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265)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郑敏娟周晓东张海滨文爽马平更多>>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心肌
  • 5篇超声
  • 3篇心腔
  • 3篇心腔内
  • 3篇聚焦超声
  • 3篇高强度聚焦超...
  • 2篇多普勒
  • 2篇心肌组织
  • 2篇起搏
  • 2篇腔内
  • 2篇腔内超声
  • 2篇组织多普勒
  • 2篇显像
  • 2篇肌组织
  • 1篇导管
  • 1篇导管超声
  • 1篇电活动
  • 1篇对心
  • 1篇多普勒成像
  • 1篇心肌电

机构

  • 7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周晓东
  • 6篇郑敏娟
  • 4篇张海滨
  • 2篇贺建国
  • 2篇李发琪
  • 2篇杜永洪
  • 2篇白晋
  • 2篇王智彪
  • 2篇马平
  • 2篇李红玲
  • 2篇文爽
  • 1篇田新桥
  • 1篇田雪
  • 1篇马远良
  • 1篇陈定章
  • 1篇段云燕
  • 1篇任小龙
  • 1篇郭敏
  • 1篇朱霆
  • 1篇魏旭峰

传媒

  • 5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年份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心腔内组织速度图模式对心肌异位兴奋显像的实验研究
2007年
目的:评价心腔内组织多普勒速度图(TVI)模式对心肌异常激动及传导的显像功能。方法:10只开胸犬心室起搏,采用心腔内TVI模式,观察室性心律时室壁的速度分布变化。结果:对照心电图,心腔内TVI模式可检测到心室起搏时室壁最早出现的收缩运动,该区域与起搏电极放置部位相一致;并可在随后的心室起搏波过程内观察到该处收缩运动的扩散。结论:心腔内TVI技术能够实时显示与心肌电活动密切相关的机械运动,从而使观察心肌兴奋的发生和传导成为可能。
郑敏娟周晓东魏旭峰张海滨任小龙陈定章田雪
关键词:腔内超声检查心肌收缩组织多普勒成像
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活体心肌的实验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技术消融活体心肌的可行性。方法以4种HIFU能量在超声实时监测下消融开胸犬室壁心肌,比较消融前后靶区组织多普勒频谱、二尖瓣口血流频谱(E、A峰峰值速度)、射血分数(EF)、心肌酶(AST、LDH、CK)及肌钙蛋白T(CTnT)含量。消融结束后取心脏逐层解剖,染色确定消融范围并测量体积。光镜及电镜观察组织显微结构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①消融后靶区组织多普勒频谱即刻降低(P〈0.05);EF值及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肌酶及CTnT含量有不同程度上升(P〈0.05)。③所设声能量条件下消融体积在(22.1±3.4)mm^3~(1239.2±22.9)mm^3之间。光镜观察所有剂量组消融区均发生不可逆损伤。电镜下见消融区心肌结构出现不可逆损伤表现,周边仅表现为轻度变性,变性肌丝与消融区坏死肌丝交界清楚可辨。结论HIFU技术可以实现活体动物心肌消融,消融范围可控,在心脏消融方面可能有潜在应用价值。
郑敏娟周晓东王磊张海滨贺建国
关键词:高强度聚焦超声心肌
像素级多模式医学图像融合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采用小波变换算法,对颅脑计算机断层成像(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的图像进行融合.将两幅源图像分别进行小波分解,然后取两幅图像小波系数矩阵对应元素的最大绝对值构造小波系数矩阵,进而重构融合图像.结果表明,融合生成的图像中软组织和骨骼均十分清晰,能提供反映原始图像中更为全面的、互为补充的多重信息,对颅脑病变的定性、定位研究有实用意义,从而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郭敏马远良朱霆
关键词:小波变换图像融合
