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08SJB7900024)

作品数:10 被引量:346H指数:6
相关作者:仇方道佟连军杨如树朱传耿姜萌更多>>
相关机构:徐州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城市
  • 3篇矿业
  • 3篇矿业城市
  • 2篇物质流
  • 2篇物质流分析
  • 2篇经济差异
  • 2篇可持续发展能...
  • 2篇包络分析
  • 2篇边缘区
  • 2篇DEA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增长轴
  • 1篇省际
  • 1篇省际边缘区
  • 1篇适应性
  • 1篇数据包络
  • 1篇数据包络分析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脱钩

机构

  • 9篇徐州师范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天津市开垦征...

作者

  • 9篇仇方道
  • 7篇佟连军
  • 3篇杨如树
  • 3篇朱传耿
  • 3篇姜萌
  • 2篇沈正平
  • 2篇张兆臣
  • 1篇王利香
  • 1篇尹君
  • 1篇张敬
  • 1篇高迎春
  • 1篇马随随
  • 1篇李博
  • 1篇钱进

传媒

  • 2篇地理研究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年份

  • 3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被引量:123
2009年
省际边缘区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关注的新领域。论文采用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1996~2005年淮海经济区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趋势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①淮海经济区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在空间上两极分化并集聚的态势与经济差异的演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空间极化成为该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②HH型县域显著向鲁南集中,LL型县域显著向皖北、豫东集中,表明东西差异成为淮海经济区经济差异的主要表征;③包括投资能力、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等在内的经济动力机制、空间作用机制、边缘区发展政策、省际边界阻隔机制等是淮海经济区经济差异变动的主要驱动机制。
仇方道佟连军朱传耿杨如树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空间自相关
基于脱钩模型的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以徐州市为例被引量:20
2011年
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是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采用物质流分析、脱钩分析和分解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了1995—2007年徐州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脱钩类型、可持续状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徐州市DMI和DPO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4%和0.91%,而GDP年均增长率为12.62%,二者之间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物质代谢效率的提升又使其发展方式呈现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型的趋势;资源投入、废物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出现弱脱钩现象,表明徐州经济系统正处于显著的弱可持续发展态势;经济规模扩大和技术效应抑制作用减弱是引起煤炭城市资源环境约束性增强、可持续发展降低的主要驱动因素。
仇方道沈正平张敬佟连军
关键词: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脱钩分析物质流分析
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被引量:128
2009年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EDSA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95—2006年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及空间作用类型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苏北、鲁南、豫东、皖北4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苏北内部、鲁南内部差异是淮海经济区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高水平县域沿主要交通线方向扩展,形成沿京沪线(泰安-徐州段)、兖石线、沿海3条经济发展轴;低水平县域沿京九线形成不发达走廊,并在豫皖边界地区出现低水平-低增长并陷入贫困陷阱的集聚区;根据县域与相邻县域的关系,将淮海经济区县域分为扩散型、极化型、“沉陷”型、“传染”型。
仇方道朱传耿佟连军杨如树
关键词:县域经济差异ESDA增长轴
基于DEA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以徐州市为例被引量:6
2010年
从投入产出角度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指标,采用DEA模型,测度和分析了1990-2007年徐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发现徐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是由配置效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技术创新共同支撑构成的动态反馈系统;徐州市效率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能力都呈强波动上升趋势;徐州市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高,但配置效率偏低,技术创新能力波动大,对经济增长贡献小;提升徐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是技术创新和配置效率,从这个角度看,徐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徐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轨迹整体发展良好,波动性不断加强,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杨如树仇方道张兆臣姜萌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能力包络分析MALMQUIST指数
矿业城市的物质代谢分析——以徐州市为例
2011年
资源利用与污染治理决定着矿业城市物质代谢效率的高低,对城市的生态建设起着关键作用,是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DEA模型和生态效率度量模型,从资源利用和污染治理的角度对徐州市1995年-2007年的物质代谢演变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利用分形理论对其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徐州市物质代谢效率在1995年-2007年期间以5%的年增长率稳步提高,其中资源利用与污染处理能力的年增长率分别为6.4%和4%,与地区生产总值12.7%的年增长率存在较大差距,表明徐州的经济发展依旧是以相当的生态环境影响为代价;在现有的政策条件下,徐州市物质代谢效率将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文章最后提出资源利用与环境治理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徐州物质代谢效率的增长速度。
张兆臣仇方道姜萌
关键词:矿业城市物质代谢DEAR/S分析
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2
2009年
江苏省是我国主要的"粮仓"之一,其粮食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乃至社会稳定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结合的方法,揭示建国以来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江苏县市间粮食产量的差异呈拉大态势,粮食总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域占多数,且呈集中趋势愈加明显;从区域尺度看,苏南地区在江苏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在不断下降,粮食生产重心由苏南逐步向苏北转移,尤其是里下河平原成为江苏粮食生产的集中地区。定量分析表明,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等因素是影响江苏省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仇方道钱进佟连军沈正平
关键词:粮食生产影响因素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5
2010年
主体功能区划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空间框架的约束性重构,是以经济增长、人口发展和制度公平三者之间的有机协调为基本诉求的包容性增长战略在空间上的体现。通过从理论基础、方法论和管治3个方面系统总结与分析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加强主体功能区划空间定位、主体功能区划过程相对标准化、主体功能区划动态调整机制、主体功能区外部效应等方面研究,是今后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的重点领域和趋势。
马随随朱传耿仇方道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划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评价被引量:48
2011年
在对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易损性、敏感性、稳定性和弹性等适应性要素构建了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据此对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分异特征、类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呈正态分布;从资源类型看,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系统适应性呈现冶金类>综合类>煤炭类>石油类的特征;从空间格局看,呈现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变化趋势;从发展阶段看,呈现老年期>中年期>幼年期的递变规律;从城市规模看,呈现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的递变规律。据此,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分为4种类型,即高适应能力、协调发展类型;高适应能力、环境优先类型;低适应能力、协调发展类型;低适应能力、环境优先类型。
仇方道佟连军姜萌
关键词:适应性产业生态系统矿业城市
石家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也是协调城市化与耕地保护矛盾的关键所在。以不同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源,应用分类后比较法,解译提取1994年和2002年石家庄市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分析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作用机制,协调耕地保护和城市建设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以期为石家庄市城市土地利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高迎春王利香佟连军尹君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建成区
基于MFA和DEA的东北地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被引量:13
2009年
本文应用MFA和DEA模型,以14个典型矿业城市为案例,对1995年-2006年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①东北地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平均水平较高,且整体呈提升趋势;②从资源类型看,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迅速提升,而石油、冶金、综合3类城市则在降低;从发展阶段看,老年阶段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中、幼年阶段呈下降趋势,尤以幼年阶段显著;从城市规模看,特大型和中等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呈下降之势,而大型矿业城市则显著提升;从地区分布看,辽宁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比较平稳,吉林省呈下降趋势,而黑龙江省则呈较大幅度提高之势;③纯技术效率是驱动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主导因素,而规模无效是造成矿业城市DEA无效的主要原因,合理调控投入规模成为促动东北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仇方道李博佟连军
关键词:物质流分析数据包络分析可持续发展能力矿业城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