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CMB00-722)

作品数:18 被引量:96H指数:5
相关作者:冉玉平王廷华徐新运张连双周雪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昆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细胞
  • 4篇背根
  • 4篇背根节
  • 4篇备用背根节
  • 4篇部分背根切断
  • 3篇念珠
  • 3篇念珠菌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瘤
  • 3篇免疫
  • 3篇基因
  • 3篇角质
  • 3篇角质形成
  • 3篇角质形成细胞
  • 3篇白念珠菌
  • 2篇异常综合征
  • 2篇永生细胞系
  • 2篇源性
  • 2篇增生
  • 2篇增生异常综合...

机构

  • 12篇四川大学华西...
  • 8篇四川大学
  • 5篇昆明医学院
  • 1篇贵阳医学院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周雪
  • 5篇张连双
  • 5篇徐新运
  • 5篇冉玉平
  • 5篇王廷华
  • 4篇周光平
  • 4篇李甘地
  • 4篇刘卫平
  • 3篇章为
  • 3篇吴琦
  • 3篇赵秀军
  • 3篇李福民
  • 3篇段德鉴
  • 3篇蒋献
  • 2篇步宏
  • 2篇刘霆
  • 2篇周桥
  • 2篇孟文彤
  • 2篇王特为
  • 2篇李俸媛

