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2686)

作品数:11 被引量:41H指数:3
相关作者:王西樵陆树良宋菲青春刘英开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第二军医大学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上海市消防总队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细胞
  • 7篇瘢痕
  • 6篇增生
  • 6篇增生性瘢痕
  • 5篇纤维细胞
  • 5篇成纤维细胞
  • 4篇血管
  • 4篇内皮
  • 3篇内皮细胞
  • 3篇胶原
  • 2篇蛋白
  • 2篇生物学
  • 2篇微血管
  • 1篇蛋白合成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功能
  • 1篇血管内皮功能...
  • 1篇血管生成
  • 1篇血管通透性
  • 1篇血管形成

机构

  • 11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上海市公安消...
  • 1篇中国人民武装...

作者

  • 8篇王西樵
  • 6篇陆树良
  • 4篇青春
  • 4篇宋菲
  • 4篇刘英开
  • 3篇王志勇
  • 2篇原博
  • 2篇江万里
  • 2篇钱雄
  • 2篇刘伟伟
  • 2篇陈向芳
  • 2篇林炜栋
  • 1篇郑捷新
  • 1篇韦俊
  • 1篇吴昊
  • 1篇张剑
  • 1篇陈雪莲
  • 1篇姜育智
  • 1篇董叫云
  • 1篇徐连菊

