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399) 作品数:22 被引量:128 H指数:7 相关作者: 魏建兵 吴志峰 何元庆 程全国 史荣久 更多>> 相关机构: 沈阳大学 中国科学院 广州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分子生态网络的影响 被引量:21 2020年 利用16S rDNA基因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分子生态网络方法,测定了4种利用类型土地中的细菌群落组成,并分别构建了可视化的细菌网络.结果表明,旱田和水田土壤细菌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与模块性较小,而节点数、连接数、平均连通度和聚类系数较高;4个细菌网络均以正相关关系占优,天然林地负相关比例较高;酸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中的部分菌群在土壤细菌网络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4个细菌网络的部分关键节点所属的菌群相对丰度较低(<1%),并非本研究区域的主体细菌;旱田土壤菌群主要受TP显著影响(P<0.05);水田土壤菌群主要受黏粒、粉粒和含水量显著影响(P<0.05);天然林地和城市绿地土壤菌群主要受C/N显著影响(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旱田土壤细菌网络规模更大,物种间关系更加复杂,不同利用类型土地中的细菌均以协同合作关系为主,天然林地土壤细菌之间存在更强的竞争作用.水田和旱田土壤细菌对外界环境因子的扰动更加敏感,响应迅速,群落结构更易发生变化;部分细菌在网络间存在角色转化现象,低丰度菌群在构建土壤细菌网络中具有重要作用. 李冰 李玉双 魏建兵 宋雪英 史荣久 侯永侠 刘厶瑶关键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细菌群落 ILLUMINA 浑河上游清原县非点源污染负荷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2022年 以浑河上游清原县为研究对象,采用输出系数法和ArcGIS平台对清原县各乡镇和浑河主要支流非点源污染总氮(TN)、总磷(TP)负荷进行估算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探讨从行政分区和河流集水区2个尺度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方法与指导治理实践。结果表明,2017年清原县TN、TP的输出负荷量分别达3410.66、208.47 t,重点污染乡镇为清原镇、英额门镇、南口前镇、南山城镇;综合污染负荷较重的支流为长山堡河、古城子河和南杂木河,TN、TP的输出负荷量分别为397.41、331.58、319.03 t,29.63、22.39、20.04 t;清原流域接近于主干流的区域和支流污染较重,TN、TP污染负荷空间分布有相似性。旱田是TN的主要污染来源,TP主要污染源为旱田、居民生活和养殖;非点源污染控制应关注年内雨季和春季融冻期径流的监测和治理,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收集与处理,分散型养殖和小型加工企的环保管理。 刘志波 魏建兵 程全国关键词:非点源污染 输出系数法 氮磷负荷 基于质量平衡方程的浑河上游清原流域氮素时空变化 2022年 以浑河上游的清原流域为例,对水源保护区存在的氮素污染问题进行探讨,采用质量平衡方程结合ArcGIS空间分析的方法,研究流域尺度氮素收支的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氮输入以化肥施用为主,输入总量为15 492.02 t,其中化肥占总输入量的49%,氮沉降占比为25%,氮矿化占26%;研究区的氮输出总量为6 305.67 t,氨挥发和植物吸收作为研究区最主要的2种输出方式,二者的氮输出总量占研究区氮输出总量的90%;研究区氮盈余为9 186.45 t,氮盈余约占氮输入总量的59%;从整体上看,研究区氮盈余量随四季动态变化,春季和夏季的氮盈余较高于秋季和冬季,并在土地利用类型上呈现出耕地面积较大和上游两岸地区的盈余量较高于其他地区。 石新竹 魏建兵 刘景琦 吴尚遇关键词:氮素 水源保护区 珠三角典型稻田生态沟渠型人工湿地的非点源污染削减功能 被引量:21 2012年 为了评价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的开发与削减功能,本研究以珠海市斗门区上洲村典型稻田系统为例,提出了一种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生态沟渠型人工湿地构建技术,并进行了示范工程建设和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该生态沟渠利用农田既有的排灌系统,经过适当改建而成;在满足原有排灌功能的前提下,对稻田排水径流中固体悬浮物(SS)、总磷(TP)、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Cr)、铵态氮(NH4+-N)、生化需氧量(BOD5)的去除效率分别达到71.7%、63.4%、49.9%、26.6%、14.5%和11.6%;对营养型和颗粒态污染物质净化作用效果较好,对有机型污染物净化作用有限;其中对SS和TP的作用最为明显。该技术和工程成本效益良好,既减轻了稻田排水对附近水体的污染负荷,又增加了农田的景观效果。在珠三角及类似的经济发达而人地关系紧张的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何元庆 魏建兵 胡远安 吴志峰 程炯 刘平 刘晓南关键词:非点源污染 生态沟渠 珠江三角洲 基于CiteSpace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22年 生态安全格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成为区域景观设计和国土规划等领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研究的热点,众多著名科技期刊和学者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在理论、方法创新和应用方向等方面的系统总结还较为缺乏。基于CiteSpace软件,以CNKI与WOS数据库中最新的378篇生态安全格局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进行总结和讨论,旨在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借鉴。研究发现,2014年以后为国内外研究的蓬勃发展期,此阶段发表的文献成果呈指数增长,占到截至2021年8月10日全部检索文献的77.8%。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的学科主要为资源环境领域的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占比达到44.37%。国际期刊Landscape Urban Plan为被引频次最高期刊,国内期刊《生态学报》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共引频次分别达到57和45。国内外高被引文献作者大多为中国学者,中国学者在此领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始终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中的热点。未来,丰富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的方法、生态安全格局的尺度效应、具有生态韧性的弹性网络构建是有待深入探讨的主题。