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2006GG2202008)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吴大玮卢海宁唐琳娜杨洁郭海鹏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脓毒
  • 3篇脓毒症
  • 2篇肺损伤
  • 1篇单胞菌
  • 1篇蛋白酶抑制
  • 1篇蛋白酶抑制剂
  • 1篇地塞米松
  • 1篇点突变
  • 1篇动态监测
  • 1篇严重脓毒症
  • 1篇药物
  • 1篇医院获得性
  • 1篇胰蛋白酶抑制...
  • 1篇抑制剂
  • 1篇预后
  • 1篇原体
  • 1篇早期肺损伤
  • 1篇早期乳酸清除...
  • 1篇支原体
  • 1篇制剂

机构

  • 6篇山东大学
  • 1篇济南军区总医...
  • 1篇教育部
  • 1篇烟台市烟台山...

作者

  • 6篇吴大玮
  • 2篇郭海鹏
  • 2篇杨洁
  • 2篇韩进
  • 2篇冯进波
  • 2篇唐琳娜
  • 2篇卢海宁
  • 2篇耿治英
  • 1篇王鑫
  • 1篇尹梅
  • 1篇陈晨
  • 1篇陈晓梅
  • 1篇翟茜
  • 1篇杨蕾
  • 1篇丁士芳
  • 1篇王昊
  • 1篇韩辉
  • 1篇彭苗苗
  • 1篇公衍文
  • 1篇吴玉霞

