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527-005)

作品数:18 被引量:138H指数:7
相关作者:何晓青王剑伟王子健程莉韦玉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理学
  • 3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荧光
  • 3篇再生水
  • 3篇污染
  • 3篇病毒
  • 2篇饮用
  • 2篇饮用水
  • 2篇藻毒素
  • 2篇色谱
  • 2篇铜绿微囊藻
  • 2篇微囊藻
  • 2篇微囊藻毒素
  • 2篇污染物
  • 2篇稀有
  • 2篇轮状
  • 2篇轮状病毒
  • 2篇挥发
  • 2篇挥发性有机
  • 2篇封闭群
  • 2篇LAMP
  • 1篇淡水发光菌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华中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生...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浙江省环境监...
  • 1篇宁波市环境保...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篇刘文清
  • 3篇高志贤
  • 3篇何晓青
  • 3篇张玉钧
  • 2篇王剑伟
  • 2篇张海军
  • 2篇肖雪
  • 2篇马新华
  • 2篇程莉
  • 2篇杨丽
  • 2篇王志刚
  • 2篇段静波
  • 2篇陈翔
  • 2篇李晓丽
  • 2篇欧国荣
  • 2篇王子健
  • 2篇陈吉平
  • 2篇韦玉梅
  • 2篇刘楠
  • 1篇洪正昉

传媒

  • 3篇生态毒理学报
  • 2篇色谱
  • 1篇解放军预防医...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科技导报
  • 1篇水产科学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环境化学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大气与环境光...
  • 1篇环境科技
  • 1篇中国毒理学会...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特征荧光光谱的铜绿微囊藻MC-LR的快速预测
2011年
以自然水体为培养基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进行了为期95天的实验室培养。测量了铜绿微囊藻不同生长阶段培养水体的三维荧光光谱和同步扫描荧光光谱,并且同步分析了藻类叶绿素a浓度和胞外微囊藻毒素MC-LR浓度.结果表明:根据三维荧光光谱得到荧光信号A、信号X和信号C,分别代表类蛋白、海洋腐殖酸和类富里酸.对各荧光信号强度与细胞外微囊藻毒素MC-LR浓度以叶绿素a浓度进行归一化,发现二者在藻类衰亡期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且最大值出现的时间较为一致,两者表现出显著的线性相关性.因此,结合荧光光谱特征信号和叶绿素a浓度可以实现对藻毒素MC-LR浓度的快速预测.就实验方法而言,Δλ=80 nm的同步扫描荧光光谱法相对于三维荧光光谱法具有耗时少、测量简便等优点,可以完整反映荧光信号A、X和C的强度,更适合用于以藻毒素快速预测为目的的水体荧光光谱在线分析.
段静波花日茂刘文清张玉钧王志刚肖雪王欢博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三维荧光光谱
超高效亲水作用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水中的苦味酸及苦氨酸被引量:13
2014年
建立了一种超高效亲水作用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水中苦味酸及其降解产物苦氨酸的方法。采用 Acquity UP-LC BEH HILIC亲水作用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Waters)分离,用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检测。地表水样品经过0.2μm滤膜过滤之后即可直接进样,加标回收率达89%~107%;废水样品通过固相萃取( SPE)净化后进样分析,加标回收率达72%~101%。方法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为4.9%~14.7%。本方法对苦味酸和苦氨酸的检出限分别为0.1μg/L和0.3μg/L。此方法快速、准确,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样品前处理方法简便易行,适用于地表水、废水样品的检测。
钱飞中朱丽波徐能斌冯加永洪正昉徐立红陈钟佺汪晟乐
关键词:亲水作用色谱串联质谱苦味酸
基于荧光传感方法的藻类在线监测被引量:6
2010年
