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3402) 作品数:10 被引量:137 H指数:7 相关作者: 陈德昌 崔云亮 田昭涛 林兆奋 王虑 更多>> 相关机构: 第二军医大学 济南军区总医院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腹腔镜下与开腹胃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7 2015年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发病率前十位的恶性肿瘤中,胃癌发病率高居第二位[1]。按照国际抗癌委员会制订的标准,根据胃癌浸润和扩散程度,胃癌可分为Ⅳ期,其中早期胃癌(即Ⅰ期及部分Ⅱ期胃癌)是指胃癌浸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未达肌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2]。长期以来,早期胃癌的传统治疗方式主要为开腹胃切除术,其5年生存率可达60%~90%[3-4]。 冯慧远 刘培永 李振华 陈德昌 田昭涛 崔云亮关键词:早期胃癌 胃切除术 无淋巴结转移 肌层 食管空肠吻合术 胃体部 Facing a new challeng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antibiotics on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immunity 被引量:4 2019年 Mammals have existed on Earth for millions of years. During this long period, mammals and their gut commensal microbes have coevolved and coadapted, forming a complex and inseparable interrelationship called "superorganisms." On the one hand, the food and gut environmen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gut microbiota. Sheng Zhang De-Chang Chen关键词:ADVERSE GUT MICROBIOTA HOST 大黄单体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观察脓毒症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探讨大黄单体保护肠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大鼠80只,体质量230—250g,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单纯对照组(A组),脓毒症组(B组),地塞米松治疗组(c组)和各大黄单体治疗组,其中包括大黄酸治疗组(D组),大黄素治疗组(E组),3,8-二羟-1-甲基蒽醌-2-羧基酸治疗组(F组),1-O-咖啡酰基-2-(4-羟基-O-肉桂酰)-3-D-葡萄糖治疗组(G组),胡萝卜苷亚油酸酯治疗组(H组)。模型制备后24h后处死大鼠,取回肠末端组织,在光镜下观察小肠黏膜形态。制备石蜡切片,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测定及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不同组别间的比较。结果脓毒症组大鼠正常结构消失,肠绒毛脱落,炎性细胞侵润;各治疗组黏膜萎缩较脓毒症脓毒症组明显减轻,肠绒毛损伤程度较轻,少量炎性细胞侵润;脓毒症组凋亡指数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明显升高(P〈0.05),地塞米松治疗组和各大黄单体治疗组的凋亡指数较脓毒症组明显降低(P〈0.05);脓毒症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PCNA阳性指数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而地塞米松治疗组和各大黄单体治疗组PCNA阳性指数较脓毒症组明显增高(P〈0.05),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大黄单体可通过促进黏膜细胞的增殖,阻止肠黏膜细胞的凋亡,起到了保护肠道屏障功能的作用。 王虑 何超 瞿金龙 陈国林 陈德昌关键词:脓毒症 肠黏膜 凋亡 增殖 乌司他丁对术后炎症反应和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手术后炎症反应、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和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探讨乌司他丁对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机制。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0月-2013年2月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6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25例和对照组21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每组于术前、术后、术后24h采集血液标本,监测血液白细胞(WBC)、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和凝血功能;用ELISA法检测血液白介素-6(IL-6)、凝血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和输液量比较,WBC、HCT、PLT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24hIL-6浓度与术前比较明显增高(P=0.016);乌司他丁组术后24h比其他各时间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明显延长(P<0.05),乌司他丁组术后24h和对照组比较PT延长(P=0.027),对照组术后24h与术前比较血浆凝血酶时间(TT)、TAT和D-Dimer(D-D)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乌司他丁组与对照组比较D-D浓度明显降低(P=0.004);对照组术后24h与术前比较TM浓度明显增加,而应用乌司他丁后TM浓度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改善术后凝血功能,防止纤溶功能亢进,其机制可能是抑制术后炎症因子释放,抑制部分凝血因子功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田昭涛 冯慧远 李慧丽 王虑 林兆奋 陈德昌 崔云亮关键词:乌司他丁 炎症 凝血 血管内皮细胞 查尔森合并症指数评分系统评价基础疾病对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5 2013年 目的探讨查尔森合并症指数(WIC)评分系统评价基础疾病对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28d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单中心、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ICU406例危重病患者的临床信息,按照28d治疗转归分为死亡组(104例)和存活组(302例);记录一般临床资料;计算入院时WIC评分和入院24h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WIC评分、APACHEⅡ评分、严重脓毒症的比例及主要致病因素如肺部感染的比例均较高,多发伤的比例较低。