周围区 ;15d PGJ2 和比格列酮治疗使心肌炎症得到减轻 ,心重 体重、炎症分级严重程度明显减轻 ;免疫组化分析招募入炎性病灶内的CD4 + 、CD8+ 细胞和巨噬细胞数目 ,15d PGJ2 和比格列酮治疗明显减少病灶内炎性细胞浸润 :与阳性对照组相比 ,病灶内巨噬细胞(2 2± 4、2 6± 6vs 4 5± 8,分别P <0 0 1)、CD4 + 细胞 (8± 2、10± 3vs 18± 5 ,P <0 0 1)和CD8+ 细胞 (3±1、4± 2vs 7± 2 ,分别P <0 0 1和 <0 0 5 )数目明显减少。
袁祖贻刘艳刘豫张继军岸本千晴刘治全
关键词:PPARΓ急性心肌炎免疫组化法病理机制T淋巴细胞
同源盒基因Lhx3和Lhx4在成年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的表达变化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揭示发育基因Lhx3和Lhx4参与成年动物中枢神经损伤修复的过程。 方法 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阻断成年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 ,缺血 2h后再灌注 ,分别于损伤再灌注后 3d、7d、14d和 2 1d取左右侧大脑皮层组织 ,采用RT PCR结合HPLC测定方法 ,相对定量分析上述不同损伤时相同源盒基因Lhx3和Lhx4在损伤侧与对照侧皮层运动神经元mRNA表达量的改变。 结果 正常成年大鼠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中 ,Lhx3和Lhx4基因均维持一定的表达水平 ,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3d、7d、14d后 ,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损伤侧的Lhx3和Lhx4基因表达均有明显改变 ,但变化规律不同。其中Lhx3在损伤后mRNA表达量较自身对照侧明显降低 ,而Lhx4的mRNA表达量较自身对照侧明显升高 ,该结果与成年大鼠坐骨神经夹伤后 ,脊髓中Lhx3和Lhx4的基因表达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结论 LIM同源盒基因家族中的Lhx3和Lhx4基因不仅在神经元发育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而且可能参与成年动物中枢神经损伤的修复过程。
葛学铭廖杰廖维靖刘淑红吕艺范明
关键词:神经再生局灶性脑缺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