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5025)

作品数:38 被引量:307H指数:12
相关作者:周永灿谢珍玉王世锋姜柯君王际英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学海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幼鱼
  • 14篇幼鱼生长
  • 10篇大菱鲆
  • 9篇星斑川鲽
  • 7篇体成分
  • 6篇脂肪代谢
  • 6篇体组成
  • 5篇代谢
  • 5篇免疫
  • 4篇牙鲆
  • 4篇脂肪水平
  • 4篇脂肪酸组成
  • 4篇石斑
  • 4篇石斑鱼
  • 4篇饲料
  • 4篇糖萜素
  • 4篇添加糖萜素
  • 4篇投喂
  • 3篇胆汁
  • 3篇胆汁酸

机构

  • 17篇山东省海洋资...
  • 15篇上海海洋大学
  • 15篇山东省海洋水...
  • 6篇海南大学
  • 5篇山东省淡水渔...
  • 4篇烟台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天津农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4篇王际英
  • 8篇张利民
  • 7篇李宝山
  • 6篇周永灿
  • 5篇马晶晶
  • 5篇王世锋
  • 5篇谢珍玉
  • 4篇郝甜甜
  • 4篇郭伟良
  • 4篇孙永智
  • 4篇姜柯君
  • 3篇刘立明
  • 3篇乔洪金
  • 3篇孙建珍
  • 3篇杨秀兰
  • 3篇柳旭东
  • 3篇杜荣斌
  • 3篇张德瑞
  • 2篇姜志强
  • 2篇胡文婷

