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70413257X)

作品数:9 被引量:46H指数:3
相关作者:丁凯阳朱薇波刘欣蔡晓燕姬文灿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卫生厅临床医学应用技术项目安徽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应用技术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骨髓
  • 4篇细胞
  • 3篇异常综合征
  • 3篇增生
  • 3篇增生异常综合...
  • 3篇增殖
  • 3篇综合征
  • 3篇骨髓增生
  • 3篇骨髓增生异常
  • 3篇骨髓增生异常...
  • 2篇性疾病
  • 2篇血管
  • 2篇血管新生
  • 2篇造血
  • 2篇增殖性
  • 2篇增殖性疾病
  • 2篇突变
  • 2篇肿瘤
  • 2篇疗效
  • 2篇免疫

机构

  • 6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8篇丁凯阳
  • 5篇朱薇波
  • 3篇蔡晓燕
  • 3篇姬文灿
  • 3篇刘欣
  • 2篇朱守伟
  • 2篇杨会志
  • 2篇夏亮
  • 2篇曾庆曙
  • 2篇皖湘
  • 2篇武琳琳
  • 1篇戴兰
  • 1篇汪健
  • 1篇董宁征
  • 1篇徐修才
  • 1篇王志华
  • 1篇朱微波
  • 1篇郑昌成
  • 1篇白霞
  • 1篇阮长耿

传媒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生命科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对NB4细胞裸鼠种植瘤生长及血管生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建立裸鼠体内NB4/VEGF—C细胞种植瘤模型,探索VEGF—C及其受体对白血病细胞生物学性状影响。方法每组9只4—5周龄的BALB/c裸鼠,经4Gy^60Co照射后腋窝皮下分别接种1x10。个NB4/VEGF—C、NB4/pcDNA3.1细胞(对照组),观察成瘤性,3周后处死裸鼠。免疫组化法检测NB4/VEGF—C细胞组种植瘤组织切片微血管密度及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NB4/VEGF—C及对照细胞在裸鼠腋下均成瘤,NB4/VEGF—C细胞组肿瘤生长速度快于对照组,NB4/VEGF—C细胞组与对照组瘤体体积分别为(631.44±114.42)mm。和(491.22±70.05)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NIM/VEGF—C细胞与对照组瘤块质量分别为(321.78±27.84)mg和(288.57±40.12)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免疫组化检测显示NB4/VEGF—C细胞组种植瘤组织切片微血管密度及BCL-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VEGF—C不仅诱发NB4细胞种植瘤体的血管新生,而且可能通过VEGFR-3信号途径促进白血病细胞增殖及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抑制细胞凋亡。
丁凯阳白霞阮长耿戴兰董宁征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NB4细胞血管新生细胞增殖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组织中血管新生和凋亡相关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骨髓组织中CD34阳性细胞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凋亡相关蛋白FasL、Bcl-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1例MDS患者骨髓活检的石蜡标本,分成两组:A组包括难治性贫血(RA)与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性难治性贫血(RAS)共12例,B组为原始细胞增多性难治性贫血(RAEB)19例,1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DS患者及对照组骨髓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CD34、FasL和Bcl-2的蛋白表达状况。结果 MDS患者的MVD值高于对照组,A组与对照组间无差异(P>0.05),而A组与B组间MVD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CD34在B组MDS的单个核细胞表达,阳性率为10.5%±3.4%;而在A组以及对照组MDS骨髓CD34阳性细胞率分别为3.6%±1.5%、0.4%±0,明显低于高危MDS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MDS及对照组骨髓中有核细胞Bcl-2阳性细胞表达率与B组相比明显减少,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FasL正相反,A组MDS高表达,而B组表达较低,两组差异明显(P<0.01)。结论异常的血管新生及骨髓细胞凋亡受阻可能参与了MDS骨髓造血异常的病理生理过程,在MDS的发生、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骨髓组织切片多个指标联合免疫标记对于MDS诊断、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作用。
丁凯阳张瑰红王志华姬文灿朱薇波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管新生凋亡CD34免疫组织化学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9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WHO亚型分布、细胞遗传学特点及其与MDS诊断分型、疾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9例成人原发MDS患者的染色体核型、WHO分型及预后情况,随访观察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99例MDS患者难治性贫血(RA)型26例(26.26%);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幼粒细胞增多(RAS)型6例(6.06%);难治性贫血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型23例(23.23%);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型44例(44.44%)。