传媒

  • 11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9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念珠菌对角质形成细胞Toll样受体2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和甘露聚糖对人角质形成细胞Toll样受体2(TLR2)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白念活菌和甘露聚糖分别刺激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24h,然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TLR2mRNA表达,免疫组化SP法检测TLR2蛋白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有TLR2mRNA和蛋白表达,白念珠菌和甘露聚糖刺激角质形成细胞24h后,TLR2表达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角质形成细胞有TLR2mRNA和蛋白水平的组成性表达,白念珠菌和甘露聚糖对TLRR2表达均无明显影响,推测角质形成细胞表面可能存在多个识别念珠菌及其产物甘露聚糖的受体,TLR2只是其中之一。
段德鉴冉玉平蒋献李福民吴琦周光平
关键词:白念珠菌TOLL样受体2人角质形成细胞免疫组化SP法甘露聚糖半定量分析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核糖体蛋白S13基因在NK/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NK/T细胞淋巴瘤核糖体蛋白S13(RPS13)基因的表达。方法提取石蜡包埋NK/T细胞淋巴瘤组织总RNA,逆转录为c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NK/T细胞淋巴瘤RPS13表达水平。结果20例NK/T细胞淋巴瘤RPS1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结论RPS13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这可能在NK/T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杨帆刘卫平何妙侠唐琼兰赵莎张文燕夏庆杰李甘地
关键词:NK/T细胞淋巴瘤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白念珠菌对角质形成细胞β防御素-2 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及其菌体成分对人角质形成细胞β防御素-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解、反复冻融、超声破碎和超速离心等方法制备真菌成分;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白念珠菌及其菌体成分刺激人角质形成细胞24h后β防御素-2mRNA表达。结果正常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永生细胞系HaCaT均有β防御素-2mRNA的少量表达,白念珠菌、白念珠菌细胞壁提取物和纯甘露聚糖可以使β防御素-2mRNA表达增强(P值分别<0.01、0.05和0.01),而白念珠菌培养上清液和细胞浆提取物对β防御素-2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白念珠菌可上调角质形成细胞β防御素-2mRNA的表达,甘露聚糖可能是起诱导作用的活性成分。角质形成细胞通过表达β防御素-2在皮肤黏膜的抗感染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段德鉴蒋献冉玉平李福民吴琦周光平
关键词:MRNA表达白念珠菌防御素人角质形成细胞永生细胞系细胞浆
部分背根切断对备用背根节神经元CNTF、PDGF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 研究部分去背根对备用背根节神经元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CNTF)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作猫备用背根模型 ,分别在 3d、7d及 14 d时取备用背根节用 CNTF抗血清、PDGF抗血清行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染色。分别计数各组阳性神经元总数以及大、中小阳性神经元的数量。结果 两因子在备用背根节的大、中小神经元均有表达。 CNTF阳性神经元总数及中小阳性神经元数均在 3d时明显减少 (P<0 .0 5 ) ,7d、14 d时与正常比较无差异 ,大阳性神经元在各个时间段与正常相比无差异。PDGF阳性神经元总数及中小阳性神经元数在 3d、7d时均较正常显著减少 (P<0 .0 5 ) ,14 d时与正常无差异 ,大阳性神经元数各个时间段均无差异。结论 部分背根切断对备用背根节内不同神经元表达 CNTF、PDGF有不同的影响。
张连双章为王廷华徐新运赵秀军李永红周雪
关键词: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备用背根节
分泌型脑膜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分泌型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对9例分泌型脑膜瘤分别进行HE、过碘酸-希夫(PAS)和PAS酶消化后(PAS—D)染色;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R、PR、CEA、CK、EMA和MIB-1等标记;1例肿瘤进行电镜观察。结果9例分泌型脑膜瘤分别位于碟骨嵴、左顶部或额部;5例有明显的肿瘤周围水肿;9例中7例随访时间6~88月,未见复发;组织学特点:细胞质内或细胞间均可见大小不等的透明包涵体,血管周细胞增生;9例包涵体PAS染色及PAS—D染色均呈阳性;免疫表型检测显示9例肿瘤细胞PR阳性,8例ER阴性,7例包涵体和周围细胞CEA、CK、EMA阳性。1例MIB-1阳性率为5%,余8例MIB阳性率不超过2%。电镜观察见细胞间腔隙形成及含有粘液的细胞。结论分泌型脑膜瘤是一种少见的颅内脑膜瘤亚型,显示腺上皮分化,复发率低,预后较好。
李新军张红英郎志强魏兵陈卉娇步宏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临床病理特征
白念珠菌对角质形成细胞NF-κB核移位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观察白念珠菌(简称白念)及其菌体成分对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核因子κB(NF-κB)表达及核移位的影响,进一步揭示白念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方法分别采用酶解、反复冻融、超声破碎和超速离心等方法制备白念菌体成分,白念、白念菌体成分和纯甘露聚糖分别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同培养1.5h和3h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CSM)检测细胞NF-κB的表达。结果正常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NF-κB主要表达于胞浆;白念、白念细胞壁提取物和纯甘露聚糖刺激细胞1.5h后NF-κB在细胞核表达明显增加,细胞浆明显减少(P<0.01),3h后又恢复到刺激前的状态;而白念培养上清液、细胞浆提取物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后NF-κB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白念和甘露聚糖均可引起角质形成细胞NF-κB向细胞核内转移,进而活化该转录因子,调控靶基因的转录。甘露聚糖可能是白念引起NF-κB活化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