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离体心肌组织的实验研究——局部心肌凝固剂量与温度的关系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探讨在不同剂量的高强度聚焦超声 (high intensityfocusedultrasound ,HIFU )辐照下 ,正常猪离体心肌组织焦点局部的温度变化及规律。方法 应用不同声强度 (110 0 0W /cm2 、15 80 0W /cm2和 2 2 2 0 0W /cm2 )、不同辐照时间 (1s、3s、5s、7s、10s、13s和 15s)的HIFU连续定点辐照猪离体心肌组织的不同部位 ,同时通过置于焦点中心的热电耦温度计连续测温 ,观察焦域的温度变化。结果 不同剂量下焦点中心所达到的最高温度分布范围为 (66.4± 11.2 )℃~ (85 .8± 7.4)℃。不同处理因素间的最高温度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停止辐照后焦点的降温曲线下降趋势由快到慢。结论 不同剂量的HIFU均可使焦点中心达到组织发生不可逆变化所需的温度 ,HIFU剂量与焦域中心温度有关 。
周晓东郑敏娟李发琪文爽马平杜永洪白晋王智彪
关键词:高强度聚焦超声心肌温度HIFU
心腔内导管超声在腹膜后脏器显像中应用研究
2005年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心腔内导管超声探头对部分腹膜后脏器结构的显像效果,以及其用于腹膜后脏器显像的可行性。方法静脉鞘管引导心腔内导管超声探头进入下腔静脉,通过对8只实验犬部分腹膜后脏器的近距离超声成像,记录成像过程动物生理参数,观察其二维图像及彩色血流显像效果,并与常规经腹超声检查效果比较。结果实验前与腔内显像过程中犬的心率、动脉压、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腔内导管超声可清晰显示肾脏、肾上腺、大血管旁淋巴结等腹膜后脏器的二维细微结构及彩色血流分布,成像质量明显优于经腹切面的显示效果。结论采用心腔内导管超声观察腹膜后部分脏器的结构是安全可行的,成像质量明显优于经腹切面的显示效果,对肾上腺及其血供的显像尤为清晰。心腔内导管超声在腹膜后脏器显像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为腹膜后脏器的超声检查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郑敏娟周晓东李红玲张海滨
关键词:腔内超声腹膜后脏器超声导管
心腔内组织多普勒对心肌兴奋的发生及传导显像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初步评价心腔内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对心肌激动及传导的显像功能。方法10只开胸犬心室起搏前后,采用心腔内TDI加速度图模式,分别观察窦性心律和室性心律时房、室间隔与室壁的加速度分布变化。结果心腔内TDI加速度图模式可检测到窦性心律时房、室间隔的加速度增高区域的分布与下移过程;心室起搏时检测到的最早的高加速度区与起搏电极放置部位相一致。结论心腔内TDI技术能够实时显示与心肌电活动密切相关的机械运动,从而使观察心肌兴奋的发生和传导成为可能。
郑敏娟周晓东张海滨李红玲田新桥段云燕贺建国
关键词:心肌电活动心室起搏
高强度聚焦超声照射正常离体心肌组织的实验研究——局部心肌的凝固损伤范围与声辐照剂量的关系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 (HIFU)非侵入性凝固局部心肌组织的能量 -效应关系。方法 采用不同强度 (110 0 0W /cm2 、15 80 0W /cm2 和 2 2 2 0 0W /cm2 )的HIFU ,在不同辐照时间 (1s、3s、5s和 8s)的作用下 ,对 2 0只正常猪离体心脏进行定位损伤 ,观察并测定损伤区的形态及体积 ,损伤区及其与周围正常组织交界处的组织同时送病理学检查。结果 不同剂量下HIFU所致的损伤体积范围分布在 (11.2± 1.9)mm3 ~(2 83 .2± 4.5 )mm3 之间 ,不同处理因素间的损伤体积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损伤形态随剂量增大趋向不规则。组织学观察可见损伤区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明显。结论 HIFU可有效地使心肌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 。
郑敏娟周晓东李发琪文爽马平杜永洪白晋王智彪
关键词:高强度聚焦超声心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