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639)

作品数:20 被引量:185H指数:8
相关作者:许莉萍阙友雄陈如凯林剑伟张木清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6篇甘蔗
  • 9篇黑穗病
  • 7篇基因
  • 5篇黑穗病菌
  • 5篇病菌
  • 4篇甘蔗黑穗病
  • 3篇抗病
  • 3篇抗病基因
  • 3篇甘蔗黑穗病菌
  • 2篇电泳
  • 2篇英文
  • 2篇杂交
  • 2篇杂交后代
  • 2篇真菌
  • 2篇同源
  • 2篇同源序列
  • 2篇抗病基因同源...
  • 2篇抗性
  • 2篇抗性评价
  • 2篇黑穗病抗性

机构

  • 14篇福建农林大学
  • 4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19篇许莉萍
  • 16篇阙友雄
  • 12篇陈如凯
  • 10篇林剑伟
  • 7篇张木清
  • 5篇陈天生
  • 3篇徐景升
  • 2篇张积森
  • 2篇江克清
  • 1篇潘大仁
  • 1篇邹添堂
  • 1篇阮秒鸿
  • 1篇陈平华
  • 1篇黄文华
  • 1篇陈由强
  • 1篇林玮
  • 1篇张凌燕
  • 1篇李依龙

传媒

  • 4篇作物学报
  • 4篇热带作物学报
  • 3篇生物技术通讯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亚热带农业研...
  • 1篇Journa...

