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913)

作品数:6 被引量:27H指数:4
相关作者:戚剑刘小林张毅罗鹏钟映春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周围神经
  • 2篇三维重建
  • 2篇图像
  • 2篇染色
  • 1篇胆碱
  • 1篇乙酰
  • 1篇乙酰胆碱
  • 1篇乙酰胆碱酯酶
  • 1篇神经导管
  • 1篇神经缺损
  • 1篇神经缺损修复
  • 1篇神经束
  • 1篇生物材料
  • 1篇图像分割
  • 1篇切片图像
  • 1篇缺损
  • 1篇缺损修复
  • 1篇周围神经缺损
  • 1篇周围神经缺损...
  • 1篇自体

机构

  • 6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广东工业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医学部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6篇戚剑
  • 5篇刘小林
  • 4篇张毅
  • 3篇罗鹏
  • 2篇钟映春
  • 1篇李增宏
  • 1篇梁英杰
  • 1篇张淼
  • 1篇向剑平
  • 1篇周家铭
  • 1篇熊卓
  • 1篇李生杰
  • 1篇卢昊
  • 1篇程思红
  • 1篇何彩风

传媒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系统仿真学报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从图像中提取离散点状神经功能束边缘的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针对神经切片图像中呈现离散点状分布的功能束,提出了一种提取其边缘轮廓的方法。首先采用聚类数目未知的动态聚类方法把功能束从原始切片图像中逐个分离出来,接着用改进的GVF-Snake模型逐个提取功能束的边缘,再把所得到的各个功能束边缘叠加到原始切片图像中。实验表明,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处理功能束的分裂和汇合,而且边缘提取的收敛速度快,最终得到的功能束边缘光滑连续,满足神经三维可视化的要求。
钟映春戚剑刘小林张淼
关键词:切片图像
基于图像分析的周围神经Karnovsky-Roots法染色规律的效果观察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基于图像分析探讨用于鉴别周围神经功能束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Karnovsky-Roots法24小时内的染色规律,为基于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的周围神经功能束三维重建确定标准化的孵育条件。方法新鲜人体截肢腓总神经标本,连续横断冰冻切片,片厚10μm,共切取56张,随机分为7组,每组8张切片,采用Karnovsky-Roots法进行乙酰胆碱酯酶孵育,其中1~6组分别为1、2、4、8、12和24 h,第7组切片为阴性对照组。采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对不同时间染色组图像进行图像分析,指标为:(1)AChE反应阳性区域的面积;(2)AChE反应阳性区域的平均光密度;(3)AChE反应阳性区域的累积光密度。组间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t-test统计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8h组的平均光密度值与12 h组有显著性差异,而12 h与24 h的平均光密度值无显著性差异;8 h、12 h和24 h间的染色面积、累计光密度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镜下可观察到24 h组存在过度染色。结论孵育12~24 h间的染色效果趋于一致,染色结果稳定可靠,神经束功能性质鉴别容易,神经束膜与染色的神经纤维间有清晰的分界,利于轮廓获取,可作为基于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的周围神经功能束三维重建的标准化的育条件。
戚剑罗鹏程思红李增宏张毅刘小林
关键词:乙酰胆碱酯酶周围神经
短段腓总神经功能束三维重建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基于组织学连续断层切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短段腓总神经功能束三维重建。方法取自愿捐献的成人约5cm长腘窝段腓总神经,连续横断冰冻切片,片厚10μm,切片间距0.25mm,共切取200张切片。采用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镜下观察神经束变化规律,通过数码摄像系统将染色切片转化为数字图像,图像拼接获取放大100倍的二维全景图像,人工判断功能束性质,图形处理软件配准分割后,利用Amira3.1三维重建软件实现腓总神经功能束的三维重建。结果腘窝段腓总神经内部功能束可划分为感觉神经束、运动神经束、混合神经束和以运动神经纤维为主的混合神经束。其中,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间无神经束的交叉融合,神经束的交叉融合主要发生在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内部的功能束间。三维重建结果能较真实地再现周围神经的三维立体结构及其内部功能束组的三维立体行径,重建结构能单独或搭配显示,还能任意角度显示。结论基于组织学和计算机技术,可以三维重建短段腓总神经功能束,为长段周围神经功能束的三维重建提供可行性依据。
戚剑刘小林熊卓周家铭李生杰梁英杰张毅
关键词:腓总神经三维重建