段德鉴冉玉平蒋献李福民吴琦周光平
关键词:白念珠菌角质形成细胞核移位
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在版纳微型猪近交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永生细胞系的整合和表达研究
2005年
目的检测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在猪细胞长期传代过程中的基因整合和表达。方法通过提取已建立的版纳微型猪近交系(BM I)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SC s)永生细胞系的DNA及细胞总RNA,用PCR、RT-PCR方法检测PERV前病毒gag、po l和env基因的整合和表达,并对PERV的亚型进行鉴定。结果从原代BM I-M SC s至连续传代到150、180代的BM I-M SC s细胞基因组中都检测到了PERV前病毒DNA的整合及其mRNA的表达,PERV亚型为PERV-A、B型。结论PERV在BM I近交过程中及猪细胞体外长期传代过程中均未消失,PERV基因已经整合入其天然宿主的基因组内并能稳定表达。
于萍刘瑾张立李胜富步宏李幼平程惊秋陆燕蓉龙丹
关键词: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永生细胞系异种器官移植人兽共患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突变初探
2008年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关系是近年来血液肿瘤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分析MDS患者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COI和COII是否存在不同于正常组织的突变,这些突变是否为"热点突变"。18例MDS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年龄20-70岁。18例中RA2例,RCMD 3例,RAEB 7例,AML(MDS转化)5例,MPD/MDS 1例。分别提取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和颊粘膜细胞的总DNA,用PCR方法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COI和COII的高度突变区,以获得528 bp(7181-7709)基因片段,产物经纯化后双向测序,将结果与DNA文库标准序列和患者自身正常组织对应序列比较,对突变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检测的18例患者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COI和COII中高度突变区528 bp的片段中共发现3个单核苷酸序列突变,分别为7674 T→C,7353 A→G和7702 Ins G。前2个突变存在于相同个体的颊黏膜细胞和骨髓细胞,导致编码的异亮氨酸改变为蛋氨酸,蛋氨酸改变为缬氨酸。7702 Ins G插入仅见于骨髓细胞,导致移码,这可能与MDS细胞突变有关。结论:本研究病例中没有发现文献报道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COI和COII"热点突变",但发现3个新突变,提示mtDNA突变在MDS发病中仍然是一个异质性很大的复杂现象,可能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前期或伴随现象。
侯理刘霆孟文彤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突变
43例孤立性浆细胞瘤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研究被引量:22
2006年
目的观察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病埋表现和免疫表型,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43例孤立性浆细胞瘤(含髓外浆细胞瘤24例,骨孤立性浆细胞瘤19例)作临床病理观察及随访,SP法免疫表型分析(CD20、CD79a、PC、IgK、Igλ、IgA、IgD、IgE、IgG和IgM)。结果24例髓外浆细胞瘤患者年龄3~70岁(平均年龄49岁),男女比2.5:1,22例发生于鼻腔或鼻副窦,肺、扁桃体各1例。19例骨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年龄36~72岁(平均53岁),男女比1:1,发生于脊柱8例,骨盆3例,锁骨、肋骨、股骨各2例,桡骨、胫骨各1例。均表现为局部新生物。组织学特征为:①粘膜坏死和溃疡形成,肿瘤细胞呈弥漫性浸润,②分化成熟的瘤细胞形似正常浆细胞,分化不成熟的瘤细胞形似中心母细胞;③间质少,血管丰富或形成血湖;④淀粉样物质沉积。免疫表型:①43例之瘤细胞均表达CD79a,均不表达CD20,其中41例呈PC阳性,②43例均呈Ig轻链限制性表达(31例λ,12例κ)IgG型39例,IgA型1例,IgG/IgM双表达2例,IgA/IgG双表达1例。结论孤立性浆细胞瘤有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诊断时高分化者应注意与反应性增生、粘膜相关淋巴瘤相区别;低分化者应与大细胞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和低分化癌相区别。
杨帆刘卫平蒋莉莉李俸媛廖殿英李甘地
关键词:浆细胞瘤髓外临床病理免疫表型
针刺及内源性c-Fos、c-Jun对体外培养备用背根节的影响
2007年
目的探讨部分背根切除和针刺及内源性c-Fos和c-Jun对体外培养备用背根节(DRG)的作用。方法制备备用根猫模型;采用针刺备用根猫模型、细胞培养以及在部分培养液中加入抗c-Fos/c-Jun抗体的方法,将实验分为针刺组、抗c-Fos抗体组、抗c-Jun抗体组及备用DRG组;并用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抗体行免疫细胞化学ABC法染色进行神经元鉴定。结果免疫组化染色可见95%以上的细胞为N SE阳性反应的细胞,且为典型的体外培养的DRG神经元。体外培养备用根组、抗c-Fos抗体组、抗c-Jun抗体组神经元突起的平均长度均比针刺组短(P<0.05);抗c-Fos/c-Jun抗体组均比备用根组长(P<0.05)。结论针刺可促进体外培养DRG神经元的突起生长作用;内源性c-Fos、c-Jun可能对体外培养DRG神经元突起生长有促进作用。
王特为王廷华周雪张连双徐新运
关键词:部分背根切断针刺C-JUNC-FOS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