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8-NZZ01)

作品数:5 被引量:63H指数:3
相关作者:倪九派魏朝富谢德体张霞殷帅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影响因素
  • 1篇低山丘陵
  • 1篇低山丘陵区
  • 1篇典型区
  • 1篇动态度
  • 1篇对移
  • 1篇一小时经济圈
  • 1篇移民
  • 1篇移民安置
  • 1篇梯度特征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土地利用程度
  • 1篇土地利用动态...
  • 1篇农村
  • 1篇农村居民
  • 1篇农村居民点
  • 1篇农户
  • 1篇农户调查
  • 1篇农用

机构

  • 5篇西南大学

作者

  • 5篇倪九派
  • 3篇魏朝富
  • 2篇谢德体
  • 1篇殷帅
  • 1篇高明
  • 1篇宋伟
  • 1篇慈恩
  • 1篇刘冰
  • 1篇张霞

传媒

  • 2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中国农业资源...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土地利用变化的海拔梯度特征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重庆"一小时经济圈"1994、2000、2006年3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分析了1994—2000年、2000—2006年不同海拔梯度(≤400m、400—800m、800—1200m和≥1200m)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400m以下区域是土地利用变化最剧烈的区域,1994—2000年,高海拔地区(400m以上区域)的耕地(旱地和水田)大量转化为林草地,而400m以下区域地势相对平坦的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大量转化为耕地;2000—2006年,耕地(旱地和水田)大量转化为草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各海拔梯度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呈现波动特征,但就两个时段相同海拔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速率看,各海拔梯度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均是一个不断减小的过程,1994年以来全区域的土地利用程度经历了一个不断降低的过程.通过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不同时段和不同海拔梯度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有助于理解后备资源短缺和快速城市化条件下的土地资源压力,对制定该区域合适的土地管理时空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倪九派慈恩魏朝富谢德体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海拔梯度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
基于参与性评估法的安置区移民安置适宜性评价被引量:5
2011年
安置区移民安置适宜性评价是移民安置规划工作的重要环节,本研究探讨了基于参与性评估法的安置区移民安置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并对雅安市雨城区进行了移民安置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移民安置适宜性主要受人均水田、人均纯收入和交通便利程度的影响,整个雨城区被划分为四类安置区。通过移民安置适宜性评价,为移民安置区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安置区移民环境容量的计算奠定了基础,对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指导性的作用。
倪九派高明魏朝富谢德体
关键词:移民安置分层聚类
基于农户调查的农用地流转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市典型区(县)为例被引量:12
2011年
农用地流转是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效益,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一种积极探索,采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法,以重庆市典型区(县)为例,对农用地流转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缺乏规范的操作程序与农用地流转中介组织、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区位条件的差异是影响重庆地区农用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建立健全农用地流转相关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速城镇化进程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重庆地区的农用地流转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宋伟倪九派
关键词:农用地流转农户调查影响因素
淹没线上剩余耕地质量评价及其对移民生产安置任务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移民生产安置任务的确定与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及移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以大岗山水电站淹没线上剩余的77块耕地为例,对线上剩余耕地质量评价及其对移民生产安置任务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线上剩余耕地质量主要受海拔、耕地类型、坡度和土壤类型的影响,线上剩余耕地质量评价前后移民生产安置任务分别为2 569人和3 187人。进行线上剩余耕地质量评价后,大岗山水电站淹没影响区的移民安置任务增加了24.06%。通过线上剩余耕地质量评价,能更科学合理地确定移民生产安置任务,对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有重要的意义。
刘冰倪九派
关键词:耕地质量评价
重庆市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4
2012年
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是研究农村居民点自组织演化规律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以研究区1∶2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等资料为基础,以ArcGIS 9.3为技术平台,结合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选取表征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形状和分布的11个景观指数指标,应用空间分析法和景观指数分析法,分析了重庆市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自然条件是影响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随着海拔和坡度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和平均规模呈现出相对递减的趋势,且分布在阳坡上的多于阴坡。②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表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丘陵区农村居民点面积大、分布密度小,其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由丘陵向低山过渡区由于微地势起伏不定,农村居民点数量多、单个居民点规模小,其空间分布集中度较低;低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比较零碎,并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因此,地形地貌是构成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的基础框架并制约着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形状和分布特征。
张霞魏朝富倪九派殷帅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低山丘陵区景观指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