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61009)

作品数:10 被引量:67H指数:6
相关作者:段玉李焕春妥德宝赵沛义闫伟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土壤
  • 6篇风蚀
  • 4篇土壤风蚀
  • 4篇间作
  • 4篇风洞
  • 4篇残茬
  • 3篇带状间作
  • 3篇阴山北麓
  • 3篇生物篱
  • 3篇北麓
  • 2篇带田
  • 2篇营建
  • 2篇农田
  • 2篇作物残茬
  • 2篇旱作
  • 2篇旱作农田
  • 2篇风洞试验
  • 1篇带状留茬间作
  • 1篇野外
  • 1篇营建技术

机构

  • 9篇内蒙古农牧业...
  • 5篇内蒙古农业大...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科...

作者

  • 10篇赵沛义
  • 9篇李焕春
  • 8篇妥德宝
  • 8篇段玉
  • 3篇闫伟
  • 3篇姚俊卿
  • 3篇张君
  • 2篇康暄
  • 2篇贾清华
  • 2篇付贵锁
  • 2篇徐志成
  • 2篇郑大玮
  • 2篇赵彦军
  • 2篇安昊
  • 2篇董立江
  • 2篇赵士杰
  • 1篇刘志萍
  • 1篇骆洪
  • 1篇潘学标
  • 1篇贾有余

传媒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农机化研究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畜牧与饲料科...