传媒

  • 5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对脓毒症小鼠肺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α表达及肺损伤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地塞米松(Dex)对脓毒症小鼠急性肺脏损伤的影响。方法 92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2只)、脓毒症组(20只)及Dex干预组(生理剂量组、应激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各2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复制脓毒症模型。术后24 h时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肺组织中GR-α和NF-κB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中TNF-α、IL-1β水平。结果①与脓毒症组相比,Dex干预组肺损伤均有所减轻,但仅其中的生理剂量组和应激剂量组明显减轻(P均<0.05)。②生理剂量组和应激剂量组肺组织GR-α蛋白的表达均高于脓毒症组(P均<0.05)。③生理剂量组和应激剂量组肺组织GR-αmRNA表达水平高于脓毒症组和大剂量组(P<0.05);Dex干预组肺组织NF-κB mRNA表达与脓毒症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生理剂量组和应激剂量组血浆TNF-α、IL-1β含量低于脓毒症组和大剂量组(P<0.05)。结论在脓毒症小鼠模型中,生理剂量和应激剂量Dex均可上调肺组织GR-α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与肺损伤程度,其作用均明显优于大剂量Dex。
唐琳娜吴大玮杨洁卢海宁张帆韩辉郭海鹏
关键词:脓毒症肺损伤地塞米松糖皮质激素受体-Α核转录因子-ΚB
碳青霉烯酶OXA-72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和纯化
2009年
目的对我国临床分离的第一株鲍曼不动杆菌产生的碳青霉烯酶OXA-72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进行重组表达及分离纯化。方法提取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40的基因组DNA,PCR扩增oxa-72全基因;将oxa-72基因双酶切回收后与毕赤酵母表达载体连接,重组质粒分别以PCR、酶切及测序鉴定;电转化法将线性化的重组表达DNA转导入GS115感受态细胞,在Zeocin平板上筛选阳性转化子,并通过PCR和Western进行验证;对阳性克隆进行头孢硝噻吩实验,检测表达OXA-72的活性。用镍柱分离纯化OXA-72。结果以该株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目的引物进行PCR可获得843 bp的特异扩增条带;DNA测序证明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oxa-72基因序列100%一致;电转化后经Zeocin平板筛选得到一株阳性克隆,SDS-PAGE表明重组蛋白的相对分子量在34~43 kDa之间,Westem blot分析显示,重组蛋白能特异地与抗His-Tag抗体结合。头孢硝噻吩试验为阳性。纯化得到纯度为95%的重组蛋白,纯化回收率达40%。结论成功构建了OXA-72的表达载体,在毕赤酵母中成功地表达并分离纯化了具有...
韩进吴大玮冯进波耿治英杨蕾李巧荣
关键词:巴斯德毕赤酵母纯化
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对脓毒症大鼠早期肺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TI)对脓毒症导致的大鼠模型肺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70只分为UTI组(30只)、模型组(30只)、假手术组(1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刺(CLP)法制造脓毒症模型,分别在术后0、12 h给予UTI组静脉注射UTI 5×104U/kg,给予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注射同等容量生理盐水,术后24 h测定动脉血气及乳酸(Lac);ELISA法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含量,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化学比色法测定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TUNEL法测定肺组织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肺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UTI组24 h存活率高于模型组(χ2=1.669,P>0.05),肺组织病理改变减轻,急性肺损伤(ALI)评分显著降低(t=5.285,P<0.01);血浆TNF-α、IL-1β含量均显著降低(t=8.926,P<0.01;t=10.105,P<0.01);肺组织SOD活性显著升高(t=5.440,P<0.01),MDA的含量显著降低(t=6.632,P<0.01),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t=7.539,P<0.01),NF-κB mRNA表达降低(t=3.276,P<0.01)。结论 UTI可以通过调控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减轻炎症级联放大效应,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减少肺组织细胞凋亡,进而减轻脓毒症导致的肺损伤。
卢海宁陈晨吴大玮吴玉霞彭苗苗杨洁唐琳娜郭海鹏
关键词:胰蛋白酶抑制剂脓毒症NF-ΚB
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分离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OprD的表达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PAE)OprD的表达水平,探讨济南地区PA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机制。方法收集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痰液中分离的PAE,提取13株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菌株的RNA,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PAE外膜蛋白oprD的基因表达水平;采用超声破碎法制备外膜蛋白,超速离心收集外膜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外膜蛋白,观察OprD的表达。结果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PAEoprD基因表达的结果表明,实验室标准株Ct值oprD/rpsL为1.42;13株碳青霉烯类耐药株Ct值oprD/rpsL平均值为1.17,与实验室标准株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16,P<0.01),2株碳青霉烯类敏感株Ct值的oprD/rpsL平均值为1.58,与实验室标准株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膜蛋白电泳图谱表明,碳青霉烯类耐药株在45kDa处表达明显下降,此处外膜蛋白为OprD。结论济南地区PA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与OprD表达水平下降有关。
耿治英吴大玮韩进冯进波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碳青霉烯类外膜蛋白
早期乳酸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对不同乳酸升高程度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0年5月入住我院综合ICU、存在严重脓毒症且乳酸高于2 mmol/L的2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47例患者纳入乳酸轻度升高人群(2~4 mmol/L),分为死亡和存活组,比较患者的一般资料、早期乳酸清除率、外科术后患者比例、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和其他反映全身脏器或系统功能的临床指标,进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再以10%的乳酸清除率为界,将此人群患者分为高、低清除率组,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其余132例患者纳入乳酸明显升高人群(≥4 mmol/L),同上方法进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乳酸轻度升高人群死亡危险因素为APACHEⅡ评分和血糖,其OR及95%CI为1.204(1.120-1.294)、1.131(1.001-1.280),高、低清除率组患者30 d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03%vs 31.76%,P>0.05)。乳酸明显升高人群的死亡危险因素为早期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是否外科术后和氧合指数,其OR值及95%CI分别为0.953(0.920-0.987)、1.222(1.097-1.361)、0.078(0.016-0.382)、0.989(0.982-0.997),低清除率组患者的30 d病死率明显升高(97.92%vs 65.84%,P<0.001)。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能有效评价乳酸明显升高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但对于乳酸轻度升高的患者,其预后提示价值不佳。
王昊吴大玮陈晓梅丁士芳李琛翟茜尹梅
关键词:乳酸严重脓毒症动态监测预后
体外诱导肺炎支原体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
2010年
目的探讨在亚抑菌浓度喹诺酮类药物多代培养后,肺炎支原体(MP)标准株FH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将标准株FH在含有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液体培养基中传代培养后,检测其对3种药物的MIC值。提取标准株及诱导耐药株的DNA,PCR扩增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测序分析耐药株的基因突变情况。结果经亚抑菌浓度喹诺酮类药物多代培养诱导后,FH出现对诱导药物的耐药及交叉耐药。6株药物诱导耐药株,其中在左氧氟沙星诱导的耐药株gyrA基因编码的95位蛋氨酸转变为异亮氨酸,parC基因编码的87位天门冬氨酸转变为酪氨酸。在加替沙星诱导的耐药株中gyrB基因编码的464位精氨酸转变为赖氨酸。parE基因未检出错义突变。结论亚抑菌浓度喹诺酮类药物可诱导肺炎支原体出现耐药及交叉耐药。其产生可能与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基因突变有关。
王鑫吴大玮公衍文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喹诺酮类点突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