传媒

  • 6篇渔业科学进展
  • 5篇第九届世界华...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2篇海洋科学
  • 2篇渔业现代化
  • 2篇水产学报
  • 2篇水产科学
  • 2篇水生生物学报
  • 2篇动物营养学报
  • 2篇天津农学院学...
  • 2篇长江大学学报...
  • 2篇热带生物学报
  • 1篇齐鲁渔业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海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烟台大学学报...
  • 1篇水产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7
  • 6篇2016
  • 8篇2015
  • 18篇2014
  • 13篇2013
  • 1篇2012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哈氏弧菌中草药筛选及其活性成份提取工艺的优化被引量:3
2013年
为给中草药在水产病害防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琼脂扩散法筛选出具有抗哈氏弧菌活性的中草药———鸡血藤,优化了其抗哈氏弧菌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首先筛选提取溶剂乙醇的最适体积分数,然后采用单因素法初步优化了提取液料比、浸润时间、温度和提取时间,之后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结合响应面分析法进一步优化,最优提取条件为液料比5.00mL∶0.0744g,浸润66min,温度98.5℃,提取180min,抗哈氏弧菌活性成分提取得率的预测极值为17.043%,在最优条件下,4次平行验证,抗哈氏弧菌活性成分提取得率为(17.086±0.027)%,为优化前的1.71倍,验证值与预测值间相对误差为0.3%,模型预测准确可靠。对鸡血藤在水产病害防控中开发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邓恒为周永灿谢珍玉王世锋邓小琴郭伟良
关键词:哈氏弧菌鸡血藤响应面
微粒饲料中以微藻粉替代鱼油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稚鱼生长存活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以18日龄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稚鱼为研究对象,通过11 d的生长实验,研究了添加不同比例的微藻粉替代鱼油对牙鲆稚鱼生长、存活率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鱼油组(FO)为对照组,以裂壶藻粉(Schizochytrium sp.)、微绿球藻粉(Nannochloropsis sp.)和橄榄油替代不同比例的鱼油,配制成5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分别命名为鱼油组(FO),50%混合替代组(M50)、100%混合替代组(M100)、100%裂壶藻橄榄油替代组(S100)、100%微绿球藻橄榄油替代组(N100)。结果显示,微藻粉替代鱼油对牙鲆稚鱼的生长无显著影响;含有裂壶藻的各饲料组(M50、M100、S100)成活率显著高于FO组和N100组(P?0.05);微藻粉替代鱼油不影响牙鲆稚鱼主要脂肪酸的组成;Pe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C14:0、C16:1n-7、C18:2n-6、C20:0、C18:3n-3、C22:0、C20:4n-3、EPA、C22:5n-6和DHA的百分含量均与其饲料中的百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饱和脂肪酸、总单不饱和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以及DHA/EPA比率均与其饲料组成表现出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微藻作为脂肪源替代鱼油完全可以满足牙鲆稚鱼的生长和发育,各种脂肪酸均可以被牙鲆稚鱼充分消化和吸收,并且添加两种微藻后提高了稚鱼的DHA含量和DHA/EPA比率,与鱼油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了牙鲆稚鱼的成活率。因此,以微藻替代鱼油在牙鲆稚鱼的培育中是可行的。
乔洪金王际英张利民孙春晓李宝山丛超宋志东柳旭东
关键词:微粒饲料鱼油
壳聚糖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脂肪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5
2013年
为了探讨饲料中添加壳聚糖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脂肪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46.03±0.11)g的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用壳聚糖等比例替代基础饲料中0(D0,对照组)、0.25%(D1)、0.50%(D2)、1.00%(D3)、2.00%(D4)的α-纤维素来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进行64天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1)各处理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及摄食率(DFI)均随壳聚糖含量的升高而升高,脏体比(VSI)随壳聚糖含量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添加壳聚糖对各组的饲料系数(FCR)及存活率(SR)无显著影响(P>0.05);(2)各处理组全鱼脂肪含量随壳聚糖含量升高而降低,D4组显著低于D0组(P<0.05)且全鱼脂肪含量与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呈高度正相关;(3)D4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D0组(P<0.05),其他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D2组血清抗超氧阴离子(O2-)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处理组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溶菌酶(LZM)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分别在D3组、D3组、D2组、D2组达到最高(P<0.05);各处理组血清白蛋白(Alb)及总蛋白浓度(TP)浓度均随壳聚糖含量的升高而升高,且D4组显著高于D0组(P<0.05)。实验证明,在配合饲料中添加壳聚糖能够显著提高星斑川鲽幼鱼生长性能和机体抗氧化能力并降低机体脂肪含量;以增重率及抗氧化能力为综合评价指标,星斑川鲽幼鱼饲料壳聚糖的适宜添加量为0.50%。
王际英蒋锦坤张利民李宝山冯德智姜柯君张德瑞孙永智
关键词:壳聚糖星斑川鲽脂肪含量抗氧化能力
饲料中添加微藻替代鱼油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生长、体成分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在饲料添加富含DHA的裂壶藻和富含EPA的微拟绿球藻替代鱼油对牙鲆幼鱼的影响.在饲料中分别添加50%鱼油(F50S50),50%(M50F25S25)和100%微藻(M100)配制成三组实验饲料,并以添加100...
乔洪金宋志东马晶晶李宝山柳旭东王际英张利民
关键词:牙鲆DHA
奥利亚罗非鱼适宜投喂频率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选取平均体质量为(45.35±0.21)g的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co aureus)240尾,随机分配到12个网箱中,试验分为4组,每组3重复,每重复20尾鱼,以不同的投喂频率(一天3次、一天2次、两天3次和一天1次)持续饲喂60d,探讨了投喂频率对奥利亚罗非鱼幼鱼的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频率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奥利亚罗非鱼增重率(WGR)与特定生长率(SGR)(P<0.05),对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投喂频率的减少,幼鱼脏体指数显著升高,一天1次与两天3次频率组显著高于其余2组(P<0.05)。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奥利亚罗非鱼全鱼水分与粗蛋白含量逐渐下降,粗脂肪含量逐渐上升(P<0.05)。肌肉中粗脂肪含量也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逐渐上升,粗蛋白含量逐渐下降(P<0.05)。综合考虑生长性能、饲料利用、营养成分,奥利亚罗非鱼幼鱼适宜投喂频率为一天3次。
