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044119722)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韩本松范存义刘生和曾炳芳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2篇血管支架
  • 2篇组织工程血管
  • 2篇小口径
  • 1篇等离子体
  • 1篇血管形成
  • 1篇血管支架材料
  • 1篇再狭窄
  • 1篇人造血
  • 1篇人造血管
  • 1篇术后
  • 1篇术后再狭窄
  • 1篇四肢
  • 1篇猪血
  • 1篇猪血液
  • 1篇组织相容性
  • 1篇黏膜
  • 1篇小肠
  • 1篇小肠粘膜
  • 1篇小肠粘膜下层

机构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5篇范存义
  • 5篇韩本松
  • 4篇刘生和
  • 1篇曾炳芳

传媒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年份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表面纳米仿生改性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对猪血液相容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研究等离子体引发的小肠黏膜下层组织膜(SIS)表面纳米仿生改性对其血液相容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引发SIS膜表面纳米改性,通过扫描电镜检测SIS改性后表面纳米形态,并通过表面接触角和体外凝血时间检测,以及纳米改性后SIS管腔的长期通畅性和组织学检测来评价SIS膜的血液相容性。结果改性SIS膜表面呈现出“岛状”、“沟漕样”纳米仿生形态,水接触角降低,亲水性增强,表面自由能增大,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SIS小口径血管支架在6周仍保持通畅,组织学检测显示管腔内壁有完整的内皮覆盖。结论SIS膜表面通过等离子体进行纳米仿生改性,具有良好而持久的抗凝血性,表现出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韩本松范存义刘生和
关键词:仿生学小肠黏膜组织相容性
小肠粘膜下层表面肝素化及肝素化后其抗凝血性能的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等离子体引发血管组织工程支架——小肠粘膜下层(SIS)表面肝素化及肝素化后SIS膜的抗凝血性能。方法利用等离子体引发技术在SIS膜表面结合肝素,通过体外凝血时间检测及循环血流下观察肝索化SIS管腔的长期通畅性,以评价SIS膜的血液相容性。结果肝素结合到低温等离子体引发的SIS膜表面。肝素化SIS膜表面水接触角降低,亲水性增强,表面自由能增大,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肝素化SIS小口径血管支架保持通畅达6周。结论SIS膜表面通过等离子体进行肝素固化处理后具有良好而持久的抗凝血性能,表现出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韩本松范存义刘生和
关键词:血管支架等离子体小肠粘膜下层肝素化抗凝血性
四肢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以小肠黏膜下层组织(small-calibu tissue,SIS)为血管支架,在体内血流条件下培养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的可行性。方法自犬隐动脉分离出血管种子细胞,与Ⅰ型胶原蛋白凝胶均匀混合,种植于SIS膜表面,包绕3 mm聚乙烯棒制成3层管状支架,为实验组;制成单层无细胞管状支架,为对照组。两种支架作为血管移植物,分别植入15只犬两侧股动脉缺损处进行桥接吻合。术后进行彩超、组织学评价血管的形成过程。结果术后12周,14个3层血管支架保持通畅,通畅率为93.3%,有明显的血管生物结构形成。单层血管支架5个出现部分狭窄,只有3个完全通畅,通畅率为52.6%。结论SIS膜制成的3层血管支架能直接修复血管缺损,并能在体内环境中培形成生物化的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
韩本松范存义刘生和
关键词:血管四肢小口径
不同应力环境对组织工程血管形成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体内不同应力环境对组织工程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清洁级犬10只,体重15~20kg;切取一侧隐动脉10cm,消化、离心收集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与154ginI型胶原蛋白凝胶均匀混合,种植于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组织膜,包绕直径3mm、管壁厚度0.2mm的聚乙烯管,制备血管组织工程支架30支。将血管组织工程支架分别植于犬皮下、股四头肌和股动脉管壁外,即皮下组、肌内组和动脉周围组(n=10)。术后4周,取出培养组织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行组织工程血管形成评分及抗静水压检测。结果三种不同应力环境下的培养组织,在管腔结构、细胞生长增殖和组织塑形方面有明显差异。皮下组管腔结构不完整,内皮及平滑肌种子细胞增殖弱,SIS支架材料分解慢,腔面无内皮细胞覆盖;肌内组有完整管状结构形成,种子细胞有一定程度生长增殖,腔面见稀疏内皮细胞覆盖,少许SIS支架材料未分解,管壁细胞和纤维结构排列无序;动脉周围组可见完整血管样结构形成,种子细胞生长增殖良好,管腔有完整内皮细胞覆盖,平滑肌细胞形态、分布良好。皮下组、肌内组和动脉周围组组织工程血管形成总评分分别为5.529±0.272、8.875±0.248和14.824±0.253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静水压三组分别为67.0±5.8、104.0±7.6和247.0±3.5kPa,动脉周围组与皮下组和肌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力刺激对体内细胞增殖和组织工程血管形成有明显影响。
韩本松范存义刘生和曾炳芳
关键词:组织工程血管
小口径人工血管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5年
管腔再狭窄是导致外周人工血管植入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过去已就提高人工血管的管壁性能和抗凝技术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再狭窄导致人工血管,特别是口径小于5mm的人工血管长期通畅性问题依然没有满意的结果。因此本文就再狭窄的好发部位、组织学特征、发生机制以及包括损伤、炎症反应、顺应性、缝合方式等影响增生的一些因素进行综述。
韩本松范存义
关键词:小口径人造血管再狭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