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DL13BA05)

作品数:3 被引量:37H指数:3
相关作者:陈立新段文标刘少冲王丽霞王敬华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林隙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松林
  • 1篇天然红松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特征
  • 1篇林隙更新
  • 1篇林隙特征
  • 1篇林型
  • 1篇阔叶
  • 1篇阔叶红松
  • 1篇阔叶红松林
  • 1篇混交
  • 1篇混交林
  • 1篇红松林
  • 1篇不同林型

机构

  • 3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农村技术...

作者

  • 3篇刘少冲
  • 3篇段文标
  • 3篇陈立新
  • 1篇杜珊
  • 1篇赵健慧
  • 1篇王敬华
  • 1篇王丽霞
  • 1篇李少博
  • 1篇张超
  • 1篇梁薇薇
  • 1篇李亦菲
  • 1篇李少然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大小林隙光照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4年
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隙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形状和大小进行量化的基础上,对林隙内及其附近林分的光量子通量密度(DPPF)进行了连续的定位观测,分析了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3个不同大小林隙的面积分别为G1(528.13 m2)、G2(295.17 m2)、G3(83 m2),形状指数分别为1.524、1.455、2.146。每个林隙中心及林隙边缘各点光量子通量密度均为单峰型的日变化,呈南—北、东—西方向上的不对称分布。各时刻光量子通量密度的大小顺序分别为DPPF G1>DPPF G2>DPPF G3。3个不同大小林隙光量子通量密度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和空间均存在差异。各林隙中心月平均光量子通量密度与林外光量子通量密度的比例分别为59.46%、35.34%、17.71%,林内和林隙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林隙光量子通量密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林隙面积、形状和所处地理位置等的不同,各地观测结果不尽一致,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需要进行长期深入连续的观测。
刘少冲段文标陈立新
关键词:阔叶红松林林隙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特征被引量:20
2013年
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隙的线状密度为31.78个/km,冠空隙和扩展林隙所占的面积比例分别为15.71%和30.78%;冠空隙的年干扰频率为0.46%,干扰轮回期约为434.8a。冠空隙的大小变化在42.12—372.52m2之间,平均为153.37m2;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在98.65m2—633.10m2之间,平均为300.44m2。冠空隙和扩展林隙面积分布格局均符合Weibull分布。林隙形成方式主要为干基折断,占总形成木总数的35.29%,其次为掘根风倒,占28.43%。平均每个林隙的形成木为4.98株,由红松、白桦、枫桦、冷杉形成,径级在20—30 cm之间,高度在15—30 m之间。冠空隙的直径与高度比值的相对频率的分布呈单峰型曲线,当比值为0.30—0.45时,出现峰值;而扩展林隙的直径与高度比值的相对频率的分布呈双峰型曲线,当比值分别为0.75—0.90和1.05—1.15时,出现峰值。林隙边缘木胸径级的多度分布和高度级多度分布符合Weibull分布,但不符合正态分布。约13.41%的边缘木未出现偏冠现象,偏冠率在0.5—0.7之间的边缘木占70.49%。
刘少冲王敬华段文标陈立新王丽霞杜珊赵健慧
关键词:林隙特征
影响不同林型天然红松混交林林隙更新的土壤特征因子被引量:13
2017年
采用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统计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小兴安岭天然红松混交林3种不同林型(椴树红松混交林(TP)、枫桦红松混交林(BP)、云冷杉红松混交林(PAP))的林隙及其邻近郁闭林分的土壤特征因子和树木更新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旨在阐明林隙土壤特征因子对树木更新的影响,从而为小兴安岭天然红松混交林植被更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数据和实践参考。结果表明:郁闭林分土壤有机质、全氮质量分数显著高于3种不同林型的林隙。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BP内与其他林型之间差异显著。3种林型林隙内p H值均略高于其郁闭林分,但与其差异均不显著。3种林型林隙内更新总密度、幼树更新密度与郁闭林分差异显著(P<0.05),PAP林隙中更新总密度和幼树更新密度最高。BP林隙面积与更新密度相关不显著,乔木幼苗、幼树更新密度与有机质(r=-0.400,r=-0.475)、全氮均呈显著负相关(r=-0.519,r=-0.603)。TP林隙内全氮与乔木幼苗更新密度呈正相关(r=0.092),而与乔木幼树更新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0.585)。PAP林隙内全氮与乔木幼苗、幼树更新密度均呈负相关。郁闭林分幼苗更新密度分别与有机质、全氮、速效钾、p H值、脲酶和蛋白酶呈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全氮是影响林隙和郁闭林分树木更新的关键因素。
刘少冲陈立新段文标张超李少博李亦菲李少然梁薇薇
关键词:林隙土壤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