传媒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中华损伤与修...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通透性变化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索增生性瘢痕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通透性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取患者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进行微血管基底膜电镜观察。另外,建立裸鼠瘢痕埋植模型,将不同时期瘢痕和正常皮肤种植裸鼠皮下,4周后从裸鼠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取出瘢痕组织剪碎,检测伊文思蓝光密度值。结果电镜观察可见:与正常皮肤微血管比较,瘢痕演变过程中微血管管腔逐渐狭小,基底膜逐渐增厚。成熟期瘢痕见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结构大致接近正常。伊文思蓝检测结果发现:与正常皮肤通透性相比(0.85±0.21),早期和增生期瘢痕通透性逐步降低(0.63±0.16、0.38±0.08),消退期达到最低(0.13±0.04),成熟期有所升高(0.68±0.12)。结论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通透性逐渐降低,可能引起瘢痕组织逐步加重的缺血缺氧改变。
王西樵宋菲陈雪莲青春陆树良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通透性
增生性瘢痕中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对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探索增生性瘢痕在演变过程中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对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和培养正常皮肤,以及增生期、消退期和成熟期瘢痕的血管内皮细胞,然后收集其培养上清液,加入正常皮肤来源的成纤维细胞中;48 h后收集成纤维细胞,利用Alamar blue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天狼星红染色测定胶原含量,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另外,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抗体、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抗体、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抗体、内皮素1(endothelin 1,ET-1)抗体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抗体中和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的相应生长因子,观察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和胶原产生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消退期瘢痕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能够显著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和胶原生成,促进细胞凋亡(均P<0.01)。抗体中和TGF-β1、PDGF或bFGF后,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产生被明显抑制(均P<0.05),而三者联合阻断可诱导细胞凋亡(P<0.01)。结论·瘢痕中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能够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蛋白生成,诱导细胞凋亡,尤其以消退期瘢痕血管内皮细胞作用更为显著;该过程中TGF-β1、PDGF和bFGF可能发挥主要作用。
奚箐郑捷新王西樵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
内皮抑素局部注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局部注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于建模后第4周,右侧兔耳瘢痕组织内注射内皮抑素(实验组,n=10),左侧兔耳瘢痕组织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n=10),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于建模后第7周,分别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兔耳瘢痕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瘢痕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微血管标志物CD34表达,TUNEL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凋亡。体外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将不同浓度的内皮抑素加入Martrigel培养体系中,观察内皮细胞在Martrigel上形成微血管管腔数目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增生性瘢痕缩小明显,紫红色逐渐减退,瘢痕组织内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胶原疏松。实验组兔耳瘢痕组织内CD34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少于对照组,分别为(2.21±0.39)%和(6.11±1.32)%(P<0.05),凋亡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6±1.54)%和(5.21±1.11)%(P<0.05)。体外实验观察发现:在未加入内皮抑素的Martrigel培养体系中,内皮细胞形成较多微血管分支,随着内皮抑素质量浓度的提高,微血管形成管腔的数目逐渐减少。结论内皮抑素局部注射具有抑制增生性瘢痕形成并促进其成熟消退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微血管形成有关。
王西樵刘英开宋菲徐连菊青春陆树良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内皮抑素微血管
变性Ⅰ型胶原在人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变性Ⅰ型胶原在人成纤维细胞(Fb)向肌Fb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取烧伤瘢痕手术患者捐献的少量正常皮肤,组织块培养法获得人Fb,并进行传代培养,取第4代细胞进行以下实验。(1)取Fb,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胶原组和变性胶原组,每组10孔。正常胶原组Fb接种于正常Ⅰ型胶原包被的盖玻片,变性胶原组Fb接种于变性Ⅰ型胶原包被的盖玻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计算PCNA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2)另取Fb,同(1)进行分组处理,每组12孔,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3)另取Fb,同(1)进行分组处理,罗丹明-鬼笔环肽染色观察细胞微丝形态。(4)另取Fb,同(1)进行分组处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OB钙黏蛋白表达。(5)另取Fb,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胶原组、变性胶原组和普通玻片组,每组6孔。正常胶原组和变性胶原组Fb处理同(1),普通玻片组Fb接种于无胶原包被的盖玻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α-SMA和OB钙黏蛋白表达。(6)另取Fb,同(5)进行分组处理,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细胞中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及α-SMA的mRNA表达。对数据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结果(1)变性胶原组PCNA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为(83±9)%,明显高于正常胶原组的(29±9)%(t=13.53,P〈0.01)。(2)变性胶原组Fb的增殖活性为0.32±0.06,明显高于正常胶原组的0.25±0.05(t=3.06,P〈0.01)。(3)正常胶原组Fb微丝均纵向平行排列,贯穿细胞长轴。变性胶原组Fb微丝更为密集、粗大。(4)正常胶原组Fb基本呈典型的长梭形;变性胶原组Fb形态发生变化,细胞明显铺展。变性胶原组Fb的α-SMA、OB钙黏蛋白表达较�
王志勇王西樵刘英开原博董叫云宋菲姜育智陆树良
关键词: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增殖
成纤维细胞的自噬性溶解死亡在增生性瘢痕消退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索增生性瘢痕消退成熟过程中,成纤维细胞是否发生自噬性溶解死亡。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烧伤科2018年6月—2019年6月烧伤患者16例的瘢痕组织,分为增生组(对照组,8例)和消退组(试验组,8例) 2组。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组织内的自噬情况。体外分别培养2组患者的成纤维细胞。建立缺氧模型,分别于12、24、48 h时点收集细胞,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成纤维细胞的自噬情况。Calcein/PI荧光染料试剂盒检测活/死细胞的数量。免疫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自噬和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自噬性溶解死亡的数量。Western blotting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HIF-1)、自噬蛋白区域衍生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 (microtub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LC3)、半胱氨酸蛋白酶-3 (caspase-3)、半胱氨酸蛋白酶-9的表达变化。2组间定量资料采用Student’s t检验,多组间定量资料的分析使用One-way ANOVA检验。结果·电镜显示增生性瘢痕中存在自噬小体,退行性瘢痕中存在自噬性溶解死亡。体外培养细胞电镜观察结果与体内细胞的结果一致。死亡细胞在24 h显著增加,在48 h进一步增加。其中,细胞死亡类型主要为自噬性溶解死亡,少量凋亡。这与LC3的高表达有关。结论·增生性瘢痕演变过程中,除了细胞凋亡以外,自噬性溶解死亡可能是引起瘢痕消退成熟的主要方式,其中LC3作用明显。
张剑宋菲王西樵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自噬
大鼠深Ⅱ度灼伤后皮肤力学性质改变及变性真皮再利用的初步观察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研究大鼠深Ⅱ度灼伤后皮肤力学性质的改变及变性真皮脱细胞后用于复合移植再利用的可行性。方法·建立SD大鼠背部深Ⅱ度灼伤模型,灼伤后3 h及3 d后切取皮肤组织,利用力学检测器,检测皮肤弹性模量及最大载荷;另外,制作正常皮肤及灼伤后3 h皮肤的脱细胞真皮基质,比较真皮基质的结构差异以及进行异体复合移植,观察移植成活皮片的大体及组织学结构。结果·大鼠正常皮肤、灼伤后3 h及3 d皮肤的弹性模量分别是(8.7±6.4)MPa、(7.2±2.7)MPa和(2.7±0.3)MPa,最大载荷分别是(107.1±41.7)N、(81.5±10.8)N和(42.2±7.0)N;灼伤后3 d皮肤的弹性模量和最大载荷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均P<0.05)。灼伤后3 h的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仍保留了与正常真皮大致相近的孔隙结构;将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进行复合移植,愈后外观和组织学结构与对照组基本相似。结论·深Ⅱ度灼伤早期变性皮肤组织与正常皮肤的力学性质相近,组织结构相似,可作为脱细胞真皮基质的潜在来源进行复合移植。
王志勇王西樵刘英开董叫云宋菲曹晓赞陆树良
关键词:变性真皮生物力学脱细胞真皮基质
变性Ⅰ型胶原对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形成相关蛋白合成的影响
2019年
目的·探讨变性Ⅰ型胶原对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相关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传代培养后分别接种于正常胶原(正常胶原组)、半量正常胶原(半量胶原组)和变性胶原(变性胶原组)包被的培养板上,2 d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embrane-type 1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T1-MMP)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 1,Ang-1)和Ang-2的蛋白分泌情况。结果·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变性胶原组细胞的增殖活性显著高于正常胶原组和半量胶原组(均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变性胶原组细胞的迁移能力最强,16 h即可将划痕基本完全覆盖。变性胶原组MT1-MMP和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2组(均P<0.05),Ang-2蛋白分泌量显著高于正常胶原组(P<0.05);但Ang-1分泌与其他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性Ⅰ型胶原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增加MT1-MMP、VEGF、Ang-2的表达,提示变性胶原在创面修复的血管化过程中可能有积极作用。
苏荣家王志勇王西樵刘英开董叫云宋菲陆树良
关键词:内皮细胞迁移血管生成
组织张力对组织胶原排列结构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组织张力的变化对胶原排列结构的影响,探讨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质的关系。方法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三种不同张力的胶原凝胶中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的细胞形态、走行方向及胶原的排列结构;免疫荧光检测Fb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及排布。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单层培养基质(monolayer gels,MG)及锚着基质(anchored gels,AG)张力高,张力分布各向异性,Fb呈长梭形,极性明显,胶原纤维沿细胞长轴平行排列,尤以MG更为明显;游离基质(floating gels,FG)张力低,张力分布各向同性,Fh为多角形或星形,胶原纤维呈网状排列;免疫荧光检测显示,MG及锚着基质中Fb表达大量沿细胞长轴排列的α—SMA,尤以MG明显,游离基质中Fh少有α—SMA表达。MG及锚着基质中Fh细胞形态、走行方向、α-SMA的表达及胶原的排列结构近似于肉芽组织,游离基质则近似于正常皮肤组织或重塑完成后的创面组织。结论皮组织的组织结构与组织的力学性质是相对应的,组织的排列结构是组织力学性质的体现,两者是不可截然分开的。
刘英开王西樵韦俊青春陆树良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胶原
增生性瘢痕演变过程中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变化被引量:3
2010年
在增生性瘢痕发生、发展和消退成熟过程中,瘢痕色泽经历了浅红一深红一紫红一逐渐恢复正常肤色的改变。瘢痕颜色的变化是组织内微血管动态变化的反映,这种变化似乎也联动着瘢痕的发生和成熟。那么,瘢痕组织中微血管和内皮细胞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其规律又是怎样?这些改变是否与瘢痕演变具有一定关系?
王西樵刘英开青春陆树良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内皮细胞细胞生物学瘢痕组织
皮下脂肪组织创伤后脂肪细胞的变化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脂肪组织创伤愈合的情况,探讨成熟脂肪细胞的变化。方法以杜洛克母猪为实验动物,用滚轴取皮刀在其背部制作脂肪组织切割伤皮瓣,大体观察伤后1、2、4及12周的愈合情况。并于伤后3、7、14及21 d在皮瓣中央处取材,观察切缘及周围成熟脂肪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脂肪组织中瘦素和脂联素的表达情况。结果脂肪组织切割伤组皮瓣中央与未创伤处皮肤无异,但皮瓣边缘早期有明显炎症反应,后期则呈典型的疤痕生长。组织学观察发现:脂肪组织创伤后,仍以纤维化愈合为主,但愈合过程中,炎症反应的局灶性及小脂肪细胞出现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与未创伤组相比,脂肪组织创伤后其瘦素及脂联素的表达量均呈下降趋势,但两者的比值在愈合的过程中存在差异。结论脂肪组织创伤后,脂肪细胞表面瘦素及脂联素的表达量下降。早期创缘附近出现大量的小脂肪细胞,可能与脂肪分解有关。
钱雄林炜栋江万里刘伟伟原博陈向芳
关键词:脂肪切割伤成熟脂肪细胞脂联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