许鹏张延华马国红王秉利
关键词:奥利亚罗非鱼投喂频率体成分
水产动物饲料中氨基酸交互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在以往的水产动物氨基酸营养研究中,多数仅针对单一氨基酸进行研究。近些年来,氨基酸之间的关系以及具有相关性的氨基酸之间关系的研究报道在不断涌现。本文对近年来报道的水产动物饲料中氨基酸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综述,包括拮抗作用或节约作用。从功能性氨基酸、含硫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具有相关性的氨基酸之间的关系。另外,介绍了水产动物氨基酸交互作用的研究意义以及未来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韩雨哲高乔崔培赵子怡许迪亮姜志强任同军
关键词:水产动物氨基酸
温度对14株无乳链球菌溶血价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研究温度对无乳链球菌溶血价的影响,本文选择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和不同血清型的14株无乳链球菌,以2倍梯度稀释法分别测定了3个培养温度(25℃、30℃和37℃)对各菌株溶血价的影响,并测定了37℃下静置培养和振荡培养对各菌株溶血价的影响.结果表明,14株无乳链球菌的溶血价均显著受培养温度的影响,其中,有11株无乳链球菌的溶血价在37℃时最高、2株在25℃时最高、1株在30℃时最高,2015年分离自海南养殖场的5株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溶血价均在高温培养条件下较高.37℃下培养方式对无乳链球菌溶血价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4株实验菌株中有12株的溶血价受振荡影响显著,其中,有8株实验菌株的溶血价在静置培养时比振荡培养时显著升高、有4株实验菌株的溶血价在振荡培养时比静置培养时显著升高.
蒙爱云周永灿胡文婷吴梦晓王世锋谢珍玉郭伟良
关键词:无乳链球菌温度
氮、磷和铁对微拟绿球藻生物量和蛋白含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微拟绿球藻(Nannochloropsis.sp)作为水产养殖中常用的开口饵料,其蛋白含量对于水产动物幼苗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N、P、Fe 3种营养盐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的实验,测定了生物量和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微拟绿球藻的生物量和蛋白含量均受到N、P、Fe 3种营养元素的影响;在设置的营养盐浓度范围内,P对生物量的影响最大,而Fe对蛋白含量的影响最大;当N、P、Fe的浓度分别为24.6、1.1和0.2 mg/L时,生物量产量和蛋白含量均达到最高。
孙春晓王忠全周全利乔洪金王际英张利民
关键词:蛋白含量
基于稳定同位素分析不同蛋白源对大菱鲆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实验采用混合植物蛋白(玉米蛋白和大豆浓缩蛋白等氮1∶1混合)替代鱼粉蛋白投喂大菱鲆,通过测定不同饲料组和体组织中氮稳定同位素的值,估算氮同位素的周转率及不同蛋白源对大菱鲆生长的贡献比例。实验设计了4种配合饲料,在等氮等能的基础上,以混合植物蛋白分别替代饲料中0、10%、30%和50%的鱼粉蛋白,即CS0、CS10、CS30和CS50。将初始体重为(57.72±0.25)g的大菱鲆分成4组,每组设3个平行,实验周期为56d。实验开始后的7d、14d、28d、42d和56d采集并测定大菱鲆肌肉和肝脏中氮稳定同位素值(δ15N)。研究结果表明,当替代量达到50%时,大菱鲆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而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不同实验组间氮同位素的周转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的周转速度最快。各实验组肝脏的周转率均显著快于肌肉(P<0.05)。大菱鲆肌肉中氮同位素的周转半衰期(23.96—32.42d)显著高于肝脏的(12.38—16.83d)(P<0.05)。生长作用对大菱鲆肌肉氮同位素周转的贡献比例为57.33%—73.33%,而对肝脏的贡献比例为29.17%—36.10%。基于时间的周转模型估算氮同位素分馏系数(Δ)为1.83‰—2.83‰。采用Isosource软件计算显示,CS10、CS30和CS50组中鱼粉、玉米蛋白和SPC三种蛋白源对大菱鲆生长的贡献比例分别为80%、7%和13%,62%、11%和27%,46%、13%和41%。研究结果表明:生长作用和代谢作用共同驱动了氮稳定同位素在大菱鲆体组织中的周转代谢;氮稳定同位素在肝脏组织中的周转速度明显快于肌肉的,相应的周转半衰期更短;各实验组中SPC对大菱鲆生长的贡献均优于玉米蛋白。
李忠清夏斌张利民王际英李宝山孙永智王明辉
关键词:大菱鲆代谢
饲料脂肪水平对许氏平鲉脂肪沉积、血液生化指标及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5
2014年
以鱼油为脂肪源,分别配制脂肪水平为3.7%、6.8%、9.6%、13.1%、15.6%的5种实验饲料,对平均初始体质量为(7.13±0.03)g的许氏平鲉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实验,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许氏平鲉形体指数、脂肪沉积、血液生化指标与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肝体指数、脏体指数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显著提高(P<0.05),脂肪水平对肥满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许氏平鲉鱼体脂肪沉积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显著提高(P<0.05),15.6%全鱼、肌肉、肝脏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3.7%、6.8%组(P<0.05)。随着脂肪添加量的增加,许氏平鲉肝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和苹果酸脱氢酶(MHD)活性显著降低(P<0.05),15.6%与13.1%组G6PDH、MHD活性显著低于3.7%和6.8%组(P<0.05);肝酯酶(HL)和脂蛋白酯酶(LPL)活性显著升高(P<0.05),15.6%与13.1%组HL和LPL活性显著高于3.7%和6.8%组(P<0.05)。血液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CHO)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增加有下降的趋势,15.6%组的TG和CHO含量显著低于3.7%和6.8%组(P<0.05);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与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呈上升趋势(P<0.05),15.6%组最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研究表明,饲料脂肪水平对许氏平鲉形体指数、脂肪沉积、血液生化指标及脂肪代谢酶活性影响显著,但过高的脂肪水平将使许氏平鲉肝脏脂肪沉积增多,当饲料脂肪水平高于9.6%时不利于鱼类健康生长。
宋理平冒树泉马国红张延华许鹏
关键词:许氏平鲉脂肪水平脂肪沉积血液生化指标脂肪代谢酶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