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2011D003034000008)

作品数:10 被引量:87H指数:6
相关作者:吴涛卢莉李晓梅李娟孟毅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免疫
  • 5篇抗体
  • 4篇疫苗
  • 4篇脊髓灰质炎
  • 2篇滴度
  • 2篇阳性
  • 2篇阳性率
  • 2篇人口
  • 2篇麻疹
  • 2篇麻疹抗体
  • 2篇接种
  • 2篇几何平均滴度
  • 2篇脊髓灰质炎病...
  • 2篇病毒
  • 2篇常住
  • 2篇常住人口
  • 1篇序贯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脑炎
  • 1篇疫苗接种

机构

  • 6篇北京市疾病预...
  • 5篇北京市房山区...
  • 3篇北京市朝阳区...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市昌平区...
  • 2篇北京市密云县...
  • 2篇北京市石景山...
  • 2篇北京市通州区...
  • 2篇北京市丰台区...
  • 2篇北京市顺义区...
  • 2篇北京市东城区...
  • 1篇北京市门头沟...
  • 1篇北京市平谷区...
  • 1篇北京市西城区...
  • 1篇北京市昌平区...

作者

  • 5篇卢莉
  • 5篇吴涛
  • 4篇李晓梅
  • 3篇孟毅
  • 3篇褚平
  • 3篇李娟
  • 2篇潘静彬
  • 2篇解艳涛
  • 2篇高美丽
  • 2篇王海红
  • 2篇曾阳
  • 2篇彭兴慧
  • 2篇周伟
  • 2篇庞星火
  • 2篇张合润
  • 2篇王凤双
  • 2篇许颖
  • 2篇宁召起
  • 2篇黄少平
  • 2篇孙昊

