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2112)

作品数:2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万景林王伟涛郑文俊郑德文苏金宝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新生代
  • 2篇裂变径迹
  • 1篇东北缘
  • 1篇新生代构造
  • 1篇盆地
  • 1篇盆山耦合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藏高原东北...
  • 1篇热历史
  • 1篇中新生代
  • 1篇北缘
  • 1篇柴达木盆地
  • 1篇柴达木盆地北...

机构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万景林
  • 1篇郑德文
  • 1篇郑文俊
  • 1篇杨伟
  • 1篇朱文斌
  • 1篇王伟涛
  • 1篇张志勇
  • 1篇郭随平
  • 1篇苏金宝

传媒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原子能科学技...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MDD法和裂变径迹法相结合模拟样品的低温热历史--以柴达木盆地北缘赛什腾山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为例被引量:13
2011年
MDD法和裂变径迹法是2种最常用的低温热年代学方法。通过对它们的测试结果的模拟,揭示出样品经历的热历史,可以有效地延伸这2种方法的研究范围。但是由于模拟的多解性,使得如何制约模拟过程,获得合理的模拟结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模拟过程,展示了模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提高模拟结果的方法。同时揭示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可能存在的3次冷却事件,分别发生在距今约130~150、30~40和5~10Ma。
万景林郑德文郑文俊王伟涛
关键词:新生代构造裂变径迹青藏高原东北缘
鲁西南地区新生代盆山耦合作用的裂变径迹证据被引量:4
2008年
对位于莱芜盆地东缘附近文祖断裂东西两侧的8个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表明:样品AFT年龄均属于同一组分。对比山体和盆地样品的AFT年龄可知,山体样品(L3除外)的AFT年龄整体上均小于盆地中样品的AFT年龄。这说明,盆地中样品中的磷灰石是附近山体早期隆升并被剥蚀、搬运沉积到盆地中的,其AFT年龄代表的是山体早期隆升的年龄。这一结果很好地揭示了莱芜盆地与附近隆起区新生代的盆山耦合关系。
杨伟朱文斌郭随平万景林张志勇苏金宝
关键词:新生代盆山耦合裂变径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