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WIC评分、APACHEⅡ评分、肺部感染、多发伤、严重脓毒症与患者28d预后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WIC评分[优势比(OR)=1.538,95%可信区间(95%CI)为1.265~1.869,P=0.000]、APACHEⅡ评分(OR=1.193,95%凹为1.137~1.252,P=0.000)、肺部感染(OR=0.546,95%CI为0.304~0.982,P=0.043)、严重脓毒症(OR=0.178,95%CI为0.098~0.323,P=0.000)与患者28d预后独立相关。WIC评分、APACHEⅡ评分及二者合并后预测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依次为0.657(0.592~0.722)、0.790(0.739~0.841)、0.821(0.772—0.869)。结论WIC评分系统可以较好地评价ICU危重患者的28d预后。 崔云亮 王涛 吴相伟 陈德昌关键词:危重病 重症监护病房 乌司他丁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炎症反应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5 2017年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疗效、炎症因子及细胞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将96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治疗;UTI组(4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UTI。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合指数、生命体征、炎症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ICU内死亡率。结果:治疗7 d后,UTI组患者的生命体征(RF、HR、MAP)、炎症因子(TNF-a、IL-6、IL-8、PCT、CRP、WBC)、肝功能(AST、ALT)、肾功能(BUN、Cr)及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氧合指数(PaO_2/FiO_2)及细胞免疫(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1)。UTI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UTI组患者的ICU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TI用于ARDS能更有效地改善氧代谢和生命体征,改善肝肾功能,降低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降低ICU内死亡率,其机制可能与UTI清除体内炎症因子和调节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徐彦立 王明强 胡振杰关键词:乌司他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氧合指数 T淋巴细胞亚群 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在复苏中颈部降温的脑保护作用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在颈部降温的调节作用,初步探讨颈部降温的脑保护作用是否与PI3K/Akt及GSK3β的磷酸化有关。方法实验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急救科实验室完成。健康雄性新西兰家兔30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采用4 min室颤模型。(1)假手术组:常规手术操作置管,不诱导CA,于术后24 h处死取标本。(2)常温复苏组(normothermia theat,NT组):常规致颤复苏并于24 h时间点处死动物取标本。(3)复苏即刻降温组(intra-arrest therapeutic hypothermia,IATH组):于心肺复苏同时启动颈部快速降温,目标脑温为34 ℃,以后维持目标脑温至ROSC后4 h。于24 h时间点处死动物取标本。(4)复苏中降温+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LY294002组):复苏前20 min脑室注射LY294002,其余同组3。(5)复苏后1 h降温组(post-arrest therapeutic hypothermia,PATH组),于心肺复苏后1 h启动颈部快速降温,目标脑温为34 ℃,其余同组3。LY294002溶于DMSO稀释成10 μmol/L,在动物脑立体定位仪下在ROSC前20 min前给予脑室内注射,其余各组给予溶剂DMSO。动物24 h过量麻醉处死,采集标本。应用Western blot检测Akt、p-Akt、GSK-3β、P-GSK-3β (ser9)的蛋白表达,运用TUNEL等方法观察各组组织凋亡变化。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Sham组比较,常温心肺复苏组兔脑细胞胞质中的Akt (Thr-308)磷酸化水平(P-AKT)和P-GSK3β在心肺复苏后24 h明显减低(P〈0.05);复苏即刻颈部降温组P-AKT和P-GSK3β水平在心肺复苏后24 h均较常温复苏组明显增强(P〈0.05);复苏后1 h降温组的蛋白表达水平在复苏后24 h也较常温复苏组有增强(P〈0.05),但弱于复苏即刻颈部降温组;脑室内注射LY294002去除了亚低温的这一作用,表明了LY294002抑制Akt的磷酸化。复苏� 张浙 肖盐 刁孟元 管军 杨兴易 王虑 林兆奋关键词: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查尔森合并症指数预测基础疾病对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应用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harlson’s weighted index of comorbidities,WIC)评价基础疾病对ICU肺部感染患者28d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2月的160例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或者院内获得性肺炎(HAP)、基础疾病、是否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否严重脓毒症和28d病死率;入院24h内计算WIC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II评分和脓毒症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psis 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比较各评分对预后的判断。