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CMATG2009YB12)

作品数:3 被引量:67H指数:3
相关作者:尹东屏吴海英张备刘安宁喜度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江苏省重大科技支撑与自主创新项目江苏省气象科研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特大暴雨
  • 3篇暴雨
  • 3篇大暴雨
  • 2篇特大暴雨过程
  • 2篇急流
  • 2篇暴雨过程
  • 2篇大暴雨过程
  • 1篇登陆
  • 1篇登陆台风
  • 1篇低空
  • 1篇低空急流
  • 1篇动力结构
  • 1篇多普勒
  • 1篇多普勒天气
  • 1篇多普勒天气雷...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对流
  • 1篇中尺度对流系...
  • 1篇水汽
  • 1篇台风

机构

  • 4篇江苏省气象局

作者

  • 4篇吴海英
  • 4篇尹东屏
  • 2篇王啸华
  • 2篇刘安宁
  • 2篇曾明剑
  • 2篇张备
  • 1篇李进喜
  • 1篇蒋义芳
  • 1篇喜度
  • 1篇孙燕

传媒

  • 1篇气象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灾害学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一次海风锋触发的强对流天气分析被引量:33
2010年
利用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各种观测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5日江苏出现的罕见大范围强对流天气,同时利用WRFV3模式对这次海风锋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地面加热不均和海陆温湿差异导致的变形场锋生所形成的海风锋,是造成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主要中尺度激发和强化系统。对流云团进入锋区后在切变线的辐合作用下发展,并随平均风向向前传播。海风锋在雷暴高压下沉出流的推动下,移动路径偏离主回波,在移动过程中其后部不仅激发出对流单体,还组织新的MCS发展。海风锋起到了加强和触发强对流天气的作用,对流单体进入海风锋后发展剧烈,垂直速度和低层辐合明显加大。另外,在有利的温湿条件下,雷暴高压的出流能加强海风锋的上升气流。
尹东屏吴海英张备曾明剑王啸华喜度
关键词:强对流海风锋动力结构触发机制
登陆台风低压再度发展引发的特大暴雨诊断分析被引量:15
2010年
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1°×1°的分析场资料,对2008年8号台风"凤凰"减弱的低气压在滁河地区造成的特大暴雨灾害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通过对暴雨期间涡度与垂直速度空间结构变化分析得到:暴雨的增幅发生在正涡度发展和上升运动明显增强的过程中,当上升运动开始减弱时,雨强也开始减小。
尹东屏张备吴海英刘安宁
关键词: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登陆台风
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被引量:19
2011年
利用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8年8月1—2日上午发生在安徽东南部及江苏西南部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区域性特大暴雨是由台风减弱演变为深厚低压系统所引发,暴雨区域辐合上升运动强烈,西南低空急流强盛,同时中层冷空气侵入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特大暴雨的发生与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多次发展以及长时间维持密切相关,中尺度云团的最冷云区亮温和面积决定了暴雨强度;积层混合云降水回波内部有多个尺度不等的的对流回波相继经过暴雨发生地形成"列车效应",从而造成持续性暴雨,暴雨回波的强回波核总是位于云体的中下部,这是暴雨回波的典型特征;特大暴雨发生阶段,对流层中低层辐合厚度增加,强度增强,同时低层(2 km以下)伴随下沉运动,2 km以上则为上升运动。
蒋义芳尹东屏刘安宁李进喜吴海英
关键词:特大暴雨低空急流多普勒天气雷达
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中边界层急流结构演变特征
针对2008年8月1日发生在苏皖地区的特大暴雨过程,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这次特大暴雨的演变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表明,与特大暴雨过程始终伴随的边界层急...
吴海英曾明剑尹东屏王啸华孙燕
关键词:特大暴雨边界层急流水汽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