传媒

  • 5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中国性科学
  • 1篇公共卫生与预...
  • 1篇首都公共卫生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市房山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调查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为采取有效的麻疹预防措施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probability proportion to size,pps)在房山区随机选取10个村居委会,在当地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10个年龄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共260人。采用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麻疹患病史。采集静脉血5ml,用ELASA方法检测麻疹Ig G抗体水平。结果调查对象抗体阳性率为86.54%,标化阳性率为89.73%,抗体水平中位数为1 135.22 IU/L。不同年龄组人群中,麻疹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4.77,P〈0.01;H=30.61,P〈0.01)。〈1岁组麻疹抗体阳性率最低,为60.87%;15~19岁组抗体阳性率最高,为100.00%。1~4岁组儿童麻疹抗体水平最高,为2 743.98 IU/L;20~24岁组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最低,为579.37IU/L。平原、丘陵和山地三类地区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9,P〈0.01;H=8.92,P=0.01);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群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明显低于有接种史和接种史不详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45,P〈0.01;H=12.15,P=0.02)。结论北京市房山区常住人口中,5~19岁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较高,可有效阻断病毒传播,发生大范围麻疹暴发和流行的风险较小,〈8月龄婴儿和20~29岁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孟毅吴涛张丽娜
关键词:麻疹抗体疫苗免疫
2011年北京市通州区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水平,分析及时接种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措施。方法按照PPS方法对在该区居住2个月以上、2009年1月1日~2010年10月31日出生的490名儿童(本市儿童235名、流动儿童255名)预防接种资料及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所评价的疫苗基础免疫合格接种率均>90%,基础免疫及时接种率低于合格接种率;DPT、MV疫苗加强免疫合格接种率均>90%;OPV、DPT、MV、五苗全程免疫及时接种率以及BCG、HBV合格接种率,本市儿童高于流动儿童。不合格接种针次中超期接种占47.34%,提前接种占30.18%,未种占23.67%。结论信息系统的应用、学龄前流动儿童强化查漏补种及较高的社会参与度,对提高流动儿童的接种率起到了积极的效果。由于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水平、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疫苗接种及时性流动儿童与本市儿童仍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基础免疫的接种,流动儿童家长的按时接种意识、依从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临时禁忌症、体检发现的先天性出生缺陷、一类疫苗与二类疫苗不同时接种、BCG复查是影响及时接种率的主要因素。
宁召起徐颖刘东磊解艳涛王宝兰
关键词:免疫规划疫苗及时接种率影响因素
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在婴儿股外侧肌与上臂三角肌预防接种后的安全性比较
2015年
目的比较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结合疫苗在婴儿股外侧肌与上臂三角肌预防接种后的安全性。方法于2014年在北京市选择408名3—4月龄婴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抽取随机数字分为股外侧肌组(204名)和上臂三角肌组(204名)。分别按程序接种3剂次Hib结合疫苗,观察接种后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中途退出61名婴儿,共观察1132人次。股外侧肌组和上臂三角肌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0%(186/564)和27.6%(157/568)(χ^2=3.818,P=0.059)。两组均为接种后第0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分别为23.2%(131/564)和20.6%(117/568),而后随时间呈下降趋势(线性趋势检验,股外侧肌组:χ^2=36.600,P〈0.001;上臂三角肌组:χ^2=29.947,P〈0.001),第1天分别为20.4%(115/564)和17.6%(100/568),第2天分别为16.0%(90/564)和13.4%(76/568),第3天分别为10.3%(58/564)和10.6%(60/568),第4~7天分别为11.2%(63/564)和11.3%(64/568)。没有与接种疫苗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报告。两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1%(40/564)和7.7%(44/568)(χ^2=0.176,P=0.675)。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9%(146/564)和20.6%(117/568)(χ^2=4.437,P=0.035)。股外侧肌组(11.5%,65/564)发热发生率高于上臂三角肌组(4.4%,25/568)(x。=4.868,P=0.027)。第1剂次接种后,股外侧肌组发热和异常哭闹的发生率[分别为11.3%(23/204)、19.1%(39/204)]高于上臂三角肌组[分别为4.4%(9/204)、11.8%(241204)](χ^2值分别为15.288、4.224,P值分别为〈0.001、0.040);第2剂次接种后,上臂三角肌组腹泻的发生率[11.6%(22/190)]高于股外侧肌组[5.9%(11/187)1(~。=3.
张朱佳子卢莉褚平贾邵勤段琳琳朱丽娟蔡晓新王涛
关键词:婴儿接种
2012年北京市房山区常住人口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调查北京市房山区常住人口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水平。方法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probability proportion to size,pps)在房山区随机选取10个村居委会,在当地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10个年龄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共260人。采用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免疫史等信息,并采集静脉血5 ml,使用微量中和试验方法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对不同组别间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进行比较。结果脊髓灰质炎病毒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62%(259/260)、97.31%(253/260)、97.69%(254/260),抗体GMT分别为1∶50.58、1∶53.21、1∶37.26。<15岁人群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均为100%,均高于≥15岁人群。<15岁人群Ⅰ、Ⅱ、Ⅲ型抗体GMT远高于≥15岁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Ⅱ、Ⅲ型抗体GMT在平原地区人群中最高,在山区最低,地区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免疫史人群三型抗体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012年北京市房山区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水平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15岁以下免疫覆盖人群,建立了稳固的免疫屏障,可有效阻断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及疫苗衍生病毒的传播。