湖泊水库严重的水质富营养化导致水华大面积暴发,已成为目前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实现水华暴发前后浮游藻类种群结构变化过程(主要包括浮游藻类种群组成、数量变化过程)的有效监测是分析水华发生的生态学机制、掌握水华的生消过程和实现水华预警的基础。本文基于藻类活体荧光光谱技术、嵌入式微控制技术和实时采集与处理技术,研发出具有实时在线监测能力的藻类在线荧光仪,可实现不同光谱组藻类(蓝藻、绿藻和褐藻)的分类测量。通过对比实验分析发现,藻类在线荧光仪对蓝藻、绿藻和褐藻的分类测量误差均小于17.88%。同时,巢湖外场实验表明藻类在线荧光仪具有长期稳定的运行能力。具有以上指标的藻类在线荧光仪在水环境监测、水华监测预警和水质富营养化现状评估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殷高方张玉钧王志刚肖雪张恺段静波赵南京刘文清
关键词:在线监测
15种取代酚对淡水发光菌Q67的毒性及定量构效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为了更加准确和便捷地预测各种取代酚类化合物的急性毒性,以淡水发光菌Q67(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为受试生物,测定了15种典型取代酚的急性毒性;采用logD(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UMO(分子最低空轨道能)和MW(分子量)等取代酚的7种主要结构参数,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了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QSAR)模型。结果表明,15种取代酚的EC_(50)在5.76×10^(-6)~1.27×10^(-3)mol·L^(-1)之间,且有很好的剂量-效应关系;QSAR模型的主成分分析显示,-logEC_(50)与logD、LUMO和MW值正相关,且logD对模型的贡献最大,即越容易与Q67菌结合的酚类化合物对其的急性毒性越大;建立的QSAR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Q^2_(EXT)=0.91,RMSE=0.49)和较高的稳定性(Q^2_(CUM)=0.58),能够用于预测其他酚类化合物对Q67菌的急性毒性。
张辉李娜马梅刘光斌
关键词:取代酚淡水发光菌偏最小二乘
Cu^(2+)对羽摇蚊幼虫(Chironomus plumosus)口器致畸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Cu2+对羽摇蚊幼虫的急性毒性效应。设定0.005、0.010和0.020 g·L-1 3个Cu2+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暴露试验,分别于试验24、48、72和96 h时测定摇蚊幼虫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结果表明,Cu2+对羽摇蚊幼虫体组织CAT和SOD有明显影响,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GST活性在暴露72 h后表现为受诱导作用(P<0.05),并在96 h时达到最高值(P<0.01)。对经0.005、0.010和0.020 g·L-1 3个Cu2+浓度梯度刺激7 d后摇蚊幼虫的口器致畸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致畸率与Cu2+暴露浓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李浩王琴邓金钗覃剑晖马徐发
关键词:CU2+抗氧化酶口器致畸
麦穗鱼耗氧率和窒息点的测定被引量:9
2013年
为研究麦穗鱼的基础代谢水平和特点,将暂养7d的麦穗鱼停食24h后,放入自行设计的封闭流水式呼吸室内,调节水位及进出口流量,测定两种规格麦穗鱼的耗氧率、耗氧量和窒息点。试验结果表明,平均体长(9.24±3.06)cm、体质量(12.32±1.44)g的麦穗鱼在水温为(24.0±0.1)℃时的耗氧率和耗氧量分别为(0.16±0.01)mg/(g·h)、(1.54±0.83)mg/(尾·h);平均体长(4.10±0.06)cm、体质量(0.53±0.09)g的麦穗鱼在温度为(16.5±0.5)℃时耗氧率和耗氧量分别为(0.59±0.24)mg/(g·h)、(0.31±2.01)mg/(尾·h),平均体质量(12.32±1.44)g,平均体长(9.24±3.06)cm的麦穗鱼在水温(24.0±0.1)℃,pH 7.4的条件下,窒息点为0.58mg/L。麦穗鱼的耗氧率夜间略高于白天,但差异不显著;麦穗鱼的耐低氧能力属中等偏弱水平。
杨坤祝东梅王卫民
关键词:麦穗鱼耗氧量耗氧率窒息点
新型水蒸气顶空富集装置在饮用水中痕量挥发性有机物非目标筛查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1年
以饮用水中痕量挥发性有机物(VOCs)非目标筛查为目的,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大体积水样高倍富集装置。对其精馏管长度、回收冷凝液体积、吸收介质等影响富集效果的关键因素进行了优化。该装置以水蒸气为吹扫气,同时以水作为吸收剂,将1 L水样富集浓缩至5 mL后,可使原有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P&T-GC-MS)分析VOCs的灵敏度提高1~2个数量级。用该方法对某净水厂的源水与出厂水进行了痕量VOCs的定性分析与比较。与传统P&T-GC-MS方法相比,本方法对两种水样的污染物检出数目由原来的无检出和5种分别提高至16种和35种。分析结果表明饮用水消毒前后污染物的种类及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马慧莲张海军田玉增王龙星陈吉平