周围神经虚拟三维重建中神经束功能及形态定位的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索周围神经虚拟三维重建中不同性质神经纤维与功能束的组织学水平的形态学定位方法。方法取自愿捐献新鲜成人尸体右侧正中神经作为样本进行连续冰冻切片,取形态完整标本切片30个,首先采用单纯Karnovsky-Roots法对神经切片染色(A组,n=30),再依次行甲苯胺蓝染色(B组,n=28)以及丽春红2R染色(C组,n=21)。每种染色完成后即于光学显微镜下分区显微摄影(×100)并拼接成全景图像,比较不同染色方法下全景图像的纹理特征、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部位数量及平均灰度;并对比计算机自动获取神经束轮廓结果,以确立获取理想图像的染色方案。结果 A、B、C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位点数量分别为(21.63±4.06)×102、(20.64±3.51)×102、(20.54±5.71)×102个;平均灰度分别为(1.41±0.06)×102、(1.10±0.05)×102、(1.14±0.07)×102。各组间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位点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4,P=0.54);与A组比较,B、C组平均灰度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部位着色;B组髓鞘显示不满意;C组可同时显示神经纤维轴突及髓鞘染色,神经束和不同性质神经纤维纹理特征最显著,神经束边界轮廓最清晰,计算机处理时假阳性容易去除,图像分割最精确。结论 Karnovsky-Roots-甲苯胺蓝-丽春红2R三重复染方法不影响神经纤维乙酰胆碱酯酶阳性位点的表达,图像纹理清晰,较符合周围神经虚拟三维重建时在组织学水平分辨及获取神经束功能状态二维图像的相关要求,有望解决周围神经组织形态学表达方式这一技术难题。
罗鹏张毅戚剑钟映春刘小林
关键词:周围神经三维重建组织化学染色纹理特征图像分割
周围神经功能束二维全景图像配准定位标志点的获取被引量:3
2010年
背景:实现二维图像的计算机自动配准是三维重建的关键步骤,目前针对神经断面二维图像自动配准软件开发要求图像具备4个完整定位标志点,此前二维全景图像完整定位标志点的获取这一关键技术问题未获得有效解决。目的:了解周围神经功能束三维可视化重建中用于配准神经断面二维图像定位标志点获取的关键技术。方法:①取自愿捐献新鲜成人截肢坐骨神经标本,以4根成年女性头发作为标志线,横断面连续冰冻切片100张,片厚10μm,分别以普通玻片及防脱多聚赖氨酸涂层硅化玻片贴片进行AchE和苏木精-伊红染色,OLYMPUS-Z61型数码全景成像仪一次性获取全景图像,观察比较不同玻片及不同染色方法下头发标志线的贴片情况。②新鲜成人尸体上臂尺神经标本切片,于AChE染色前、后二次成像获取同一切片的两张全景图像,通过PhotoshopCS2图层叠加进行图像处理,获取含4个完整定位标志点的神经断面二维全景图像。结果与结论:①在染色后各组人发标志点脱失均较严重,各组间人发贴片数量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00张图像的人发完整贴片率为1%,总体黏附率为22.5%,人发作为周围神经超薄冰冻组织切片标志点染色后完整贴片率很低,不同的染色方法和不同黏附性能的玻片对人发染色后的贴片率影响没有明显差别;染色前图像完整贴片率达98.0%,总体黏附率为99.5%,染色前人发标志点完整贴片率很高,不同曝光情况处理及染色前封固处理均显示标志点定位清晰。染色前后人发标志点数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利用二次成像技术和Photoshop图层处理技术处理同一张切片染色前后的图像,图像轮廓吻合度良好,合成图像获得的标志点定位精确,操作简单快捷,可获取完整定位标志点用于配准。
张毅卢昊何彩风戚剑罗鹏刘小林
关键词:周围神经
合成材料神经导管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比较被引量:5
2013年
背景: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的神经导管可在体内降解,避免出现的神经卡压等问题,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的:比较自体神经移植与3种合成可生物降解材料神经导管在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差异。方法:通过电生理学检测,形态学观察等神经恢复效果评价方法,对比分析近年来常用的胶原神经导管、DL-乳酸-ε-己内酯神经导管、聚乙醇酸神经导管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结果与结论:虽然神经导管与自体神经移植相比在理论上有其优势的一面,但不同合成材料的神经导管之间在神经功能恢复中存在明显差异性,DL-乳酸-ε-己内酯神经导管修复效果与自体神经移植无明显差异,是较为理想的神经导管材料,聚乙醇酸神经导管因自身的因素影响其降解性能,在3种神经导管中的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效果最差,胶原神经导管需要交联剂改善其机械性能,其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效果居于前两者之间,因此,这3种神经导管在神经功能再生方面还有潜在的缺陷,不能完全替代自体神经移植,而且3者之间的性价比,还缺少足够的大样本长期随机对照实验结果来验证,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观察。
罗鹏彭邱亮向剑平戚剑
关键词:生物材料周围神经缺损周围神经缺损修复周围神经可降解生物材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