年份

  • 3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野外土壤风蚀定量观测方法的研究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介绍野外土壤风蚀定量观测的新方法。[方法]在综合分析土壤风蚀量评估主要方法和手段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野外土壤风蚀量定量观测的新方法———风蚀圈法。[结果]风蚀圈的最大优点是简单实用、容易携带,可长期放置在野外,实现土壤风蚀的定量观测;其镶嵌在土壤中,表面基本与地面持平,可防止局部微地形对风蚀过程的影响;底部尼龙布透水通气性好,可保持风蚀圈内土样与周围土壤状态一致,观测数据接近实际;最大弊端是放、取土时部分土样容易跑出圈外,影响观测值的准确性。[结论]风蚀圈法是野外观测比较实用的方法,可用于测定单位面积的土壤风蚀量,实现风沙区风蚀季节的定量连续监测。
赵沛义妥德宝郑大玮段玉李焕春闫伟姚俊卿
关键词:土壤风蚀量
阴山北麓农田防风固土生物篱网营建技术被引量:1
2012年
针对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冬春季节地表大面积裸露、表土疏松,与同期风大风多、降水稀少的自然特点叠加,导致土壤风蚀日趋严重的现状,在多年带状留茬间作轮作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集成生物篱网营建技术。研究发现,在大面积种植马铃薯田块间隔插入易留茬作物后,与残茬带间隔分布的不同带田宽度间作裸地在宽度小于8.4m时,土壤风蚀量与大面积裸地相比有效降低;当宽度大于10.0m后,土壤风蚀量呈直线上升趋势,但在带状留茬间作农田中隔3~5带将适宜北方旱地种植的油用向日葵按照1m(3行)的带田宽度或驼绒藜按照1m(2行)的带田宽度插入,利用油用向日葵秆或驼绒藜与作物留茬带的双重防护,可以使残茬对裸露地带的保护作用从8.4m宽增加到15.0m宽,解决了部分地块宽度大于8.4m后风蚀量加大的问题。
赵沛义妥德宝李焕春段玉弓钦张君
关键词:旱作农田土壤风蚀生物篱营建技术
不同垄向带状留茬间作农田防风蚀能力的风洞试验被引量:2
2009年
在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旱作农业区进行带状留茬间作农田防风蚀能力的风洞试验,主要讨论了不同带宽下的留茬带针对不同吹蚀风向的保护效果。试验表明:短带宽条件下,风向角为90°时收集的输沙量大于风向角为45°时收集的输沙量;在带宽大于2.5m条件下,风向角为45°时引起的输沙量大于90°的输沙量;且当带宽大于2.5m时,风向角为45°条件下试验段内的留茬带基本不具备保护性能。
赵彦军赵士杰董立江贾清华徐志成
关键词:输沙量风向角
阴山北麓残茬间作带田土壤风蚀规律被引量:11
2011年
为了探究带状间作农田残茬带宽度对土壤风蚀模数的影响,进一步验证野外移动式风洞对研究区带田土壤风蚀模数进行的原位测试结果,采用风蚀圈和陷阱诱捕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风积和风蚀情况进行监测。风积量结果表明,不同宽度莜麦残茬带宽小于6m时,风积量随带宽增加而减小,带宽6~10m风积量随带宽增加而增加,带宽大于10m后风积量开始下降;与残茬带等宽间作裸地中,随带宽加大风积量不断降低,带宽在3.6m左右时达到最低值,带宽大于3.6m后风积量随带宽增加而不断增加。风蚀量结果表明,不同宽度莜麦残茬带中,5m带宽内土壤风蚀量显著降低,5~10m范围缓慢上升,带宽超出10m土壤风蚀量又呈现稳中有降的变化趋势;不同带宽间作裸地中,土壤风蚀量基本在带宽3m之内呈直线下降,带宽在3m左右时土壤风蚀量最低,带宽在3~7m时土壤风蚀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在7~10m时土壤风蚀量基本保持稳定,带宽大于10m后土壤风蚀量又呈直线上升趋势;不同带宽残茬+等宽秋翻地的土壤风蚀量变化规律,基本与间作裸地的变化趋势相同;不同带宽间作裸地带中不同位置土壤风蚀量随距莜麦残茬距离的增加而增大。
赵沛义妥德宝康暄李焕春段玉张君安昊姚俊卿付贵锁
关键词:带状间作风蚀规律
以作物残茬为生物篱在裸露农田营建防风带技术的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根据农田防护林等生物篱网防治农田风蚀的原理,把作物残茬作为生物篱间隔插入马铃薯裸露农田,形成以残茬为生物篱的农田防护篱网,可以解决北方旱作马铃薯生产基地农田严重风蚀问题,核心技术是利用残茬把连片的裸露农田间隔分成宽7.2m以下的带田,形成留茬带与裸露带间作的农田,不仅使留茬带的风蚀量降低80%以上,其裸露带的风蚀量也降低50%以上,取得防治马铃薯裸露农田的风蚀沙化,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实效。总结提出在北方旱作区采用麦类/油菜等条播作物留茬与马铃薯等根茎类作物间作轮作营建裸露农田防风篱网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妥德宝赵沛义段玉李焕春张晓霞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作物残茬
带状留茬间作减轻旱作农田土壤风蚀的生态效应研究被引量:22
2007年
针对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干旱少雨,风大风多,风蚀沙化严重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影响农田风蚀沙化的各种因素,研究提出了防沙型带状留茬间作轮作技术。结果表明:采用带状留茬间作轮作技术,冬春风蚀季节可以降低留茬带风蚀量幅度基本为68.5%~88.7%,由于留茬带的保护作用,降低间作裸露带风蚀量幅度为42.4%~68.3%。在减轻风蚀的同时,带状留茬间作轮作保持了由于秋季耕翻松土的多蓄降水作用,降低了冬春季节近地面风速和水分蒸发,同时还拦截了冬雪,播种时有留茬带保护的间作裸露带0~1m土层贮水量提高15~41.5mm。由于带状留茬间作轮作的集水、保墒和边际效应,增产作用明显,增产幅度为12%~75%。