按IPSS预后分组,中危Ⅱ和高危组的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低危和中危Ⅰ组(X^2=17.88,P〈0.01);中危Ⅱ和高危组患者进展为急性白血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和中危Ⅰ组(X。=40.22,P〈0.01)。按IPSS染色体核型分组,预后好、中、差的患者中位存活期分别为45(95%CI:39~51)、37(95%CI:25~49)和23(95%CI:13~31)个月,Log-rank检验三组总体生存(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中国有别于西方国家MDS患者的WHO亚型分布,染色体核型分析是MDS诊断分型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丁凯阳姬文灿朱薇波吴竞生蔡晓燕刘欣杨会志郑昌成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染色体核型分析WHO分型
伴有t(8;2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多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了解伴有t(8;2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生物学特征及多因素对其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54例伴有t(8;21)AML患者,以同期收治的83例正常染色体核型的AML患者作为对照。分析细胞形态学、染色体、免疫表型、AML1/ETO表达及临床疗效等资料。结果54例t(8;21)AML患者M2型占59.2%,初诊时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47.92±21.63)%,CD34、CD33、CD7、CD117、CD19阳性率分别为66.04%、43.40%、3.71%、67.92%、62.26%,附加染色体异常占44.4%。完全缓解(CR)率、复发率、平均CR持续时间分别为75.68%、55.56%、225 d。结论 t(8;21)AML与正常染色体核型AML比较,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骨髓原始细胞数较低(P<0.05),高表达CD34、CD19、CD117(P<0.05),低表达CD33、CD7(P<0.05),CR率和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8;21)AML中,CD19表达对缓解率影响不大,CD7与CD19共表达、继发性或合并有其他基因异常等多提示预后不良,t(8;21)AML的疗效及预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不能单纯依靠t(8;21)来评估疗效及预后。
朱守伟丁凯阳徐修才朱薇波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疗效预后因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c/ebpα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alpha,C/EBPα)基因的表达及其在MDS发病、病情进展中的意义。应用Taqman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Q-PCR)方法检测33例MDS患者和14例正常对照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c/ebpα mRNA的表达,分析其在MDS中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MDS低危组和高危组c/ebpα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t=3.310,p<0.01,t=6.260,p<0.001),且c/ebpαmRNA在MDS高危组中的表达水平较低危组降低(t=2.709,p<0.05)。MDS患者中c/ebpα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血象无明显相关性,但MDS患者c/ebpαmRNA低表达组的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明显高于c/ebpα mRNA高表达组(p<0.01)。结论:c/ebpα基因表达的下调与MDS的发病密切相关,c/ebpα基因可能是诱导MDS发病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标志;c/ebpα表达下调的程度与MDS的病情进展有密切关系。
姬文灿丁凯阳朱薇波汪健张磊吴竞生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实时荧光定量PCR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0
2021年
背景:针对淋巴瘤的治疗方案包括化学治疗、局部放射治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免疫治疗等。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预后,被推荐为复发难治性和(或)高侵袭性淋巴瘤的一线治疗方案。目的:分析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因素等,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血液科移植病房,行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74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与结论:①随访截至于2020-05-15,确诊至移植中位时间为8(3-8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7(2-59)个月;②所有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0(+8至+17)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12(+9至+22)d;③移植后无进展生存60例,复发13例,复发患者中死亡11例,1例于移植后11个月因肺部感染死亡;④4例移植前为进展期患者均于移植后7个月内因原发病进展死亡;⑤74例