结果在160例入组患者中,CAP患者76例(48.8%),HAP患者82例(51.2%),男性106例(66.3%),女性54例(33.7%),存活99例(61.9%),死亡61例(38.1%)。年龄(62.4±17.3)岁。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WIC分值、APACHE11分值和SOFA评分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1.049,95%C/:1.011—1.088,P=0.011)、WIC评分(OR=1.725,95% CI:1.194—2.492,P=0.004)、APACHEII评分(OR=1.175,95%CI:1.058—1.305,P=0.003)、SOFA评分(OR=1.277,95% CI:1.048~1.556,P=0.015)、是否ARDS(OR=0.081,95%C/:0.008—0.829,P=0.034)、是否严重脓毒症(OR=0.149,95%CI:0.232—0.622,P=0.004)与肺部感染患者28d预后相关。WIC评分、APACHElI评分、SOFA评分及三者合并后预测概率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下面积(95%C/)依次为0.639(0.547—0.730)、0.782(0.709—0.856)、0.79(0.714~0.866)、0.842(0.777~0.907)。结论WIC评分系统可以较好的评价基础疾病对ICU肺部感染患者28d预后的影响。 崔云亮 王涛 田昭涛 吴相伟 林兆奋 陈德昌关键词:评分 肺部感染 预后 查尔森合并症指数联合序贯器官衰竭评分预测脓毒症患者的死亡风险 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应用查尔森合并症指数(wIc)联合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预测重症监护病房(ICU)内脓毒症患者28d死亡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2月人住上海长征医院急救科ICU和济南军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成年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致病因素、既往病史、是否为严重脓毒症;计算入院时年龄评分和WIC评分、人院后24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预测患者的预后。结果共310例患者入组,存活223例(71.9%),死亡87例(28.1%)。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与存活组的年龄评分、WIC评分、APACHE1I评分、SOFA评分、慢性心功能不全、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肿瘤、多发伤、肺部感染、是否为严重脓毒症11个变量均P〈0.2。将上述11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1并保存方程的预测概率,分析显示:年龄评分[优势比(OR)=1.228,95%可信区间(95%CI)为1.027.1.468,P=0.024]、wIC评分(OR=1.441,95%CI为1.067—1.947,P=0.017)、APACHEII评分(OR=1.090,95%CI为1.021-1.164,P=0.010)、SOFA评分(OR=1.308,95%CI为1.158—1.478,P=0.000)、是否为严重脓毒症(OR=O.206,95%CI为0.100—0.424,P=0.000)5个变量与脓毒症患者28d预后独立相关,其影响力由大到小依次为SOFA评分(wa18=18.554)、是否为严重脓毒症(Wats=18.369)、APACHE11评分(Wals=6.725)、WIC评分(Wals=5.662)、年龄评分(Wals=5.067)。将年龄评分、WIC评分、SOFA评分3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2并保存方程的预测概率,分析显示:年龄评分(OR=1.330,95%CI为1.145。1.546,P=0.000)、wIC评分(OR:1.496,95%CI为1.145~1.546 崔云亮 李雨 张树柳 李慧丽 陈德昌 林兆奋 田昭涛关键词:脓毒 预后 马里维和任务区2014-2017年上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分析马里维和任务区上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任务区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历,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收集的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共484名患者符合纳入标准,从时间分布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多集中在5、8、9、12月份。发热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较体温正常组增高(t=3.41,P=0.008),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icgranulocyte,Gran)也较体温正常组增高(t=3.92,P<0.001),而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 count,Lymph)值低于体温正常组(t=2.23,P=0.027)。HGB、PLT、ALT、AST、TBIL值之间对比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发热组电解质K、Ca、Na、Cl值均低于体温正常组(均有P<0.05)。结论从时间分布上看,维和部队轮换交接、季节变换、昼夜温差大等情况下应提前做好防护,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人数,尽量避免维和官兵非战斗减员。从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单纯发热不是应用抗生素的指证,必须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化验检查。同时,发热患者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需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唐静 傅强 崔云亮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