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2181)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蒋玲谢艳周克华夹访贤胡秀慧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双酚
  • 2篇双酚A
  • 2篇甲状腺
  • 1篇碘酸
  • 1篇碘酸钾
  • 1篇远处转移
  • 1篇增殖
  • 1篇乳头
  • 1篇乳头状
  • 1篇乳头状癌
  • 1篇椎体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增殖
  • 1篇腺癌
  • 1篇难治
  • 1篇甲酸
  • 1篇甲状腺癌
  • 1篇甲状腺乳头状...
  • 1篇骨密度
  • 1篇股骨

机构

  • 3篇山东大学
  • 1篇菏泽医学专科...
  • 1篇包头医学院第...

作者

  • 3篇蒋玲
  • 1篇夹访贤
  • 1篇张晓黎
  • 1篇刘燕
  • 1篇周克华
  • 1篇范珊珊
  • 1篇郝兰香
  • 1篇张晓晨
  • 1篇张婧
  • 1篇谢艳
  • 1篇李杰
  • 1篇李亚男
  • 1篇胡秀慧
  • 1篇张永红

传媒

  • 2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碘酸钾和双酚A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碘酸钾和双酚A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BHP10-3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10-3~10-10mol/L碘酸钾和10-3~10-10mol/L双酚A(BPA),10-7mol/L碘酸钾+10-8mol/L双酚A培养BHP10-3细胞后,采用CCK-8细胞增殖活性法测定细胞增殖,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周期,采用w estern-blot印迹法和RT-PCR法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周期调控基因(CyclinD1)在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细胞相比,10-7mol/L碘酸钾组、10-8mol/L双酚A组以及10-7mol/L碘酸钾联合10-8mol/L双酚A组,细胞吸光光度值增加(P<0.05);G0-G1期细胞比例减少,S期细胞比例增加(P<0.05);CyclinD1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均增加(P<0.05)。结论碘酸钾和双酚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增殖。
李亚男蒋玲胡秀慧张晓黎李杰
关键词:碘酸钾双酚A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
双酚A对大鼠椎体及股骨骨密度的影响
2016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双酚A(BPA)对雌性F344大鼠椎体及股骨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4周龄雌性F344大鼠,体质量(53.90±4.23)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BPA50组[50 mg/(kg·d)]、BPA200组[200 mg/(kg·d)]、BPA400组[400 mg/(kg·d)]和苯甲酸雌二醇(EB)组[1 mg/(kg·3 d)],每组8只。双酚A(溶解于玉米油中)采用灌胃方式给药,EB行腹腔注射给药,正常对照组给予溶剂玉米油等体积灌胃。观察并记录各组精神状态、体毛脱落及体质量变化。药物干预13周后于10%水合氯醛麻醉下,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椎体及右侧股骨骨密度。结果 BPA200组体质量最低,BPA200、BPA400组体质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15)。EB组体质量最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BPA200组椎体骨密度最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BPA50组右侧股骨骨密度最低,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EB组椎体骨密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8)。结论一定剂量的双酚A可明显抑制大鼠体质量增长并显著降低大鼠椎体及股骨骨密度。
张婧郝兰香张晓晨张永红范珊珊刘燕蒋玲
关键词:双酚A苯甲酸雌二醇骨密度椎体股骨
远处转移分化型甲状腺癌碘难治危险因素及生存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分析远处转移的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临床危险因素及生存情况。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5年9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核素治疗室收治的77例远处转移DTC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碘难治(radioiodine—refractory,RAI—R)组和碘治疗有效(radioiodine—efficient,RAI—E)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已行^131I治疗的1077例DTC患者中,存在远处转移者77例,占7.15%;远处转移DTC中RAI-R组25例,占32.47%。RAI—R组DTC发生远处转移时平均年龄为(56.2±16.0)岁,中位年龄57岁,男女比例1:2.57。(2)单因素分析显示远处转移碘难治性DTC与发生远处转移时年龄〉45岁、病理类型为甲状腺滤泡型甲状腺癌(FTC)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生远处转移时年龄〉45岁及病理类型为FTC是远处转移DTC碘难治的独立危险因素。(3)RAI—R远处转移DTC患者3年生存率为75%,5年生存率为62%;RAI—E远处转移DTC患者随访期间全部存活。远处转移DTC中RAI—R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RAI—E组。结论(1)发生远处转移的DTC中RAI—R患者所占比例不低,为32.47%,女性多于男性。(2)发生远处转移时年龄〉45岁和病理类型为FTC是远处转移DTC碘难治的独立危险因素。(3)RAI—R远处转移DTC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RAI—E远处转移DTC患者。
谢艳蒋玲周克华夹访贤
关键词:远处转移分化型甲状腺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