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WW033)

作品数:7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艾士薇许娜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艺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艺术

主题

  • 3篇哲学
  • 2篇心理
  • 2篇真理
  • 1篇电影
  • 1篇电影批评
  • 1篇心理宣泄
  • 1篇心理学
  • 1篇性格
  • 1篇宣泄
  • 1篇哲学观
  • 1篇哲学思想
  • 1篇政治
  • 1篇政治观
  • 1篇政治批评
  • 1篇政治哲学
  • 1篇政治哲学观
  • 1篇人物性格
  • 1篇实证科学
  • 1篇数学
  • 1篇数学基础

机构

  • 7篇武汉大学

作者

  • 5篇艾士薇
  • 1篇许娜

传媒

  • 2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文艺研究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黑龙江工程学...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年份

  • 4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从存在主义批评到“非美学”批评——阿兰·巴迪欧的电影批评谱系
2016年
阿兰·巴迪欧近六十年的电影批评生涯起步于存在主义批评,一变为政治批评,再变为症候式批评,最终形成了独具学术个性的"非美学"电影批评新形态。巴迪欧四个时期的四种电影批评模式与其界定的四种美学方案密切相关:存在主义批评属于"浪漫式美学方案",主张电影应关注人类生命存在的普遍真理;政治批评属于"教诲式美学方案",主张关注电影的社会效应和政治功用,以外在的意识形态为真理载体;症候式批评主要针对喜剧电影,将政治批评与心理分析相结合,而心理分析正是"古典式美学方案"的标志,重视发掘文本所隐含的各种文化心理症候,以心理宣泄和治疗为艺术旨趣。"非美学"批评不同于三种传统美学方案,它将电影艺术从传统美学的思辨对象中解放出来,认为电影艺术本身就是真理的生产者,电影以运动和重构的特有方式生产出内在且独特的电影真理。
艾士薇
关键词:电影批评喜剧电影心理宣泄政治批评法国电影
哲学与心理学--阿兰·巴迪欧与米歇尔·福柯访谈录
2014年
本文为1965年法国国家教学文献中心组织的哲学电视访谈录系列中的一篇。阿兰·巴迪欧与米歇尔·福柯探讨了有关哲学教学,心理学的界定,无意识概念的发现对心理学的影响,以及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等问题。
米歇尔.福柯阿兰.巴迪欧许娜
关键词:哲学心理学无意识实证科学
论阿兰·巴迪欧哲学思想的数学基础
2016年
巴迪欧认为数学是本体论,是作为存在之存在的科学。他在现代分析哲学和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基础上熔铸出属于自己的本体论。巴迪欧哲学思想的数学基础主要源于康托尔和保罗·科恩的集合理论。他结合萨特和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学派的学说而提出"情境"概念,指事件发生的场所,是具有多元性的场域。他还根据集合与幂集的差异,将结构分为情境与情境状态两种类型,将集合论与哲学进行嫁接,形成独有的哲学思想。巴迪欧认为海德格尔并没有将数学与科学区分开来,而他要做的就是实现对海德格尔反科学主义思想的超越。
艾士薇
关键词:本体论情境
小说会话分析透视人物性格——《妻子与女儿》柯克帕特里克夫人研究
2016年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小说家盖斯凯尔夫人以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传统的家庭女性身份塑造了许多丰富的女性形象。其最后一部作品《妻子与女儿》中的女性人物各有特色,反映出盖斯凯尔夫人对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褒贬结合的态度。小说女主角莫莉(Molly)的继母柯克帕特里克夫人(Mrs.Kirkpatrick)是一个典型的反面女性人物,作者也在文中多次暗示对该人物的不满和怜悯。传统的文学评论大多从政治、伦理等社会语境对小说进行分析,而本文将运用语言学中小说会话分析的相关理论对柯克帕特里克夫人这一人物进行探讨,从而更加系统地论证该人物的性格特点。
卢佳唯
关键词:会话分析人物性格
论阿兰·巴迪欧的主体观
2014年
巴迪欧认为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传统的主体范式,唯物范式将主体简化为身体,唯心范式则将主体与身体分开。前者执著于生命中的死亡体验,是世俗性的"享受";后者注重死亡中的生命体验,呈现为宗教般的"牺牲",但二者最终走向死亡。因此,巴迪欧提出了第三种主体范式,它处于真理生成的轨道中,居于事件与真理之间,并忠诚于事件。在新的主体范式中,主体与身体具有同一性,既不可分也不可约,两者结合在一起,却又保持着彼此的特殊性。巴迪欧给出的是主体化的身体,这一新的身体作为两者的结合体而出现。
艾士薇
作为真理生产程序的政治——论阿兰·巴迪欧的政治哲学观
2016年
阿兰·巴迪欧认为政治是一种生产真理的程序,但与科学、艺术和爱这三种"贵族的"真理程序不同,政治属于"集体的"或公众化的真理程序。巴迪欧的政治观建立在他的事件哲学的理论基础之上,而他的事件哲学又与现代数学中的集合理论密切相连,故而本文首先立足巴迪欧的事件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情境和事件等核心概念引出政治事件,然后对政治事件生产真理的程序进行分析,着重阐明了巴迪欧所提出的构成生产真理的政治事件的三个条件,即集体的、普遍的,最终生成平等与同一。作为生产真理的政治程序,它具备三种无穷大,即情境(政治情境)的无穷大,情境状态(国家)的无穷大,以及针对情境与情境状态之间差距的规定的无穷大。这三项最终在政治事件中归为1,它指代同一与平等,用数学表达式,即"σ,ε,π,π(ε),π(π(ε))■1"。
艾士薇
关键词:政治观
通往真理的事件——论阿兰·巴迪欧的“事件哲学”的理论基础被引量:3
2013年
本文主要探讨巴迪欧的事件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命题,以此揭示事件哲学的理论基础。巴迪欧认为,事件主要存在于事件场所,事件场所部分处于情境中。海德格尔追求的存在之真理及其场域是普遍的、稳定的和常规的,而与之相对立的是特殊的、不稳定的和非常规的,巴迪欧将这种非常规的多元称为事件场所。巴迪欧将集合(情境)与幂集(情境状态)之间的差异,融入对存在的理解中,并根据存在在情境与情境状态中的表现与再现的形式不同,将其分为常态、赘生物与奇点三种类型。奇点反对赘生物和常态,它可以被表现却不能被再现,它属于情境,是一种元素,而作为子集不能被再现于情境状态中。它是历史存在的本质属性,尤其是事件场所的本质属性。事件场所与情境中的奇点,即独特的多元密不可分。但不是所有的情境中都能够有事件场所,巴迪欧将情境分为自然情境、中立情境和历史情境三种类型,只有在不稳定的历史情境中,事件才有可能显现。事件由其所在的事件场所与自身共同构成,它是不可在情境中显现的元素,但又超越了情境中的运算方式,虽不能被计为一,但也不能归为零,它呈现出一种"超一"的姿态,与情境相关却超越了情境,而这一切构成了具有独特性质的事件。事件是真理的起点。真理是情境的无穷子集,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踪迹。真理是难以察觉的,它在知识里凿洞。巴迪欧借助保罗·科恩的数学概念"脱殊",说明真理是被假设完整的脱殊忠诚程序所积极调查的那些项的再集合。真理不符合语法规则,正如事件不符合情境规则一样。他还借用科恩的"力迫"证明法,证明真理的存在。他将真理的生成绘成一幅复杂的"存在的十字架"图式,以此描述真理生成的脱殊途径。这是一幅真理程序步骤结构图,它阐述了事件通向真理的过程。
艾士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