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A790047)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汪立鑫袁小音王顺利李洪晨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食品
  • 1篇食品安全
  • 1篇食品安全问题
  • 1篇食品生产
  • 1篇食品新技术

机构

  • 3篇复旦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家林业局管理...

作者

  • 3篇汪立鑫
  • 2篇袁小音
  • 1篇李洪晨
  • 1篇王顺利

传媒

  • 1篇世界经济
  • 1篇世界经济情况
  • 1篇世界经济文汇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食品新技术潜在负效用的特殊性质所致的食品市场失灵被引量:1
2014年
食品在其效用方面具有一些可能导致市场失灵的特殊性质:负效用信息暴露的延滞性、负效用的不可逆性、消费者对食品未来正效用与负效用的贴现率的非对称性以及食品效用信息的客观隐藏性。据此可分析得出:食品新技术可能的潜在负效用越大、该负效用产生的概率越大、负效用信息暴露越滞后、确认负效用信息所需试验成本越低、新技术所带来的显性福利增量越小,则该新技术的完全自由放任式市场推广方案就越有可能劣于政府依据试验结果审批后再市场推广的方案。本文结果支持对食品新技术推广给予更严格的政府规制。
汪立鑫袁小音邹静姝
食品生产加工新技术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外国经验借鉴与我国政策初探被引量:1
2012年
目前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重点仍在于对“劣效品”的管制上,而对于新技术食品所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及引致的食品市场失灵则防范不足。在食品供给对食品技术愈发依赖的全球背景下,食品生产加工新技术对食品安全的潜在影响,极有可能成为我国治理食品安全领域的未来重点。本文在借鉴比较了国外在风险控制体系、政府监管体系及亮点治理措施等经验的基础上,得出在我国食品新技术需进行反复安全认证、政府对食品安全研究机构应统一监管、适度扩大食品安全事后纠错与惩罚的追究范围与追溯时间、食品新技术全程跟踪和定时重新评估的初步政策建议,并结合食品市场“劣质品”问题治理初步提出综合性的政府规制建议。
汪立鑫袁小音
关键词:食品安全
自然资源约束、质量信息成本与食品原料行业的市场失灵被引量:3
2012年
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传统农业技术条件下单质量食品原料市场均衡模型,以分析食品原料市场需求的扩大如何导致耕地价格的上涨。然后引入资源及质量替代型技术进步等因素,构建了一个多质量食品原料市场均衡模型。分析表明,存在一个临界收入水平,只有收入超过此水平的消费者会选择高质量商品,且在不完全质量信息情形下,高质量商品价格将因支付信号传递成本而高于完全质量信息情形。因此,资源及质量替代型技术进步通常并不是帕累托改进,且随着消费者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这类技术进步的社会总福利效果最终有可能为负,即意味着市场失灵。本文还基于中国农产品生产与消费数据,对本文模型分析的主要假定与推论进行了初步验证。
汪立鑫李洪晨王顺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