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年总生存率为78.5%,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5.8%;移植前国际预后指数≤2分及>2分患者移植后2年总生存分别为93.9%,66.4%(P=0.003),2年无进展生存分别为85.6%,65.5%(P=0.017);⑥移植前有骨髓侵犯及无骨髓侵犯患者移植后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5.5%,91.9%(P=0.001);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3.1%,88.7%(P<0.001);⑦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2年总生存率优于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100%vs.82.5%,P=0.026);一线巩固治疗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率优于挽救治疗组(84%vs.48.9%,P=0.01);患者年龄、移植前缓解程度对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影响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⑧结果表明,大剂量化疗联合
曹琳琳丁凯阳宋浩吴国林胡茂贵范丹丹周晨阳王翠翠封媛媛
关键词:干细胞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淋巴瘤疗效影响因素总生存率
转录因子与造血调控被引量:2
2010年
血细胞生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转录因子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而转录因子的表达具有阶段和细胞系特异性。在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髓系和淋巴系细胞等的成熟过程中,众多转录因子既相互作用又表现出各自的特异性。转录因子数目较多,该文仅就一些与造血细胞分化、成熟相关的转录因子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朱守伟丁凯阳
关键词:转录因子造血细胞造血调控
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与血栓栓塞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 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JAK2V617F点突变发生情况及与血栓栓塞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107例MPN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及序列测定方法,检测MPN患者JAK2V617F点突变发生情况,结合JAK2V617F点突变阳性与阴性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情况,探讨其在疾病诊断及与血栓栓塞发生之间的意义.结果 ①107例MPN患者中共检出71例患者存在JAK2V617F突变,总突变率为66.4%.107例MPN患者共发现34例患者存在血栓栓塞(发生率为31.8%).②血栓发生率真性细胞增多症(PV)组为34.8%,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组32.6%,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组22.2%,三组间χ^2=0.96,P>0.05.34例血栓患者中,JAK2V617F阳性患者28例,阴性患者6例,两组间χ^2=5.71,P<0.05.65例年龄≥60岁患者27例并发血栓栓塞(41.5%),42例年龄<60岁者中7例并发血栓栓塞(16.7%),两组间比较χ^2=7.28,P<0.01.结论 MPN患者JAK2V617F发生率较高,JAK2V617F阳性及高龄(≥60岁)患者更易并发血栓栓塞,对不明原因血栓患者进行JAK2筛查可明确是否存在早期不典型MPN.
夏亮丁凯阳蔡晓燕朱薇波刘欣杨会志皖湘武琳琳曾庆曙吴竞生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增殖性肿瘤突变JAK2V617F血栓形成
87例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JAK2及MPL基因突变位点研究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探讨JAK2V617F及MPLW515L/K点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87例MPN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及序列测定方法,检测MPN患者骨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JAK2V617F及MPLW515L/K点突变的发生情况,结合JAK2V617F及MPLW515L/K点突变阳性与阴性2组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探讨其在疾病诊断及分子发病机制中的意义。结果:87例MPN患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3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33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18例]中共检出55例患者存在JAK2V617F突变,总突变率为63.2%(55/87),其中PV28例,突变率77.8%(28/36);ET17例,突变率51.5%(17/33);PMF10例,突变率55.6%(10/18)。JAK2V617F阳性PV和ET患者WBC及Hb水平高于阴性患者(P<0.05);JAK2V617F阳性PMF患者WBC及PLT高于阴性患者(P<0.05)。JAK2V617F阳性MPN患者血栓发生率高于阴性患者(P<0.05)。24例JAK2阴性的ET及PMF患者中未能检测到MPLW515L/K。结论:MPN患者JAK2V617F发生率较高,JAK2V617F阳性MPN患者血细胞计数高于阴性患者,更易罹患血栓栓塞。
夏亮吴竞生丁凯阳蔡晓燕朱微波曾庆曙刘欣皖湘武琳琳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增殖性肿瘤突变JAK2V617F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