基于关键生态过程,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社会-文化-生态系统耦合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服务于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发展战略等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创新是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方向。 魏建兵 郑泓 程雨露 王阳关键词:知识图谱 聚类分析 近二十年谷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21年 分析了近二十年谷坊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向特征,旨在为下一阶段谷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得到了1999—2020年的谷坊相关研究文献,确定了主要文献来源,对比了中外学者的H指数。通过CiteSpace中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突现分析和文献共被引分析,对1999—2020年间的核心关键词和主要的高被引文献进行了梳理,得到了谷坊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国外和国内的谷坊相关研究文献最早发表于1954年和1952年,2012年后谷坊相关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中外学者的H指数逐渐缩小,中国学者在谷坊相关研究领域的相对影响力不断提升。研究内容方面,沉积物、产沙量、有效性、径流控制、沟道控制,是谷坊相关研究的主流,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关评估的方法和建模的文章大量出现。通过对18篇高被引文献的特征分析可知,高被引文献涉及模型和方法较多,其中国外学者对于模型方法的研究有较明显贡献。 刘景琦 魏建兵 张兴义 王玉玺关键词:CITESPACE 改性TiO_2电极光电催化降解罗丹明B 被引量:3 2016年 以泡沫镍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负载型Fe-N共掺杂TiO_2光催化剂。使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对其表面形貌、颗粒大小和晶体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实验确定n(Fe)∶n(N)∶n(Ti)=0.001∶0.02∶1时制备的TiO_2催化剂催化性能最好。当初始废水p H为8、外加偏电压为2 V,光电催化降解120 min时,罗丹明B去除率可达到96.8%。在静态实验基础上,利用自制的升流式光电催化三相流化床反应器对罗丹明B进行动态光电催化降解实验,当停留时间为120 min、曝气量为0.5 m3/h、进水流量为120 m L/min时罗丹明B的去除率可达到97.2%。 王英刚 刘腾飞 高丹 张金梦 张昊关键词:改性TIO2 光电催化 罗丹明B 胡敏酸对土壤中DnBP降解动力学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020年 以邻苯二甲酸正二丁酯(di-n-butyl phthaiate,DnBP)为供试污染物,研究了胡敏酸(humic acid,HA)对土壤中DnBP的降解动力学过程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湿度为最大持水量的60%,温度25℃条件下,DnBP在潮棕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5.069 d,而用HA处理后,促进了DnBP的降解,HA施加质量分数为10~160 mg·g-1时,DnBP的半衰期为2.843~4.532 d.HA的施加促进了土壤基础呼吸,增强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的活性.DnBP的降解率与土壤呼吸强度、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脱氢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HA的添加量与土壤脱氢酶活性也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呼吸强度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DnBP降解率之间具有较高的直接通径系数和综合通径系数. 李玉双 刘厶瑶 宋雪英 侯永侠 徐硕 魏建兵 赵晓旭关键词:DNBP 降解动力学 胡敏酸 土壤酶活性 浑河上游清原流域河流氮素污染时空变异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被引量:4 2020年 以浑河上游清原流域为研究区,通过河流现场采样、实验室测试分析获得水质数据,采用遥感信息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获得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统计的方法分析总氮、硝态氮和氨氮污染程度以及土地利用特征,并探讨了河流氮素污染时空变异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地表水总氮和氨氮超标率较高,总氮和硝态氮污染处于偏高的程度,氨氮污染处于中等偏低程度;总氮与硝态氮的质量浓度在枯水期最大,丰水期最小,氨氮质量浓度在丰水期最大,秋季平水期最小;氮素污染程度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加重,氮素空间变异性与人为活动强度梯度相对应;河流氮素主要来源于旱田、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畜禽养殖集中区,林地面积占比的增加有利于削减氮素污染程度;规划和实践非点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BMPs)是实现该水源保护区或其他地区类似流域地表水环境氮素污染削减的有效途径之一. 郑尧文 魏建兵 张娜 吴尚遇 石新竹关键词:氮素污染 土地利用 地表水 广州市流溪河河岸带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多尺度影响因子 被引量:13 2015年 以广州市水源地流溪河二级支流的河岸带为研究对象,分析嵌套结构的多尺度因素对河岸带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影响,确定调节河岸带土壤反硝化酶活性的不同尺度控制因素.结果表明:以土壤反硝化酶活性表征的反硝化潜力,其在研究区内的剖面尺度空间变异性显著大于断面尺度和流域景观尺度;反硝化酶活性的空间变异受多尺度因子的作用,其中剖面尺度中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等因子对其空间分布起主要的直接控制作用,而断面尺度的景观位置、植被密度与流域景观尺度的地形指数、高程及土地利用类型等因子通过影响土壤性质而间接调控反硝化酶的空间分异性;研究区的反硝化酶活性在剖面尺度中表层最高,随着深度增加呈急剧减小的趋势;断面尺度中活性值最高位于河岸区中间的景观位置,因该位置具有良好的景观连接性和较高的植被密度;流域景观尺度中,除受人为扰动严重城市化地区外,河岸带土壤反硝化酶活性沿流域从上游至下游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刘庆 魏建兵 吴志峰 钟世锦 何元庆 吉冬青关键词:反硝化作用 多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