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J0730649)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须健包亮王利凯付艳茹肖轲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水稻
  • 2篇拟南芥
  • 2篇细胞
  • 1篇多样性
  • 1篇生长素
  • 1篇水稻花粉
  • 1篇突变体
  • 1篇突变体库
  • 1篇启动子
  • 1篇种质
  • 1篇种质资源
  • 1篇微丝
  • 1篇细胞分裂
  • 1篇离体萌发
  • 1篇萌发
  • 1篇克隆
  • 1篇花粉
  • 1篇花粉管
  • 1篇花粉萌发
  • 1篇基因

机构

  • 5篇华中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须健
  • 2篇王利凯
  • 2篇包亮
  • 1篇余四斌
  • 1篇姚家玲
  • 1篇付艳茹
  • 1篇陈春丽
  • 1篇叶俊钗
  • 1篇张晨
  • 1篇龙湍
  • 1篇陈雅
  • 1篇刘文桂
  • 1篇赵磊
  • 1篇肖轲

传媒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植物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2个水稻PLT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为研究水稻中PLT基因的表达及功能,利用同源序列分析,在水稻基因数据库中检索到2个与拟南芥PLT基因高度同源的基因序列,命名为OsPLT7和OsPLT11。根据进一步预测的PLT启动子序列设计引物,以水稻品种中花11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得到PLT7、PLT11的启动子片段,克隆至含有报告基因的表达载体上并转化水稻。通过GUS染色观察T1代转基因阳性植株,发现OsPLT7和OsPLT11在水稻根部干细胞小生境和中柱部位表达,表达模式类似于其同源基因在拟南芥中的表达谱。
张晨王利凯包亮龙湍陈春丽须健
关键词:水稻拟南芥干细胞PLT
基于Image J软件的水稻根毛长度测量被引量:5
2015年
以体视镜拍摄的水稻(Oryza sativa)中旱5号(ZH5)和珍汕97(ZS97)的主根照片为研究对象,利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 J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水稻根毛长度测量方法。在不同的培养时间和培养条件下,分别对位于水稻主根不同部位根毛的长度进行统计,得到一组最优的水稻根毛的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用所建立的水稻根毛长度测量体系,对两组肉眼观察根毛长度无明显差异的水稻品种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此种方法可以检测出两个水稻品种间根毛长度的差异。
付艳茹须健
关键词:根毛IMAGE
水稻冠根数目多样性与生长素的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改进的水稻根系鉴定体系考察42个生态型水稻的冠根数目,发现水稻冠根数目存在多样性;从中选择2个冠根数目极端多和2个冠根数目极端少的生态型,利用定点施加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NPA,以冠根数目为指标,分析冠根数目不同的生态型对NPA的敏感性,发现NPA处理导致冠根数目减少。在低浓度NPA处理时,冠根数目多的品种比冠根数目少的品种对NPA更敏感;在高浓度NPA处理时,不同生态型水稻冠根数目趋于接近。说明在不同根系类型的水稻中,生长素对冠根数目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陈雅包亮王利凯赵磊余四斌须健
关键词:核心种质资源冠根生长素
影响静止中心(QC)细胞分裂的EMS突变体库构建与筛选分析
2016年
采用正向遗传学方法,以转基因拟南芥(Arabidopsis)SCRGVG UAS∶∶axr3-1为材料来进行EMS诱变。通过外源施加激素DEX诱导GVG/UAS系统启动axr3-1在静止中心表达,导致静止中心发生分裂。通过构建EMS突变体库,得到2 616份M2代候选突变体家系。对M2代种子进行初筛得到43个候选家系。经过复筛,获得22个具有稳定表型的突变体家系。根据表型相似性将候选家系分为5类,共6组。将候选家系进行组内杂交,根据F1代植株表型是否与亲本相似,获得2对等位突变体。这些突变体将为研究干细胞小生境的调控机制研究提供新材料。
刘文桂须健
应用水稻花粉离体萌发体系观察花粉管内微丝分布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非固定、DMSO渗透和异硫氰酸标记的鬼笔环肽(FITC—Ph)染色方法,观察水稻花粉离体萌发过程中花粉管内肌动蛋白微丝的形态和分布。结果表明:(1)水稻花粉水合2min后即可萌发,花粉管生长速度在600~1500μm/h之间。(2)水合而未萌发的花粉粒中,大量较短的梭形微丝束构成微丝网络结构,萌发过程中花粉粒内的梭形微丝束松解,部分微丝转移至萌发的花粉管内沿花粉管纵轴呈束状结构;随着花粉管的伸长,微丝束主要分布在花粉管中前端,但在花粉管顶端区域始终未见明显的微丝束。(3)水合后不能正常萌发的花粉粒内肌动蛋白微丝呈弥散不规则分布,在相同萌发时间生长迟缓的花粉管中,微丝束较少,且主要位于花粉管近萌发孔的部位。表明微丝骨架的形态和分布影响水稻花粉管的萌发和生长。
叶俊钗肖轲姚家玲
关键词:花粉萌发水稻花粉管微丝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