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YY1114)
- 作品数:4 被引量:2H指数:1
- 相关作者:吴琼付添爵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政治法律机械工程更多>>
- 法律翻译中的词汇空缺与语境补缺被引量:2
- 2011年
- 在跨文化交流中,经常出现词汇空缺现象,法律翻译也不例外。在法律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特定关联的语境因素,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进行必要的语用充实,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及语言手段,补充空缺的词汇所蕴含的语境意义,以顺利实现交际目的。
- 吴琼
- 关键词:法律文本词汇空缺语境补缺
- 英语立法文本中的名物化结构及其翻译策略
- 2012年
- 名物化作为语法隐喻的主要手段,是过程或事件的非一致表达形式,其特征表现为客观、严肃和准确。因此在英语立法文本中名物化被大量使用,成为其主要特点之一。本文旨在分析名物化结构在英语立法文本中的功能应用,并探究其相应翻译策略,使译者能进一步了解名物化及有益于英语立法文本翻译。
- 付添爵
- 关键词:名物化翻译立法文本
- 民事审判中的模糊语言与语用充实
- 2011年
- 本文以民事审判中的真实案件为例,从模糊限制词和模糊词这两个方面研究民事审判中具有模糊性的法律语言,探讨法官如何通过语用充实理解法律语言中的模糊概念,从而做出确定的司法审判结果的问题。研究表明,语用充实确实存在于民事审判中。面对法律语言中的模糊概念,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应当根据法律的规定,结合具体的案情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适当的语用充实,最终做出公正的审判结果。
- 吴琼
- 关键词:民事审判法律语言模糊语言语用充实
- 基于词汇语用视觉的法律翻译研究
- 2014年
-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法律翻译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一个重要桥梁。本文从概念意义、交际意义、内涵意义探讨法律翻译中的疑难词汇的翻译,指出法律翻译是一个绝对动态与相对静态互相结合的过程,译者应以关联语境为依据,以顺应信息意图为目的,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及语言手段进行必要的语用充实,使译文发挥与原文相等的语用功能与效力。
- 吴琼
- 关键词:法律文本翻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