赵沛义妥德宝郑大玮段玉闫伟李焕春弓钦
关键词:带状留茬间作旱作农业风蚀
带田残茬带宽度及高度对土壤风蚀模数影响的风洞试验被引量:22
2011年
为了探究带宽和残茬高度对土壤风蚀模数的影响,利用野外移动式风洞对阴山北麓地区带田土壤风蚀模数进行了原位测试。结果表明:作物残茬带对间作翻耕地具有保护作用,土壤风蚀模数在全部留茬时最小,全部裸露时最大,残茬与耕翻裸露地间作时居中。不同残茬降低风蚀模数程度不同,莜麦茬可以降低48.92%~67.39%,油菜茬可以降低5.22%~34.36%。不同带宽和残茬高度的间作组合,土壤风蚀模数都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大,呈指数曲线变化规律。在一定风速吹蚀下,残茬带宽从0.5~3.0m变化,土壤风蚀模数随带宽的增加而减小,符合幂函数曲线变化规律;残茬高度从5~25cm变化,土壤风蚀模数随残茬高度增加而线性降低。研究说明减少耕翻和作物留茬是控制风蚀的有效措施。
赵沛义妥德宝李焕春段玉魏富所安昊贾有余崔艳
关键词:土壤保护风洞带状间作
作物残茬与生物篱组合对减轻土壤风蚀的作用被引量:10
2009年
为了探究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冬春风蚀季节生物篱与作物残茬组合对间作裸露秋翻地的防护作用,采用风蚀圈和野外移动式风洞试验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风蚀情况进行监测,利用PC-3型自动气象站进行风速测定。结果表明,油葵秆生物篱减小了间作裸地近地面风速,提高了地表粗糙度;从防风蚀效果看草谷子茬优于油葵秆生物篱;在距油葵秆生物篱或草谷子茬下风向裸地不同位置处,土壤风蚀量基本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在4m左右土壤风蚀量最大,在篱和茬的双重保护下,距茬5m处发生了风积现象;土壤风蚀量降低率基本呈"V"字型分布;土壤风蚀模数随风速增大而增加,在生物篱的保护下5~15m/s风速时土壤风蚀降低率为5.03%~20.53%。因此,油葵秆生物篱具有防风蚀作用,而且与草谷子残茬组合对间作裸地会起到更好的固土防蚀作用。
赵沛义李焕春妥德宝潘学标闫伟段玉
关键词:土壤风蚀生物篱作物残茬
阴山北麓带状留茬间作农田增施钾肥的效益分析
针对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大面积种植马铃薯造成土壤风蚀严重的现状,在带状留茬间作轮作的基础上研究了马铃薯、莜麦和油菜的增施钾肥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宜留茬作物带状留茬与耕翻作物间作轮作除了在聚雪、增墒、降低近地面风速,减轻土壤...
赵沛义李焕春付贵锁姚俊卿骆洪刘志萍任冬生高峻青
关键词:钾肥阴山北麓
文献传递
土壤含水率及物理性砂粒含量对风蚀模数影响的风洞模拟被引量:13
2012年
为了探究土壤含水率及物理性砂粒含量对土壤风蚀模数的影响,在室内风洞中在5、6、9、12、15和18m/s风速下对不同含水率(0,1%,2%,3%,4%,5%,6%,7%,8%,9%和10%)的7种土壤(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的分别为20%、30%、40%、50%、60%、70%和80%)进行了10min吹蚀,在风洞轴线距出口1.2m处放置旋风式集沙仪分别测定垂直方向上10个不同高度的风蚀物收集量(高度分别为20、60、120、180、240、300、400、500、600和700mm),并利用MATLAB7.4.0(R2007)软件采用3次样条插值拟合法对旋风式集沙仪不同高度的风蚀物收集量进行积分,通过换算计算土壤风蚀模数E。结果表明,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低于40%的土壤在各种水分条件下集沙仪不同高度风蚀物收集量均很小。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20%时,风蚀物收集量在空间上符合指数函数变化规律;20%<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40%风蚀物收集量在空间上利用指数函数和幂函数拟合相关性均很好,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高于40%后,风蚀物收集量在空间上呈现幂函数曲线变化规律。9m/s风速基本上是风蚀物空间动态发生变化的临界点;低于临界风速,风蚀物收集量与高度符合指数曲线变化规律;高于临界风速,二者符合幂函数曲线变化规律。集沙仪不同高度的总输沙量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大,二者符合指数曲线变化关系。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低于40%的土壤,不会有风蚀现象发生;当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大于40%后,土壤容易发生风蚀,而且风蚀程度随物理性砂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尤其当土壤含水率低于3%时,极易发生风蚀。风速越大土壤风蚀模数越大,风蚀模数与风速按照指数曲线规律进行变化。阴山北麓旱作区冬春季节土壤地表含水率一般维持在3%~4%,土壤的物理性砂粒质量分数基本在50%~80%;单纯从土壤水分和土壤物理性砂粒含量考虑,阴山北麓旱作区大部分地区是沙尘暴的发生源�
赵沛义妥德宝李焕春段玉康暄弓钦张君
关键词:土壤水分风洞粒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