年份

  • 6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5篇200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与甘蔗抗黑穗病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筛选(英文)被引量:25
2004年
为了寻找与由黑粉菌 (UstilagosictamineaSyd .)引起的甘蔗黑穗病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 ,从而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MAS)手段提高抗病育种效率 ,用甘蔗抗病亲本Co10 0 1为母本 ,用感病亲本Ya71- 374为父本 ,配置杂交组合创制抗病性分离群体为材料 ,采用人工接种新植蔗 ,田间种植方法鉴定分离个体新植和宿根的抗病性 ,借助RAPD和集群分离分析法 (BSA) ,筛选出一个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多态性片段 ,并在抗、感池中的个体和池外部分个体上得到验证 ,该片段大小约 5 2 0bp.对该片段的进一步克隆、测序和转换研究还在进行中 ,研究结果为抗病育种的MAS奠定了基础 .图 2表 3参
许莉萍陈如凯
关键词:甘蔗分子标记RAPDBSA
甘蔗品种黑穗病抗性评价体系的建立(英文)被引量:33
2006年
为了建立甘蔗品种黑穗病抗性评价体系,选用9个引进品种,设计一个包括6个对照品种在内的田间试验。首次采用混合小种进行人工浸渍接种,通过整个新植蔗生长季病害进展曲线下的面积、茎感染率和株感染率3个病情指数,以及病害流行学参数潜伏侵染期和持续发病期的分析,对其抗病性进行评价。在分析以上参数相关程度的基础上,引进了系统聚类分析法进行进一步评价。结果显示:9个引进甘蔗品种中,ROC26属于感病品种,其余属于抗病或高抗品种;3个病情指数和持续发病期的两两相关均为显著正相关,潜伏侵染期与这些参数的相关为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在类间距离大于1.0的条件下,可将15个品种聚为6类,进一步明确了各品种抗黑穗病性的相似程度;抗性鉴定标准对照种NCo310、F134、NCo376和Ya71-374的应用,明确了接种源为小种1和小种2,通过一次接种试验,明确了供试品种对2个小种的抗性水平,标准对照种的抗性表现,还说明了本生长季发病条件基本是适宜的。本文建立的甘蔗品种抗黑穗病评价体系是切实可行的。
阙友雄许莉萍林剑伟陈天生陈如凯李依龙
关键词:甘蔗黑穗病抗性评价相关系数
生物技术与甘蔗
本文着重评述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遗传操作和标记鉴定领域的现状,前者主要涉及离体培养、功能基因和启动子的克隆、遗传转化的技术及转基因植株的培育,后者主要谈及标记分析的群体的构建及目标性状的标记...
许莉萍陈如凯潘大仁
关键词:甘蔗
文献传递
甘蔗黑穗病菌培养基的筛选及基因组DNA分离技术被引量:6
2004年
为了获得甘蔗黑穗病菌多态性分析所需的DNA,在对来自福建等6个省(区)的13个甘蔗黑穗病菌菌株单孢分离、培养基筛选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种快速、简便提取甘蔗黑穗病菌DNA的方法,并通过凝胶电泳和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对提取的DNA的质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取的DNA纯度高,条带完整,适合于分子生物学操作。
阙友雄邹添堂许莉萍
关键词:甘蔗黑穗病菌单孢分离凝胶电泳
甘蔗杂交后代黑穗病抗性评价与抗感池构建被引量:4
2009年
为研究甘蔗杂交后代黑穗病抗性的遗传变异,构建抗病、感病近等基因池,配置了2个杂交组合,其中组合1为CP84-1198×科5,组合2为ROC20×桂糖73-167,对2个组合部分后代进行2次新植人工接种黑穗病抗性鉴定,调查并分析了5个病害参数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病害有关参数中,发病持续期(SSD)与最大累计丛感染率(IPmax)、最大累计茎感染率(ISmax)、病情消长曲线下的面积(∑AUDPC)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IPmax与最短潜伏期(LP)在不同作物季间重演性高。应用2个病害流行学参数SSD和LP以及3个病情指数IPmax、ISmax和∑AUDPC作为聚类指标,采用欧氏距离及最长距离法,对2个组合的杂交后代部分个体的抗性进行聚类分析,构建了2对遗传背景不同的抗、感黑穗病近等基因池,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阙友雄林剑伟黄文华林玮许莉萍
关键词:甘蔗杂交后代黑穗病抗性
对甘蔗受黑穗病菌侵染后差异表达基因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7
2009年
采用12个3′锚锭引物和8个5′随机引物构建引物组合,运用DDRT-PCR差异显示方法,分析NCo376和F134两品种接种黑穗病菌前后的基因表达差异。经克隆、测序和半定量RT-PCR验证,获得7条真实差异表达片段,这些片段分别同GenBank中编码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核糖体蛋白基因、NAD-依赖型苹果酸脱氢酶基因、氨基转移酶基因、乙烯响应相关结合蛋白基因、RNA聚合酶特异转录起始因子和反转录转座子的序列的同源性达28%~99%。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受甘蔗黑穗病菌和水杨酸的调控,不依赖于过氧化氢的作用机制,在甘蔗根、茎、叶中表达的抗病基因组成型表达,但表达水平较低。推测甘蔗受黑穗病菌侵染后,可能通过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的诱导,促使植保素合成增多,以此抵抗或抑制病原菌的胁迫。该结果丰富了甘蔗与黑穗病菌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为甘蔗抗黑穗病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阙友雄许莉萍陈如凯
关键词:甘蔗甘蔗黑穗病MRNA差异显示差异表达基因
Evolutionary Study of Ustilago scitaminea:Geography-specific but not Host-specific
Smut disease in sugarcane caused by the fungus Ustilago scitaminea Syd. is popular in sugarcane-producing coun...
QUE You-xiong LIN Jian-wei YANG Jing XU Li-ping~(**) Key Lab of Sugarcane Eco-Physiology & Genetic Improvement,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uzhou 350002,China
文献传递
A simple and versatile protocol for isolation of RNA from plant, fungi and animal被引量:5
2008年
QUE You-xiong LI Wei XU Jing-sheng XU Li-ping ZHANG Mu-qing
关键词:RNA分离TRIZOL
利用斑茅cDNA芯片研究甘蔗受黑穗病菌侵染后基因差异表达被引量:7
2009年
为了解甘蔗抗黑穗病的分子机制,利用斑茅干旱胁迫cDNA芯片检测了甘蔗受黑穗病菌胁迫后的基因差异表达。经杂交,在cDNA芯片的3860个模板中,有效差异表达(Ratio值≥2.0或≤0.5)的基因为101个,其中上调55个,下调46个。部分基因的定量PCR验证表明,芯片杂交结果可靠。上调表达基因经测序、冗余序列剔除,一共获得36个uniqueESTs。已知功能的22个上调表达基因,涉及多条生理代谢途径,如光合作用、离子转运和核酸代谢途径;以及多种分子水平的进程,如基因转录、蛋白质合成与修饰以及细胞信号转导等。另外,还检测到14个未知功能基因。结果表明,甘蔗对黑穗病的抗性具有复杂的机制。本研究为解释甘蔗受黑穗病菌胁迫后的基因差异表达及其网络构建奠定了基础,还为今后系统研究甘蔗对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机制提供技术支持。
阙友雄许莉萍林剑伟徐景升张积森张木清陈如凯
关键词:甘蔗黑穗病菌斑茅CDNA芯片差异表达基因
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序列标记在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被引量:45
2007年
传统的真菌分类主要根据真菌菌株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与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提升了真菌分类鉴定研究的手段。真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在进化上比编码区快,种内的不同菌株之间高度保守,但在种间变化极大,故可为真菌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遗传信息。简要综述了ITS序列分析技术在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现状、相关问题及前景。
林剑伟阙友雄陈天生许莉萍张木清
关键词: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真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