孟毅吴涛黄少平周伟高美丽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免疫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
2012年房山区健康人群流行性乙型脑炎抗体水平调查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健康人群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抗体水平及其分布特点,为采取有效的乙脑预防措施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在房山区随机选取10个村居委会,在当地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10个年龄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共260人。采用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含乙脑疫苗免疫史、乙脑患病史。采集静脉血5 ml,采用蚀斑减少中和试验法检测乙脑中和抗体。结果调查对象抗体阳性率为68.08%。不同性别、不同户籍研究对象间乙脑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组人群中,乙脑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95,P<0.01)。<1岁组儿童乙脑抗体阳性率最低(17.39%)。丘陵地区人群乙脑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平原地区和山地地区(χ2=18.935,P<0.01)。无免疫史人群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有接种史和接种史不详的人群(χ2=36.875,P<0.01)。不同职业人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76,P<0.01)。结论 2012年北京市房山区健康人群感染乙脑病毒的概率和频次降低;及时接种乙脑疫苗对保护<1岁儿童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需警惕乙脑发病向大年龄人群推移。
孟毅吴涛黄少平周伟高美丽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抗体免疫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加强免疫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观察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 评价完成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 vaccine,IPV)基础免疫的儿童,在18月龄进行IPV加强免疫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 2011至2012年选择在2、3、4月龄各接种1剂IPV完成基础免疫,并且在18月龄完成1剂IPV加强免疫接种的儿童,共有97名研究对象入组,检测加强免疫前、后的血清中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计算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和保护率.同时观察接种后30 d内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疼痛、红肿、硬结,发热、呕吐、异常哭闹、嗜睡、食欲下降、易激惹,以及其他身体不适的所有症状和用药情况,对疫苗安全性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最终有84名调查对象完成了免疫前后的血清采样.加强免疫前,脊髓灰质炎Ⅰ型、Ⅱ型、Ⅲ型的中和抗体阳性率均为100%(84/84),GMT(95%CI)分别为1∶148.5(116.49 ~ 189.29)、1∶237.68(178.39~316.67)、1∶231.87(181.27 ~ 296.58);加强免疫后,3个型别中和抗体阳性率均为100%(84/84),GMT(95%CI)分别为1∶1612.14(1470.57 ~ 1767.34)、1∶1854.92(1715.83 ~ 2005.29)、1∶1625.50(1452.12~ 1819.58).加强免疫前,脊髓灰质炎Ⅰ型、Ⅱ型、Ⅲ型的中和抗体滴度分布集中于1∶128~1∶512范围内,分别占各型的65% (55/84)、55% (46/84)、74% (62/84).加强免疫后,3个型别中和抗体滴度升高,抗体≥1∶1024者分别占93% (78/84)、95%(80/84)、92% (77/84).共有96名研究对象完成了安全性观察,16名出现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7%.观察到的局部反应主要为压痛3% (3/96),无红肿和硬结;全身反应分别为食欲下降8%(8/96)、易激惹8%(8/96)、发热7%(7/96)、异常哭闹6%(6/96)、嗜睡6%(6/96)、呕吐1% (1/96).所有反应均为轻度和中度;局部反应全部发生在接种当日,持续1 ~2d;全身反应多在接种后2d内发生,持续时间多小于3d.结论 IPV�
李晓梅张朱佳子王海红刘方张丽文褚平许颖张合润李娟卢莉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安全性
男性与女性下体尖锐湿疣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的差异性调查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分析男、女性下体尖锐湿疣(CA)的临床特征与流行病学的差异性。方法:收集2010年12月至2015年1月北京市昌平区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38例男性、114例女性下体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调查其流行病学特征,总结男、女下体尖锐湿疣的差异性。结果:男性下体尖锐湿疣患者年龄普遍大于女性,且其发病时间较长(P<0.05);男性下体尖锐湿疣患者职业多为干部、保健行业、商人,女性则以保健行业为首,其次为商人、茶艺师;男、女性下体尖锐湿疣患者婚姻状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下体尖锐湿疣患者文化程度较高,而女性尖锐湿疣患者初中及以下所占比例高于男性(P<0.05);男性下体尖锐湿疣患者吸烟、饮酒者多于女性(P<0.05),女性食辛辣所占比例多于男性(P<0.05);男性感染途径多为一夜情,其次为同居,而女性感染首要途径为同居,其次为婚内性生活,不同性别尖锐湿疣感染途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近1年来有生殖系统感染史占23.68%,多于男性(P<0.05);男性从不使用安全套比例低于女性(P<0.05),每次性生活使用安全套比例多于女性(P<0.05);男性高低危混合HPV感染比例低于女性(P<0.05),其余各亚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疣体多分布于包皮、阴茎、尿道口、系带处,女性疣体主要分布于会阴、阴道口、舟状窝、宫颈及小阴唇处。结论:女性尖锐湿疣患者多为性活跃期人群,且发病时间短,既往多合并生殖系统感染史,保健行业人群多见;男性则以中年群体居多,发病时间长,文化程度高,职业以干部、商人等为主,交易性行为为其主要感染途径。
赵玉丛蔡林
