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1BAI11B05)
- 作品数:9 被引量:86H指数:6
- 相关作者:吕树铮宋现涛张东凤戴敬周阔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朝阳区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中性粒细胞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于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急性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75例,入院行急诊PCI术后(12±2)个月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顽固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及缺血性脑卒中),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对其发生的预测作用。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12±2)个月内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组白细胞计数[(13.21±3.71)vs.(10.19±2.5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1.69±2.38)vs.(8.15±2.58)×10~9/L]、谷丙转氨酶[(70.38±25.55)vs.(46.83±25.99)U/L]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红细胞计数[(4.25±0.81)vs.(4.79±0.56)×1012/L],血红蛋白含量[(130.79±20.65)vs.(146.88±15.75)g/L],舒张压[(66±16)vs.(75±11)mm Hg](1mm Hg=0.133k Pa)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是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95,95%CI:1.108~3.961,P=0.02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的曲线下面积为0.837(95%CI:0.709~0.964,P=0.002),结论:中性粒细胞是急性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 田晋帆吕树铮宋现涛葛长江戴敬张东凤张明多王蔚周阔
- 关键词: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性粒细胞计数
- 围手术期合并心源性休克的STEMI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 2017年
- 目的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STEMI患者415例,其中男性368例,女性47例。按围手术期是否发生心源性休克分为观察组(69例)及对照组(346例)。所有患者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并行PCI。采集所有入选者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PCI前测定血常规、肝肾功能、肌钙蛋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记录空腹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以二维超声测得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结果观察组年龄>65岁比例、Killip分级3级以上比例和心率高于对照组,血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CK-MB、肌酐、谷丙转氨酶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小板计数、TG、TC、LD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及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右室梗死比例增加,左前降支病变比例、前壁梗死比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病至PCI时间、支架置入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围手术期死亡、缓慢型心律失常、快速型心律失常、临时起搏器应用、电复律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比例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未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比较,PCI围手术期发生心源性休克的STEMI患者老年人和心
- 田晋帆吕树铮刘玥宋现涛张闽许锋苑飞葛长江戴敬
-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复流现象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2
- 2013年
-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出现无复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发病在12h内的1059例STEMI患者给予急诊PCI,收集患者的临床、造影和介入治疗资料。PCI术后,根据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和校正TIMI帧数将患者分为正常血流组和无复流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造影结果和手术相关资料的差异,分析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的原因。结果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组患者118例。正常血流组941例,无复流发生率为11.14%。研究共纳入63个指标,通过单变量分析发现,年龄、症状至PCI时间、谷草转氨酶、氯吡格雷使用情况、干预病变数、狭窄程度及血栓负荷与急诊PCI术中发生无复流具有相关性(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认为,年龄(OR=1.04,95%CI:1.02—1.06)与血栓负荷(OR=1.72,95%CI:1.07~2.76)可作为预测急诊PCI术中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与血栓负荷可作为预测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发生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与无复流未见相关性。
- 张东凤宋现涛吕树铮阎帅李伟张闽
-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复流
- B细胞性淋巴瘤因子-2及其BH4结构域参与的细胞凋亡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被引量:2
- 2016年
- 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引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涉及多种机制,包括炎症,氧化应激,脂质代谢紊乱等,其中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血小板等多种细胞凋亡既是上述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也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的主要原因,
- 田晋帆葛长江赵康苑飞吕树铮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凋亡
- 无复流研究进展——从基础到临床被引量:14
- 2012年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是处理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关键措施。然而,相当一部分患者行PPCI后虽然已达到心外膜冠状动脉再灌注,但没有达到心肌再灌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无复流(no-reflow)”。
- 张东凤宋现涛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ST段抬高心肌梗死无复流
-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S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间,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接受DES置入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ST的81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并按年龄、性别匹配同期未出现ST的患者243例(1∶3)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支架内血栓形成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ES置入术后ST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自身免疫性疾病(OR=120.078,95%CI=1.386~10404.459,P=0.035)、首发为急性心肌梗死(OR=14.085,95%CI=2.215~89.573,P=0.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OR=19.985,95%CI=2.945~135.630,P=0.002)、空腹血糖(OR=1.977,95%CI=1.281~3.053,P=0.002)。结论:研究提示,自身免疫性疾病、首发为急性心肌梗死、LVEF<50%、空腹血糖升高是DES置入术后发生ST的独立危险因素。
- 周阔吕树铮宋现涛柳弘秦政田晋帆崔孔勇陈凌霄方哲
- 关键词:药物洗脱支架支架内血栓
-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再发支架内血栓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再发支架内血栓(rST)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支架内血栓患者84例,随访0.5~56个月,将期间再次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患者11例作为实验组(rST组),余7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COX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两次造影和介入治疗情况,筛选rST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阿司匹林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P=0.091)以及再次置入第一代DES(P=0.011)这两项参数的P值<0.1,纳入COX多因素回归,确定再次置入第一代DES是rST的危险因素(RR=5.828,95%CI=1.091~31.117,P=0.039)。结论:支架内血栓复发率高,再次置入第一代DES是rST的危险因素,阿司匹林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增加再发血栓的风险。
- 周阔吕树铮宋现涛柳弘田晋帆崔孔勇闫云峰陈凌霄秦政
- 关键词:药物洗脱支架
- 冠状动脉无复流的发生、评估及处理决策被引量:13
- 2016年
- 当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心肌组织仍无法获得完全再灌注的现象为“无复流”,无复流的发生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1],削弱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获益。了解其发病机制,尽早对无复流做出判定及决策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PCI术后临床预后的关键。
- 田晋帆吕树铮戴敬宋现涛葛长江张东凤张明多崔孔勇王蔚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无复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梗死相关动脉心肌组织不良预后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评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入选北京安贞医院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因急性STEMI发生CS的患者271例,其中IABP组155例,对照组116例,比较两组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ABP组30 d死亡率显著降低(47.1%vs. 62.1%,P=0.019),Kaplan-Meier生存曲线示IABP组患者30 d累计生存率始终高于对照组(Log-Rank检验P=0.006),亚组分析提示对于年龄<60岁、男性、无高血压病史、收缩压<80 mmHg(1 mmHg=0.133 kPa)的患者,应用IABP有预后良好的趋势。随访12个月时,IABP组和对照组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51.7%和71.8%(P=0.002),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vs. 20.7%,P=1.000)。结论:在急性STEMI合并CS的患者中,IABP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 周阔吕树铮戴敬田晋帆崔孔勇闫云峰陈凌霄秦政
- 关键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前壁心源性休克