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H020920020590)

作品数:7 被引量:65H指数:6
相关作者:李卓刘英李辉李俊红郭新会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多态
  • 5篇乙型
  • 5篇乙型肝炎
  • 5篇肝炎
  • 4篇HBV
  • 3篇单核
  • 3篇单核苷酸
  • 3篇单核苷酸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乙型肝炎病毒
  • 3篇受体
  • 3篇基因
  • 3篇基因多态性
  • 3篇核苷
  • 3篇核苷酸
  • 3篇肝炎病毒
  • 3篇病毒
  • 2篇单核苷酸多态...
  • 2篇单体型
  • 2篇受体基因多态...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沈阳市第四人...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7篇李卓
  • 6篇李辉
  • 6篇刘英
  • 6篇李俊红
  • 5篇高冀荣
  • 5篇郭新会
  • 4篇曾宪嘉
  • 4篇李洪权
  • 3篇单晶
  • 3篇勾春燕
  • 3篇潘利
  • 2篇高冀蓉
  • 2篇朱席林
  • 2篇陈冬梅
  • 1篇张作文
  • 1篇都特
  • 1篇郭新惠
  • 1篇勾春艳
  • 1篇钟崇芳

传媒

  • 2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HLA-DQA1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结局相关被引量:21
2006年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基因多态性是否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结局相关联。方法以213例HBV自限性感染者和420例慢性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进行HLA-DQA1基因分型,用EPI和SPSS软件分析DQA1多态性的分布频率及其组间差异。结果DQA1*0102在慢性乙肝组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HBV自限性感染组(15.47%比较20.42%,P<0.05),而DQA1*0201在慢性乙肝组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HBV自限性感染组(10.48%比较6.10%,P<0.05)。调整性别、年龄等混杂因素影响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HLA-DQA1其他等位基因相比,携带DQA1*0102者降低慢性乙肝发生的风险(P<0.05,OR=0.69,95%C I:0.49-0.96),而携带DQA1*0201者增加慢性乙肝发生的风险(P<0.05,OR=1.77,95%C I:1.09-2.87)。结论HLA-DQA1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影响HBV感染结局的重要宿主遗传因素。
陈冬梅高冀荣都特郭新会李卓刘英李辉
关键词:乙型肝炎HLA-DQA1基因多态性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联研究被引量:14
2006年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是否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结局相关联。方法以184例慢性乙肝患者和205名无症状HBV携带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分析VDR基因第2外显子FokⅠ位点、第9外显子TaqⅠ位点的多态性分布。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okⅠ位点FF基因型在慢性乙肝组的频率44.6%显著高于无症状HBV携带组的31.7%(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混杂作用后,结果仍然显示FF基因型在慢性乙肝组与无症状HBV携带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OR=1.95,P<0·05)。FokⅠ位点与TaqⅠ位点组成的FT单倍型在慢性乙肝组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无症状HBV携带组(OR=1.45,P<0.05),fT单倍型在慢性乙肝组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无症状HBV携带组(OR=0.72,P<0.05)。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HBV感染的遗传易感性。
李俊红陈冬梅李卓刘英高冀荣曾宪嘉钟崇芳朱席林勾春燕潘利单晶郭新会李辉
关键词:维生素D受体乙型肝炎遗传多态性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在无症状感染者、慢性乙肝和肝硬化患者中分布研究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HBV感染结局之间存在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征集300例无症状感染者、668例慢性乙肝患者和108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进行测定。结果在无症状携带组、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42·7%、91·0%和50·0%。无症状携带组HBV基因分布分别为B型28·1%、C型68·8%和混合型3·1%。慢性乙型肝炎为B型20·9%、C型72·0%和BC混合型7·1%。肝硬化组为B型11·1%、C型83·3%和混合型5·6%。不同组别的HBV病毒基因型构成比不同(χ2=9·981,P=0·041)。结论HBV病毒基因型可能是影响HBV感染结局的重要因素。
李洪权李卓张作文李俊红刘英高冀荣勾春艳郭新惠李辉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疾病感染慢性乙肝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阳性者家庭聚集性关系被引量:17