关键词:饮用水挥发性有机物吹扫捕集
基于LAMP的人轮状病毒检测方法及其在水环境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3年
环介导的恒温扩增(LAMP)是新兴的一种快速DNA扩增技术,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反应迅速、设备简单等特点,在人类病毒性疾病的诊断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为快速、高效地检测人轮状病毒,根据其特异性的VP7基因,设计了一套特异性引物对该基因进行LAMP,同时优化其反应条件。结果表明,LAMP最佳反应条件为:镁离子终浓度3 mmol/L,甜菜碱终浓度1 mol/L的25μL体系,65℃反应90min。扩增终产物酶切分析得到的条带大小与预期结果(280bp、193bp和78 bp)相吻合,以人轮状病毒、星状病毒及诺如病毒为模板进行特异性测试没有发生交叉反应。将人轮状病毒质粒等倍稀释后分别用LAMP及PCR检测其灵敏度,分别达到5.08 copies/μL和5.08×102copies/μL。用优化的LAMP分别检测北京地区12个生活饮用水及12个再生水水样,其人轮状病毒检出率分别为16.7%(2/12)和25%(3/12)。研究表明,LAMP是一种程序简单、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的检测手段,在人轮状病毒的快速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杨柏云韦玉梅杨丽宋涵杨海霞何晓青
关键词:微生物学人轮状病毒LAMP饮用水再生水
再生水处理过程中轮状病毒的变化规律及风险评价被引量:6
2009年
为探讨污水处理厂不同处理工艺段对轮状病毒(Rotavirus)的去除效果及再生水回用中轮状病毒对暴露人群的健康风险水平,于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连续对北京市某污水厂各工艺段出水的轮状病毒进行了分析,并应用Beta-Possion模型对回用再生水中轮状病毒对暴露人群的健康风险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36个实测水样中,轮状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样品13个,占总样品数的36.1%.阳性样品主要分布在2006年11月、12月和2007年1月、2月、4月、8月和10月所采集的样品中,各月份阳性样品所占比例分别依次为100%、100%、100%、33.3%、66.7%、33.3%和100%.二级处理工艺对轮状病毒的去除率为2.68-lg,二级处理出水经过混凝沉淀和砂滤两种深度处理后得到再生水,深度处理工艺平均去除率为3.01-lg.二沉出水回用对不同职业暴露人群的年均感染概率风险值范围为0.35×10-2~10.36×10-2,再生水回用不同职业暴露人群年平均感染风险概率值范围为0.23×10-2~6.82×10-2,二沉出水、再生水回用导致的道路喷洒职业工人轮状病毒暴露感染风险值最大,分别达到了39.65×10-2和36.82×10-2,存在着一定的健康风险.
张德友何晓青程莉谢响明王东红王子健
关键词:实时荧光定量PCR轮状病毒污水处理
封闭群稀有鮈鲫对几种常见化学品的敏感性被引量:15
2014年
采用96h急性毒性试验检测了稀有鮈鲫封闭群和野生群对重铬酸钾、五氯酚、氯化汞、对氯苯胺、氯化镉等几种常见化学品的敏感性差异,并通过7d亚慢性毒性试验以及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毒性试验检测了对氯苯胺、氯化镉对稀有鮈鲫封闭群的亚慢性毒性.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Cr6+、五氯酚、Hg2+、对氯苯胺和Cd2+对稀有鮈鲫封闭群的96h LC50分别为69.0mg/L,111.4,56.9μg/L,35.5,12.2mg/L;Cr6+对封闭群的96h LC50低于野生群(99.8mg/L)(P<0.05),Hg2+和PCP对封闭群96h LC50与野生群(65.8,105.6μg/L)无显著差异(P>0.05).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和7d亚慢性毒性测试结果表明,Cd2+和对氯苯胺暴露后封闭群在孵化率、畸形率、死亡率、生长等方面均表现出毒性效应,其中生长指标更为敏感.以生长为观测指标,2种试验的结果无显著差异,对Cd2+的NOEC均为0.1mg/L,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试验中对氯苯胺的NOEC为2mg/L,7d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对氯苯胺的NOEC为4mg/L.本研究证明了稀有鮈鲫封闭群对化学药品的敏感性高,可作为化学品生态毒理学测试的种源.
吴本丽曹岩罗思王剑伟
关键词:封闭群CLOSEDCOLONY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