关键词:尖锐湿疣女性流行病学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不同序贯免疫程序基础免疫安全性观察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 评价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 vaccine,IPV)和减毒活疫苗(oralpolio vaccine,OPV)不同序贯免疫程序基础免疫的安全性.方法 2009至2011年在北京市选择2月龄(60~89 d)婴儿,分为1剂IPV和2剂OPV序贯(I-O-O)、2剂IPV和1剂OPV序贯(I-I-O)、IPV全程(I-I-I)、OPV全程(O-O-O)4个观察组,分别在2、3、4月龄时接种疫苗,收集每次接种后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最终入组553名婴儿,中途退出89名,观察1492人次.结果 I-O-O组、I-I-O组、I-I-I组和O-O-O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9% (94/410)、18.4%(60/327)、22.0%(78/354)和17.7%(71/4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84,P=0.184).第1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22.7%(32/141) ~35.3%(54/153)],第2、3剂依次降低.没有与接种疫苗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报告.I-O-O组、I-I-O组、I-I-I组和O-O-O组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5%(88/410)、17.7%(58/327)、20.1% (71/354)和17.7%(71/4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53,P=0.472).异常哭闹在各组中发生率最高[7.2%(29/401) ~11.3%(37/327)],异常哭闹、嗜睡和易激惹观察到极少数重度不良反应,其他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反应.I-O-O组、I-I-O组和I-I-I组局部压痛、硬结和红肿发生率分别为2.2%(5/229) ~5.6%(22/393)、0~0.9%(2/229)、0~ 1.0%(4/393),均以轻度为主[0 ~4.1%(5/12t)].结论 IPV全程及IPV/OPV序贯免疫程序与口服三剂OPV-样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张朱佳子李娟王海红刘芳宁召起许颖褚平解艳涛李晓梅卢莉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北京市2012年常住人口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水平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调查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水平。方法 2012年在北京市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健康居民1676名。使用调查问卷收集人口学特征、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免疫史等信息,并采集静脉血5ml,使用微量中和试验方法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对不同组别问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进行比较。结果脊髓灰质炎病毒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2%(1645/1676)、98.1%(1644/1676)、97.6%(1635/1676),抗体GMT分别为l:130.2、1:113.4、1:79.7。〈15岁年龄组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7%(664/666)、99.8%(665/666)、99.5%(663/666),均高于≥15岁各年龄组[分别为97.1%(981/1010)、96.9%(979/1010)、96.2%(972/1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15岁年龄组Ⅰ、Ⅱ、Ⅲ型抗体GMT(1:325.9、1:250.5、1:190.7)均高于≥15岁年龄组(1:71.1、1:67.2、1: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免疫史信息来自于接种证和接种卡的人群各型抗体阳性率(99.O%~100%)和GMT水平(1:128.8~1:300.7)均较高,当记录中免疫次数达到3次时,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均为100%)和GMT(1:409.7~1:636.7)均达到较高水平。结论2012年北京市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水平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15岁以下免疫覆盖人群,建立了稳固的免疫屏障,可有效阻断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及疫苗衍生病毒的传播。
张朱佳子张合润李仁清曾阳李晓梅潘静彬孙昊王中战郭舫如张一华王凤双吴涛彭兴慧卢莉庞星火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
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麻疹抗体水平调查被引量:35
2013年
目的 了解北京市常住人口麻疹抗体水平.方法 2012年在北京市城区和郊区选择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10个年龄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共2125名.采用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麻疹患病史、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并采集静脉血5 ml.使用ELISA检测研究对象麻疹IgG抗体水平.结果 调查对象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4.71%(1800/2125),标化阳性率为88.07%,抗体水平中位数为960.46 IU/L.不同年龄组人群中,麻疹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Х^2 =341.60,P<0.01;H=216.27,P <0.01),其中,1岁以下婴儿最低,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中位数分别为43.06% (90/209)、185.80 IU/L;1 ~4岁和5~9岁儿童较高,分别为97.31%(181/186)、96.46%(218/226)和2448.81、1910.72 IU/L;15岁及以上人群抗体阳性率在81.98% ~90.14%之间,抗体水平在744.38 ~ 1474.84 IU/L之间.本市人口麻疹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分别为82.45%(883/1071)、899.82 IU/L,低于流动人口的87.00%(917/1054)和1166.19 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8.51,P<0.01;U =538 704.00,P<0.01).既往接种过含麻疹成分疫苗的人群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分别为91.95%(891/969) 、1443.11 IU/L,高于既往未接种疫苗和免疫史不详的人群[分别为32.95(57/173)和127.33 IU/L,86.67%(852/983)和923.73 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399.92,P<0.01;H=202.11,P <0.01).结论 北京市常住人口中,1~9岁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较高,发生大范围麻疹暴发和流行的风险较小,<1岁婴儿和15 ~ 40岁本市和流动人口麻疹抗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李娟卢莉陈萌黄芳曾阳李晓梅马蕊潘静彬孙穆孙昊王中占郭舫如张一华王凤双吴涛崔德军彭兴慧吴疆庞星火
关键词:麻疹抗体疫苗免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