2006年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TaqⅠ和FokⅠ位点多态性与家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聚集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家系设计,征集27个病例家系成员288名和27个对照家系成员230名,分析VDR基因多态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VDR基因TaqⅠ和FokⅠ基因型进行测定。结果VDR-TaqⅠ的TT基因型的频率在病例家系显著高于对照家系(P<0·05),VDR-FokⅠ的CC基因型的频率在病例家系显著高于对照家系(P<0·05);Taq IT-Fok IC单体型在病例家系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家系(OR=1·67,P<0·05),而Taq IC-Fok IT单体型在病例家系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对照家系(OR=0·24,P<0·05);用感染过HBV的家系血源亲属进行分析,结果相近。结论VDR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影响家庭HBsAg阳性者聚集的重要遗传因素。
单晶王璐李卓刘英高冀蓉庞艳雷李俊红庞福民郭新会池洪治张长庚李辉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维生素D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单体型
维生素D受体基因TaqⅠ、FokⅠ单核苷酸多态与HBV感染结局关联探讨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TaqⅠT/C和FokⅠC/T多态性是否与HBV感染结局之间存在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募集212例HBV自限性感染者、244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和39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VDR基因TaqⅠ和FokⅠ基因进行分型测定。结果慢性乙肝组VDR-FokⅠC等位基因频率为45.8%,显著高于自限性感染组的38.2%(X2=6.43,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VDR-FokⅠ的TT、TC及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7%、47.1%和22.2%,与自限性感染组的基因型频率41.0%、41.5%和17.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6,P=0.03)。单因素分析显示,携带CC/CT基因型的个体感染HBV后,增加发生慢性乙型肝炎的风险(OR=1.57,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性别的混杂作用后,携带FokⅠCC/CT基因型者发生慢性乙肝的风险是TT基因型携带者的1.7倍(OR=1.70,P=0.021)。未发现VDR-TaqⅠT/C多态性与HBV感染结局存在显著关联。单体型分析显示,TaqⅠT-Fok C在慢性乙型肝炎组的频率为2.3080%,显著高于HBV自限性感染组的0.5391%(X2=6.08,P=0.01);TaqⅠT-FokⅠT在慢性乙型肝炎组的频率为1.5283%,显著低于HBV自限性感染组的3.7061%(X2=5.65,P=0.02)和显著低于HBV携带组的3.4820%(X2=5.12,P=0.02)。结论VDR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影响HBV感染结局的因素之一。
李俊红李洪权李卓刘英高冀荣曾宪嘉勾春燕朱席林郭新会潘利李辉
中国北方汉族人群TNF-α、VDR基因间交互作用与HBV感染结局相关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位点交互作用与2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慢性化的关系。方法391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为病例组和212例乙型肝炎病毒自限性感染者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TNF-α基因启动子区-238G/A、-857C/T、-863C/A、VDR-TaqⅠT/C和FokⅠC/T位点的基因型,采用相乘模型分析基因-基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TNF-α-238GA与VDR-FokⅠCT/CC(ORint=4.04)、TNF-α-863 CC与-857 CC(ORint=1.26)、VDR-FokⅠCT/CC与TNF-α-857 CC的基因间(ORint=1.37)均为正交互作用,增加HBV感染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风险;TNF-α-238 GA与-857 CC(ORint=0.92)、VDR-FokⅠCT/CC与TNF-α-863 CC基因间(ORint=0.95)为负交互作用,降低HBV感染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风险。结论TNF-α和VDR基因间交互作用可能影响HBV感染结局。
高冀蓉李洪权李卓刘英李俊红曾宪嘉李辉
关键词:TNF-Α基因VDR基因
TNF-α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感染结局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启动子区-238G/A-、857T/C-、863C/A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募集244例HBV自限性感染者、212例HBsAg携带者和39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TNF-α)基因启动子区-238G/A、-857C/T、-863C/A基因型进行测定。结果自限性感染者携带-238 A等位基因的频率显著低于HBsAg携带者(P=0.04)和慢性乙肝患者(P=0.047);慢性乙肝患者携带TNF-α-857C等位基因的频率显著高于HBsAg携带者(P=0.0008)和自限性感染者(P=0.03);慢性乙肝者TNF-α-863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HBsAg携带者(P=0.02)。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慢性乙肝患者与HBV自限性感染者比较,TNF-α-857CC和TNF-α-238 GA与慢性乙肝显著关联(OR=1.53,P=0.044;OR=2.11,P=0.045);慢性乙肝患者与HBsAg携带者比较,TNF-α-857CC与慢性乙肝显著关联(OR=1.92,P=0.004);HBsAg携带者与HBV自限性感染者比较,TNF-α-238GA与HBsAg携带者显著关联(OR=2.34,P=0.020)。结论TNF-α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可能是影响HBV感染结局的重要危险因素。
勾春燕李洪权李卓刘英李俊红曾宪嘉高冀荣潘利郭新会单晶李辉
关键词:乙型肝炎TNF-Α基因单体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