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J0730753)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沈模卫水仁德董一胜尹军高在峰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篇视觉工作记忆
  • 2篇客体表征
  • 2篇工作记忆
  • 1篇知觉
  • 1篇汽车
  • 1篇汽车驾驶
  • 1篇连续性
  • 1篇空间频率
  • 1篇驾驶
  • 1篇驾驶安全
  • 1篇驾驶经验
  • 1篇ACT-R
  • 1篇ER
  • 1篇车驾

机构

  • 5篇浙江大学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作者

  • 4篇沈模卫
  • 2篇高在峰
  • 2篇董一胜
  • 2篇尹军
  • 2篇水仁德
  • 1篇马飞
  • 1篇曹石
  • 1篇郁雯珺
  • 1篇徐晓甜
  • 1篇卢剑刚
  • 1篇王慈
  • 1篇秦裕林
  • 1篇张海琦
  • 1篇周吉帆
  • 1篇崔杨

传媒

  • 3篇应用心理学
  • 2篇科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视觉客体在工作记忆中的累积构建
2010年
本研究采用变化觉察范式,以包含高、低空间频率信息的形状为刺激材料,探讨客体表征在工作记忆中的构建。结果发现,低频形状的工作记忆绩效显著优于高频形状,且二者辨别力的差别随SOA延长逐渐消失,说明低频信息优先进入视觉工作记忆。该结果支持工作记忆中客体表征的构建并非采用"全或无"的方式,而可能采用累积加工方式的假设。
卢剑刚徐昊骙尹军高在峰沈模卫
关键词:视觉工作记忆客体表征
驾驶经验与横向控制的ACT-R认知体系结构建模被引量:6
2013年
ACT-R(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rational)是一种认知体系结构的理论和计算模型.本研究使用模拟汽车驾驶比较了新驾驶员与熟练驾驶员横向控制绩效的差别,并运用基于ACT-R的驾驶员绩效模型对2类驾驶员的横向控制行为建立计算仿真模型,分析其心理机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新驾驶员的横向控制技能不足,表现为横向偏差显著地大于熟练驾驶员,同时这一不足在弯路时比直路时更明显,新驾驶员弯路行驶时显著地偏向弯道外侧,而熟练驾驶员不发生外侧偏移;(2)使用认知体系结构建模的方法,以较近和较远的视觉注意点远点距离,可以模拟仿真出2组驾驶员弯路行驶外侧偏移的差异.本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可以为改进驾驶培训和开发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提供认知心理学上的理论支持,也能为以ACT-R为代表的计算认知模型应用提供样例和经验.
曹石秦裕林沈模卫
关键词:汽车驾驶驾驶经验驾驶安全
对侧延迟活动:视觉工作记忆信息存储的ERP指标被引量:3
2012年
视觉工作记忆与人的众多基本认知能力有密切关系,是当前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获得的对侧延迟活动(contralateral delay activity,CDA),是目前已知唯一可实时追踪视觉工作记忆中存储的客体信息的神经指标,能有效反映视觉工作记忆存储的客体数目.近10年来,众多研究者运用CDA在揭示视觉工作记忆的机制与作用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就CDA的来源、基本特性(幅值、时间进程、神经基础、产生机制)进行系统总结阐述,然后就CDA在研究、临床中的应用予以简要总结,最后对CDA研究中需进一步探明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展望.
高在峰郁雯珺徐晓甜尹军水仁德沈模卫
关键词:视觉工作记忆
闪光滞后效应并非知觉延迟差异所致被引量:2
2010年
闪光滞后效应(flash-lag effect)是指在与运动物体一致的位置上呈现闪光(flash),知觉上闪光落后于运动物体的视错觉。延迟差异理论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视觉系统加工闪光的速度比加工运动物体慢。根据该理论,作者预测:如采用知觉加工速度更快(或更慢)的客体替代闪光,应能相应地产生更小(或更大)的闪光滞后效应。为了检验该预测,作者以"客体突现"(onset)和"客体消失"(offset)替代闪光滞后实验中的闪光,结果发现,"突现"的知觉滞后大于"消失",但时序判断任务表明"突现"的知觉延迟比"消失"短。该结果并不支持延迟差异理论。
沈模卫董一胜周吉帆马飞张海琦
与用客体表征连续性解释OSPBs效应的商榷被引量:2
2010年
Mitroff等人的研究发现了OSPBs效应量反映的客体运动方式与主观报告结果相分离的现象,并以两可刺激情景或实体性原则违背假设对该现象作了解释。本文以3个实验与其研究进行了商榷。结果表明,两可刺激情景与实体性违背均不能解释上述分离现象(实验1);其实验范式中混入了距离因素(实验2与实验3)和方位朝向因素(实验1)。基于本研究的结果,笔者认为Mitroff等人的OSPBs效应是由距离效应和方位倾斜效应所致,即可能主要反映了基于空间的选择性注意的影响,而不能以客体表征连续性加以解释。
董一胜王慈崔杨水仁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